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消费观现状调查结果出炉,记者探访平阳孩子零花钱情况——
本报记者初礼
那么,我县未成年人都有零花钱吗?家长们如何看待?他们的消费观又是怎样的呢?对此,记者作了调查。
不用给:担心孩子胡乱花钱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有不少家长反馈“从来没给过,都是有需要的物品了我们去买,孩子没有自己花钱的机会”。
“学校不让带零食,学习用品我们都买好了,放学就直接回家了,孩子没有机会用钱,所以没必要给他们零花钱。”市民秦女士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她说,自家孩子对钱没概念,至今未主动要过零花钱。
同样的,市民赵先生未给过儿子零花钱,他的理由是儿子曾经有过花钱的“不良记录”。“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说好每星期给他50元当做零花钱,可以自己买些小文具。当时,还想看看他一周能攒下多少钱。”赵先生告诉记者,结果,他儿子第一天就把零花钱全花完了,用50元在家门口的小店买了一堆玩具。因为这件事,赵先生决定不再给儿子零花钱用。
经采访,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用的主要原因是怕他们乱买东西。多个受访者说:“吃穿用度家里都安排好了,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偶尔需要买东西或者出去玩的话,我们再按需给钱。”
可以给:培养孩子理财能力
“平常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给孩子的红包,就是他们的零花钱,儿子会用这些钱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女儿的零花钱主要用在跟同学吃饭和逛街上了。”市民周女士家的儿子就读一年级,女儿就读七年级。目前,她儿子花销较少,零花钱比较充裕,女儿则随着年纪渐大、花销增多,零花钱开始有些入不敷出了。问及是否担心孩子乱花钱时,周女士打趣地说:“儿子非常抠,平常跟我出门明明自己带了钱,也不肯付。至于女儿,基本会报备自己买了什么。只要没有特别不应该购买的物品,我们也不会干预他们用钱。”
市民邬先生同样站在要给孩子零花钱这一方,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孩子的理财和生活能力。“我们家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我和爱人商量了一下,打算一周给她20元零花钱,让她自由支配。如果提前花完了,这一周不再补给,如果有结余,可以收入她的小金库。”邬先生反馈,9岁的女儿目前对钱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虽然认识纸币面额,但是不太清楚每张面额可以买什么或应该买什么。“希望她能给我惊喜,而不是惊吓吧。”显然,邬先生对此还是有些担心。
对于赞成给孩子零花钱的家长们,不乏与邬先生一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财商,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能有自由支配的东西。
与此同时,不少家长支持孩子通过劳动获得零花钱,觉得这方式既能让孩子增强劳动能力,又能让他们珍惜劳动所得。还有部分家长会定期给孩子零花钱,以及给孩子办一张银行卡,让他们自己存钱,培养理财观念。
现状:物品玩乐“人情”,去向五花八门
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昆阳二中、平阳中学、鳌江四中、鳌江小学等学校的10名学生。其中,有6名学生反馈,每月的零花钱在50元至500元,剩下4名没有固定零花钱。
采访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零花钱额度比较适中,他们能自主支配,父母对其使用方式也表示赞同。而且,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钱花在哪里。其中,高一学生小马说:“平时爸妈不会太干涉我怎样使用零花钱,只要不乱花钱就行。当遇到自己很喜欢但价钱较贵的东西时,不会轻易去购买。如果要买,也会和父母商量。偶尔有父母不太认同的消费时,他们会提意见,但最终会尊重我的决定。”
记者走访发现,学生们的零花钱消费去向五花八门,不过,多数人是购买书本文具等品类。而与同学外出玩乐、交通费用及购买零食饮料、玩具也成为中学生重要的消费方式。
建议:要下放“财权”,也要监管到位
那么,在孩子支配零花钱方面,家长们怎么看待?多数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不会过多干涉孩子花钱,会让孩子自己分配零花钱,学会自主管理。但是,前提得做到合理支配、不超支。
家长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对此,记者咨询了心理专家和学校老师,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可以给”。
心理专家分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零花钱,担心小孩养成乱花钱的毛病。因此,孩子需要买什么都是家长代劳。专家表示,其实,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金钱观念的形成。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家里比较宽裕,不能亏待孩子,所以就大把大把给孩子零花钱用,最后形成孩子无节制、乱花钱的行为。
“6岁到12岁统称为儿童期。儿童期培养孩子‘金钱观’尤为重要。”专家建议,家长要结合实情及孩子所需,从给孩子零花钱开始,帮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另一边,我县某中学教师王老师表达了他的观点,“孩子到了初中,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应该对他们零花钱的支配予以尊重。但家长给钱要有度,绝对不能超过孩子在这个年龄的支配能力。”
“家长不妨让孩子尝试记账,把每笔零花钱的去向记下来,能明了孩子零花钱用在哪儿了,利于提高孩子的理财能力。”王老师认为,家长不一定要过问每一笔消费,可以定期查看账单,但不要干涉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起不到让他们自己学会理财的效果。
记者手记
给不给,看家庭环境和孩子个性
在采访关于要不要给孩子零花钱这个话题时,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对钱还没有概念”的理由,选择不给孩子零花钱。首先,给与不给,并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别,只是一种选择,但这个理由不充分。孩子对于某一事物的概念和理解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逐渐认识、逐渐理解、逐渐掌握的过程。在试错成本并不高的情况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和实践,或许是让他对事物有概念的较好方式。
给孩子零花钱是培养他们消费观念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环境和孩子个性,用更加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