①姥爷在家乡方圆百里的地界上是个小有名气的中医“郎中”,传说他有一本神秘的药方,谁拥有这本药方,就算是个白丁也能成为药到病除的神医。
②我没有亲眼看到过姥爷治病救人,他看病的许多经典“案例”,我都是在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得知的——
③那年,邻庄有个背上生疮的壮年汉子,被家人用板车拉到镇上的“黄三帖”那里。“黄三帖”也是个中医先生,最拿手的就是贴膏药,再缠手的病,三帖膏药下去,就能减轻。凭着这手医术,“黄三帖”置下了不菲的家业,镇上最高大辉煌的楼房里,就开着他的医馆。
④汉子脸色蜡黄,疼得不住地叫唤,连车子都下不来了。“黄三帖”被汉子家人请到医馆门外诊治,他用扇子挑开汉子的衣服,看了一眼,撇了撇嘴说:“唉!来晚了,心疼医药费把命都耽误了。毒已攻心,回天乏术了……”说完,转身就进了医馆,留下一片声嘶力竭的号哭。
⑤一个卖菜的老汉,拉起正在号哭的汉子媳妇说:“先别哭咧,拉到李康庄,让李修玉瞧瞧。”
⑥李修玉就是你姥爷,一个半农半医的老先生。那天你姥爷扛着锄头刚下地回来,只见门口闹闹嚷嚷的,他拨开人群瞧了一眼,就自顾自地进了门,进门洗净手后,就烧起了砂锅。汉子媳妇看到你姥爷没有看病的意思,倒做起了饭,急得又号哭起来。不一会儿,你姥爷从砂锅里挖出来一团宛如黑漆的东西,对着汉子媳妇说:“想要命,就来帮忙。”听了这话,汉子媳妇生生地将哭声憋进了肚里,急忙帮着扒开了汉子的衣服,你姥爷就将那团黑漆漆的东西小心地敷了上去。
⑦你姥爷只用这么一帖“乌龙膏”就让汉子转危为安了,不仅未收分文,临走还送了几帖膏药。“黄三帖”听说后,托了几拨人要买你姥爷的秘方,甚至开出了天价,都被你姥爷拒绝了。
⑧其实,不仅是“黄三帖”,惦记姥爷秘方的还有父亲。父亲曾在医院里做过临时工,知道“一招鲜,吃遍天”的道理,就提出向姥爷学习医术,然后开一家门诊挣钱养家。姥爷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是说行医治病要讲究个缘份,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缘份了。
⑨父亲终究没有走上行医的道路,以至于后来偶然讲起这段经历还颇有怨言。姥爷是忙时种地,闲时看病,并没有专门看病的场所,只是在家里藏有几抽屉的中药。父亲说,学医时姥爷总是让他做去野地里捉蝎子、挖茅根这类寻药引子的活,辛苦的很,至于那个梦寐以求的药方从来没让瞧上一眼,这不禁让人觉得它更加神秘了。
父亲听说后,把我狠狠责骂了一通:“那是你姥爷试你呢,看你是不是学医的那块料,你姥爷想把他的秘方传下去呢。你老表就是因为跟着学医时,老去赌博,又被送去学泥瓦匠了。”
后来姥爷去世了,父亲说,姥爷临终也没有提秘方的事,不知道藏在了哪里,也许从此成了一个秘密。
再后来,也许是受了姥爷那些传奇故事的感召,我读了中医药大学。那年春节,我去舅舅家拜年,临走时,妗子(始,读jìn。妗子,舅母)把我叫住了,说给我一样东西。说话间,从里屋拿出一个布包递给我。妗子说:“你姥爷临走时嘱咐我,后人里如果有学医的,就把这个药方传下去,别断了根。”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用针线装订的微微泛黄的宣纸本本,上面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地书写着“李氏医方”几个字,啊,这就是姥爷的秘方啊!
回到家,我翻开医方,里面记录的都是一个个治病的成方。
我发现,这些药方并没有特别之处,而且用的药全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不用花钱就能找得到。以我现在的医学知识来看,全是些土方子罢了,现在看病都用不到这些了。我有些失望。
翻到最后一页,有几行字,不是药方,而是一首五言小诗:“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
(选文有改动)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③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硬朗与婴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滨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乌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
比金子更亮
陆伟斌
①自从小区开始垃圾分类定时投扔后,我家扔垃圾的流程是这样的:每天傍晚把垃圾分类打包后放在门外走廊里,儿子下班回家,先去扔垃圾,然后上楼洗手吃饭。
②有天儿子突然问:“你们现在怎么不要我扔垃圾了?”我跟老婆莫名其妙,原来一连几天,儿子回家发现门口没有垃圾。开始以为家里其他人白天带下去了,可连续几天这样,他疑惑不解了。
③垃圾怎会不翼而飞?吃晚饭时全家讨论,觉得最大可能是物业扫地的“爷叔”帮忙带下去了。但第二天问扫地“爷叔”,他否认了。为了获取真相,我决定蹲守。
④傍晚,我照例放好垃圾,虚掩门,留条缝,悄悄盯着走廊……18时许,天色已暗,走廊里黑漆漆的。大约过了5分钟,听到脚步声,感应灯亮起,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向我家这里走来,到门口后熟练地提起我家门口的垃圾袋,匆匆离去……仔细辨认,发现正是隔壁的钟点工。曾听邻居说过,他家找了个阿姨每天来买菜烧晚饭,18时下班。据说阿姨勤快,烧菜味也好,他们很满意,我也对这个阿姨有好感。现在发现她每天还悄悄地帮我家扔垃圾,更让我感动。
⑥原来因为我家都是“剁手党”,痴迷网购,废弃的纸板箱特别多;另外家里喝惯桶装水,每天都有塑料桶扔弃,所以垃圾“含金量”高。帮我家扔垃圾,既可“淘金”,又顺手做好事,一举两得。听她如是说,我原来不安的心渐渐平复下来,不再强求她不动我家的垃圾了。
⑦这之后,我家对垃圾分类更加精细。除了干湿分开,还把能回收的另装一袋,为她“淘金”提供方便,原来报纸杂志看过随手扔,之后也积存起来,定期清理给她。
⑧去年是老婆的本命年,我给她买了一条黄金手链图个吉利平安。有天老婆焦急地告诉我,手链不见了。翻箱倒柜也没找到。晚饭时,老婆突然说,下午她在整理纸板箱时,感觉到袖口处被纸板箱上的骑马钉钩扯过,当时看看袖口没坏,也就没在意,会不会是手链被钩了掉进纸板箱一起带走了……“如果她捡到了肯定会还来的。”我口里虽这样说,但心里想,她平时连一只牛奶盒都不放过,金手链会放手吗?这天是周五,双休日阿姨不来上班,结果要到周一才能见分晓,老婆很郁闷,手链不仅仅是值不值钱的事,更重要的是本命年吉利不吉利的问题。
⑨第二天清晨,门铃响起,正是那位钟点工阿姨。她举着手里一条黄金手链说:“纸板箱里捡到的,是你们掉的吧……怕你们着急我一早赶来了……”没等我来得及致谢,她匆匆走了。老婆戴上失而复得的手链,欣慰、兴奋、惊喜溢于言表。
⑩晨曦越过窗台落在老婆手链的金如意上,闪闪发光,分外耀眼。都说黄金最亮,但我见证了一位钟点工阿姨的心比金子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