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三戒”写巨著——老舍在北碚创作《四世同堂》的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笔下的“人物”和“物件”总是从最平常的生活中截取,鲜活饱满,令人过目不忘。但鲜有人知的是,在《茶馆》中最醒目的“莫谈国事”告示牌的创作灵感源自北碚的一家澡堂;鸿篇巨著《四世同堂》中前两部分《惶惑》、《偷生》也是在北碚完成的手稿。所以,在北碚一直流传着“老舍‘三戒’不易其志,饱受煎熬为民立传”的佳话。

1938年8月,老舍先生辗转来到重庆,积极开展抗战文艺创作、战地慰问、义卖劳军、救济贫病艺术家等抗战活动的组织工作。不久,他到西迁至北碚的复旦大学文学院造访友人,与北碚“文协”30多人聚会,从此就与北碚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寓居在北碚蔡锷路24号屋,并于1943年10月正式定居于此。

老舍在北碚,没有固定收入,单以写作为生。当时稿酬很低,老舍的生活非常贫困,经常数月不知肉味,严重营养不良使他疾病缠身,并愈发严重。友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提出不如到政府中谋个差事,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可老舍自嘲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既然百无一用,那何人会用呢?”其实,老舍深知国民党官僚们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榨劳动人民,如果让他出来同这些人一道,还不如甘守这份清贫安心。

1943年,老舍夫人胡絜清带着三个孩子和保姆来到北碚。阖家团圆,令老舍喜出望外,但骤增5口人,这又让老舍着实挠头,所以,就把自己的房子戏称“挠头斋”(头疼斋),又因老鼠经常成群光顾“陋室”,干脆更名“多鼠斋”。后来,经梁实秋等人的帮助,夫人胡絜清到国立编译馆做了编审,月薪可买黄谷一石,一家人才算有了勉强可维持生计的固定收入。

胡絜清向老舍讲起北平沦陷后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人民积极抵抗的事迹,老舍听后沉默不语,狠抽几支烟后轻轻说道:“我想,我有必要为这些人,我所熟悉的北京胡同的邻居们写点东西,让后人记住他们。”于是,《四世同堂》的创作计划浮现在老舍的脑海中。

“你应该再考虑一下,现在窘迫的生活适不适合写这么大的作品。”夫人低声说道。

“我们的生活的确窘迫,但我们还是有些自由的,可以决定自己喜欢做哪些事,不喜欢做哪些事。”老舍望着夫人。

胡絜清有意避开老舍的目光,岔开话题:“对了,今天冯玉祥将军的人又来过问,你愿不愿意出去做些事情。”

“谢谢他的好意,他知道我们生活困难,所以,总想找些事来让我去做。但现在的中国,困难的不只我一个,我比起那些贫困的人来,就像小羊圈胡同里的人,还算可以马虎生活的。”老舍的思绪已经走远,竟脱口说出“小羊圈胡同”。

可胡絜清却感到诧异,忙问:“小羊圈胡同?”

“对,小羊圈胡同,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只有我了解那里的人和他们所受的苦。”老舍边说边走向书桌,伏案写下“小羊圈胡同”几个字。胡絜清知道,此时老舍已经走进了他自己的世界,轻轻叹了一口气,慢慢退出了房间。

其实,妻子的担心比起现实的窘迫还算委婉的。老舍嗜烟,烟龄占当时年龄的一半以上,多次郑重申明:先上吊,后戒烟!可就在他创作《四世同堂》的时候,看到餐桌上六口人的饭不如原来的三分之一时,只好戒烟,压缩一切开支。

“呵呵……夫人的‘夭折’二字,说的是我还是‘他们’。”老舍恋恋不舍的抽着最后半支烟。

“其实是一回事。”夫人语重心长地说。

“对,其实是一回事,我为了‘他们’,只有戒烟,要不然就没能力去写了。现实的生活让一家人如此清苦,我又怎么能让‘他们’在我的笔下丰腴起来呢?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我的脑袋里一定会是空的,一个空空如也的脑袋,一个穷困潦倒的家,绝对装不下一群‘丰腴的人’。”老舍指缝间的烟都快烧到手指头了。

“不至于的,我和孩子们都理解你的想法和决定,你抽烟,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再差到哪里去了。”夫人说着,眼角已经湿润,她理解自己的先生,他是为文学和人民而生的。

“不,现在连最便宜的“长刀”烟也要100元一包,我买不起了,我想小羊圈胡同以后也不会卖烟了,因为那里的人和我一样,甚至不如我,更买不起!”老舍说着,把烟头狠狠摔在地上,然后用脚狠狠踩灭,“去罢,魔鬼!老子的一百元绝不会再买又霉、又臭、又硬、又伤天害理的纸烟了!”

老舍因之前的一场大病,已经戒了酒,现在又戒了烟,最后连茶叶也买不起,只好又戒掉,还打趣道:学重庆人喝“玻璃”(白开水)。还有什么可戒呢?“戒荤吗?根本不用戒,与鱼不见面已整整两年,而猪羊肉近来也颇疏远。”这既是老舍先生在贫困中的一种乐观的幽默,又是一种为人的态度,宁可“三戒”也要为民立传。

有时候,老舍先生会写着写着就哭了,夫人起来安慰他:“是不是太苦了自己?”

“不,是他们太苦了。我想帮帮他们,可我只是个搞文字的人,我只能做这些了,和他们一样的受苦,仍不及他们苦。”老舍伏在稿纸上,陷入沉思……

就这样,老舍甘受生活的清贫与困苦,仍然笔耕不辍,为自己笔下,确切地应该说是自己的骨肉同胞,艰难的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手稿。

所以,不管老舍先生去哪里,总会把在北碚最困苦时期完成的前两部手稿随身携带,视如生命。至今,北碚人民都还记得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时的每一个细节,并为其修缮旧居更名“四世同堂纪念馆”,永远怀念这位“三戒”不易其志,饱受煎熬为民立传的人民艺术家。

THE END
1.老舍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在20世纪40年代,老舍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火葬》,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我这一辈子》和《贫血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作品更加多样化,包括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以及散文杂文集《福星集》。他的剧本《龙须沟》和《茶馆》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老舍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7096543038742147.html
2.老舍作品导读: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二)《正红旗下》,很像老舍先前写过的小说《小人物自述》的双胞胎兄弟,从作品中已出场的人物和大致情节来看,二者有着不少的相像之处,这一点,证实了两部作品,都同样来自老舍对早年家庭、社会生活的真实追忆。然则它们之间又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小人物自述》完全绕开满族话题走,而《正红旗下》,几乎是每一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7/08/37670068_787291400.shtml
3.老舍代表作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小说影响: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5fui3cc.html
4.老舍作品导读——济南青岛时期的散文诗歌杂文(上)《夏之一周间》是1932年酷暑之中写成的杂文,记录了自己暑期赶写作品的甘苦,他说:“我与学界的人们一同分润寒假暑假的‘寒’与‘暑’,‘假’字与我老不发生关系似的。寒与暑并不因此而特别的留点情;可是,一想起拉车的,当巡警的,卖苦力气的,我还抱怨什么?”作家的身份,从来就没有叫出身寒微的老舍,把自己https://www.360doc.cn/article/37670068_783779701.html
5.老舍的作品有哪些我不大爱说自己,这多少近乎“吹”。人是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不过,刚过完了年,心中还慌着,叫我写“人生于世”,实在写不出,所以就近的拿自己当材料。万一将来我不得已而作了皇上呢,这篇东西也许成为史料,等着瞧吧。 老舍的作品篇3:北京的春节 http://wenxue.xuexila.com/laoshe/25167.html
6.老舍的戏剧作品6篇(全文)老舍的戏剧作品(精选6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 第1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秦氏三兄弟》第三幕 第三幕 时间“北伐”时期。 地点 北京某胡同,秦伯仁家内。 人物 顾师孟 秦伯仁 周文明 程海兰 于默芳 秦二利 秦大章 秦赵氏 秦汉媛 邱立本 曾墨侠 秦仲义 田铁根 秦叔礼 〔幕启:到了“北伐”时期,秦伯仁已五十多岁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cdcj1gx.html
7.老舍写了哪些作品(老舍十大经典作品简介)潇湘读书社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6、《月牙儿》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老舍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中篇小说,《月牙儿》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中讲述了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对强加于她的不公命运从惊恐、困惑、抗拒到最终屈服的全过程。《月牙儿https://www.xiaoxiangguan.cc/31888.html
8.一代"出轨"大师一一沈从文四年了,沈从文写了四年情书,终于得到了女神的青睐,喝上了婚姻的喜酒,也终于过上了自己大胆幻想过的幸福生活。 婚后不久,沈从文写出了毕生最伟大的作品——《边城》 ,里面除了继续描写独一无二的湘西风景,还出现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女主角——翠翠。 这个皮肤黝黑、健康天真的少女,原型就是张兆和。 https://www.meipian.cn/2fi56n9x
9.老舍写过那些作品老舍写过那些作品翱翔天空 精选回答 1、《骆驼祥子》: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2、《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一个起点,描写了20年代前后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 3、《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https://edu.iask.sina.com.cn/jy/3vUrtqMFeUz.html
10.老舍经典作品:《我这一辈子,阳光,离婚》《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写的一篇自传体式的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我”这个人物一辈子的事情。 这个“我”是一个小镇上的一名巡警,经历与社会阅历比较悲惨,他的悲惨在于遇上一个不公,封建的社会。 一开始的他以裱糊匠为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老手艺渐渐被遗忘和淘汰,于是他不得不重新改行。 https://www.jianshu.com/p/5b9f5e01f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