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说是非常的犀利尖锐,具有对现实强烈的讽刺批判的感情。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著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些作品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也反映了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轨迹,同时也是记录他自己的心理路程,对以前美好生活的追忆。
而我在这里单单想讨论的是鲁迅作品世界中的,童年。
语文课本收录鲁迅关于童年的作品有《少年闰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故乡》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逐渐成长,有血有肉,天真幼稚,完完全全一个寻常的小孩子。
不懂所谓的阶级观念,没有半点乡里人的架子,和乡下的小伙伴们开玩笑打闹疯玩,喜欢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闰土,也憧憬过很美好的鸟羽毛花贝壳之类的小玩意儿。
小时候读语文书偏爱读鲁迅的课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拟人比喻手法用的很好。我读到用手指按住蜈蚣的脊梁时,心不由自主的想,鲁迅真是勇敢。
其实不是鲁迅勇敢,而是调皮的孩子都会这样玩闹,只是被明亮教室困住的我们,不敢去尝试,也无法去尝试。
“赤练蛇”的典故吓了我很久,一个读书人被一个美女模样的人叫了名字,结果美女是美女蛇,夜晚要来吃人。还好有老和尚救了书生,打死了美女蛇。
这个故事吓到了鲁迅,也吓到了我。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至少他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快乐幸福的。
他讨厌背书讨厌打手板,可以因为阿长“谋害”了他的隐鼠而讨厌,也可以因为她买来自己期待已久的山海经而又重新喜欢他,在夜晚时和小伙伴们去偷吃毛豆,因为要去五猖会而兴奋得狂跳,因为一个可以一起玩的很好的小伙伴的离开而闷闷不乐几天,他向往好玩的乡村,心里一个劲儿的想着抓鸟捕猹的夜晚,他也会欺负自己不喜欢的小孩子,有着孩子的顽劣天性。
这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
从他的童年里,我看到了我自己。
最好的作者,是要读者读着死物一般的书,而产生活水一般的思想,产生共鸣。
鲁迅作品中便是这样子,带读者回到他的童年,他的百草园他的三味书屋,他的精神世界。
与《野草》《呐喊》等作品集相比,《朝花夕拾》是很温馨的。
老师说,一个人失恋的时候最想做什么?回忆相恋时候的温柔。
对,当鲁迅面对黑暗的社会,他决定要拿起笔投入反对白色恐怖的战斗中,他便知道他世界便是义无反顾的黑暗。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渴望。
并不是鲁迅中年生活不如意,他有结婚,有自己的家庭,有事业有孩子。他也有平平常常的幸福,然而他此时的苦难忧愁似乎多过他小小的快乐,于是他把自己不多得的快乐全部加在了他的童年生活上,使得他的童年变得过分美好,他或许是想回归最初的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鲁迅回不到过去的时光,也就无法重新拥有光明而平稳的生活。他寄情于他的童年,他倾力打造他过去的世界,让一切都变得美好。
读鲁迅的《记刘和珍君》,读《呐喊自叙》读《祝福》读《狂人日记》读他的很多作品,会心情沉闷低落甚至觉得自己也开始有点愤世嫉俗的样子时,你是绝对不会想象到他作品下的童年,如清水般透彻。
说到童年,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描写童年的大文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个同样被誉为阶级斗士的作家,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
有一段关于两个舅舅因争家产而在外祖父家打架的描写,“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第一次读高尔基《童年》这本书,是在语文课本的《名著导读》里,这篇像是自传体的小说给我一种除了人物名字混乱外,也给出了里面生活混乱社会混乱什么都混乱的感觉。
它展现的是沙皇统治下人民艰难的生活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虽然它也表达了对自由与权利的追求和向往,对个别人性的赞美和追求。
但恕我直言,高尔基的童年不会放在小学课本里,而是放在中学课本,等我们接触到高尔基的童年世界时,我们的童年已经在鲁迅先生的陪伴下慢慢度过。
会有人说,也许是高尔基的童年过得比鲁迅痛苦和艰难。
那让我们回顾一下鲁迅的童年。1889年,鲁迅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当时是鸦片战争后四十年,帝国主义对中国不断进行侵略,清政府昏庸无能,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社会矛盾加剧,秩序混乱。家道中落,父亲生病。鲁迅童年也未必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欢乐。
就算高尔基的童年是诸多苦难,鲁迅也未必是非常快乐幸福的长大的,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
很庆幸,这些苦难只是鲁迅作品中的童年世界里的一笔带过。
鲁迅和高尔基都被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士,都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他们作品的风格有相像的地方,同样将笔当做战斗的武器,同样决绝得锋利。
鲁迅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正如童话作家们给孩子们盖的梦幻宫殿,可以是水晶黄金珠宝玛瑙宝石建造,一切王子公主女巫的故事都围绕其发生。也像好多作家把所有动物拟成人,上演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最终代表光明正义打败坏蛋的情景剧那样,鲁迅也给孩子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留下一片干净的山水村土,孩子们田间奔跑时的欢声笑语,古老的赤练蛇故事,长着各种花草的百草园,月下吃瓜的猹,摇橹拨动水花的声音,放飞的风筝,奇怪的新年风俗
一切一切回归最初,回归童真。
是纪念自己的童年,也是身在黑暗时所打造的精神世界,但鲁迅想不到的是,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他的童年成了许多被困在水泥建筑中长大的孩子所好奇而向往的。
感叹鲁迅不泯的童心,和他笔下的纯真世界。
大人读鲁迅的黑暗,而孩子读鲁迅的童年。
27号13级中文系新闻班陈宁
戏场的悲剧
——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
【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悲剧
“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
《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她们“特意寻来”,为的便是看戏。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苦得多了,心便1[1]
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她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做足了戏:等祥林嫂说到悲伤处,便“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从这似是而非的同情中,她们获得了一份自我的崇高与满足。之后,又将这“故事”带走,作为其茶余饭后的谈资,飞短流长时的闲话。
再来看阿q的游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好!!从人丛中,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中国的看客向来热衷于看游街的,其热情堪比过年看大戏,并且也像观众要求演员般要求游街者表演。若唱了戏且激情豪迈,满足了他们看的欲望,他们便大声叫好;反之则要骂娘了。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得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2]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也许他们本是同一阶层的姐妹弟兄(如祥林嫂和老妈子,阿q和看客们),老妈子们与看客们也未必没有各自的悲哀与不幸。然而,在这“看”、确切地说是“鉴赏”同类苦痛的过程中,他们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从中达到自我满足”,[3]于是,就继续心安理得地苟延残喘下去。
在这里,鲁迅将尖利的笔触直指国民性批判的深处:“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无论是看戏还是做戏,戏院里最少不了的就是“瞒和骗”。不幸么,痛苦么,不要紧,只要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还是可以微闭了眼,装模作样地看下去、做下去的。这种“瞒”和“骗”上至知识分子,下到普通民众,成了全民性的生活态度。无怪乎有人说中华民族是除犹太人以外的又一个世界之最可怜的民族了:空有家园而无信仰,精神家园贫瘠而荒芜。无信仰意味着无原则,更无所谓“信”与“从”,只是“说着玩玩,有趣有趣的”,一切并不当真,一切皆可做戏,全民表演便形成了“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民众便是这大戏院的看客。然而,这种态度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其精神状态可想而知。而鲁迅深知其后果的可怕。因此,他在不停地批判,振聋发聩
地呐喊: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吃人者与被吃者
[4]“看是一种赏玩,也是一种暴力。
这种“无物之阵”看似空洞与不起眼,却蕴含着一种力量,这力量无形而强大,足以致弱者以死地。平凡的看客变成看“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因此,阿q在囚车看到了比狼眼还要可怕的眼睛,“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孔乙己的不幸只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为掌柜不停追问,最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死去,看客们用类似于麻木,无动于衷等的利剑,将被看者悄悄地杀死。
“看——被看”的背后,是“杀——被杀”的深层意蕴。
在《药》中,看客们争先恐后而漠然地看着革命志士被杀害,他们“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看客们则”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哪里是人,分别是一群饿鬼,在等待着吞食革命者的血肉。而终于,烈士的鲜血为麻木愚昧的民众所食,革命的英雄也成了一个个活该被杀的罪人。在这里,被启蒙者与启蒙者的关系变成了“看”与“被看”,最终走向“吃”与“被吃”。革命者的牺牲不过是一场可笑的“疯了的”闹剧,所有的崇高与奋斗在看客们嘻嘻的笑声中被颠覆和消解。所以,“这样的战士”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战士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阵则是胜利者”,事实上,观看这“表演”的,是比那执刀者还要凶狠的。
如果说个人的看只是个体内心状态的表现,那么集体的看则是大众精神的反映。无处不在的看客向我们表明:“看”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本能,人们一不小心便会陷入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当中。“看”与“被看”,是中国式日常生活的[5]本来面目。
“示众”时,看客们不遗余力、推挤扭打地去看“白背心”,而被看的“白背心”也忙着研究“发言的秃头”;小学生则惊奇的望着红鼻子那“很胖的奶子很长的毫毛”,挟洋伞的长子,“疾视背后的死鲈鱼”所有的人都忙着“看”,同时也“被看”。巡警的一根绳子让这个沉闷、懒散的午后顷刻热闹起来,然而
在这热闹背后,却是无法言说的悲凉。等到实在无东西可看的时候,胖大汉便看那树荫下“一起一落的狗肚皮”。无聊至此,令人啼笑皆非。
“看——被看”实质上构成了国人基本生活方式:看别人——被别人看,而示众正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隐喻。这种生活的本真面目是悲剧性的,充满了无聊与绝望,且令人无所逃遁。我们为众多的“看客”惊醒,却又在无意识中沦为“看客”,鲁迅先生穷其一生的描写与批判,正是他在绝望中最后的反抗。
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m]p16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鲁迅.鲁迅全集[m]p36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钱理群.走经当代的鲁迅.[m]p15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黄晓平.“看”的形而上学——从《示众》到《檀香刑》[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2004.4
[5]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
as0601112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异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
(第—页))据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1]124125“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
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
(第页)(第页)得死了去受苦。”[2]125这是“只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具”[3]124的“善女人”
[4](第124页)———柳妈的话。每一句每一顿都像针一样刺向祥林嫂的心,向祥林嫂疲惫不堪的心狠狠地撒了一把盐,但是柳妈并没有丝毫地觉悟和同情,她仍然把谈论祥林嫂当做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可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这些下层的看客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是何等的麻木和愚钝,在看客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可悲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在《祝福》中是作为上层人物兼“看客”而出现的。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中,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情,既没有同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在他们看来,发生在祥林嫂的事情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被婆婆劫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足以见其冷漠和麻木不仁。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们对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冷漠还是冷漠。这种上层看客何其残酷、冷血、可恶、可悲、可恨!
在《阿q正传》中,阿q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对象。“‘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
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哎,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
[5](第72——73页)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道‘嚓’。。。”充当看客的身份,阿q是兴高采烈的,觉得“好看”,说的时候也是饶有兴致的,而听者也是“听得出神”,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呀!也是因为阿q看过杀人,所以“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
(第页)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的了。”[6]73
何等辛辣的讽刺和可悲!民众麻木的程度和可笑可悲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后,阿q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7](第86页)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这样的结尾不禁使人拍案称绝,鲁迅以“无
看热闹的过程,还描写了他们为了看好戏而互相挤压的情景,在无聊之中凸显出国民的愚昧无知。在《示众》中,各式各样的庸众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面孔,各个阶层的嘴脸,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尽管拥有不同的身份,然而他们却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而凑到一起:做看客、谈论被看者!看客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去了解“被看者”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们只要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就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看客的眼睛充满饥饿,既愚钝又锋利,他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却以看与自己一样受压迫的人们的好戏而满足、快乐,他们的眼睛可以吃掉人的肉体,同时也可以吃掉人们的灵魂!《祝福》就经典地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祥林嫂备受压迫,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不仅没有表示丝毫同情,相反地,柳妈等把她推向了地狱,使她彻底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
二.成其为看客的原因
其次,中国人从众心理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从众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从众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鲁迅的笔下,社会盲目从众已经成为一种恶习,这种恶习仿佛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倘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地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这其实也就是民众愚昧,不能自主思考的结果。所以鲁迅主张“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想一想。”遇到什么事情,看客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思考,他们谈论同类时并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自己是否和被看的人有类似之处,如果自己处于被看的位置那会怎样。。。。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看客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滑稽的笑话,他们谈论被看的人不需要动脑,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假设,仿佛思考被视为奢侈和荒诞的行为,看客只需要进行无聊的谈话和议论就会觉得很刺激,心里很满足。人多的地方就想凑过去看看热闹,不怕挤,只怕没有得看!人家看,仿佛你没有跟着去挤反而会变成落伍的人。人家说,我也要参一脚,仿佛不说,就会成为异类。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看客的从众心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看客将会吞噬掉被看者,自己也将被吞噬!
三.看客们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3][4][5][6][7][8]鲁迅著傅光明主编《狂人日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感悟名家经典小说)
阅读书目:
彭定安《走向鲁迅世界》1992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北大演讲录之二
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2006年9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从《祝福》中的祥林嫂看女性的悲剧人生
权
颉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人生社会地位
他在《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祥林嫂形象,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一、个性特征造成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一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安分、倔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尽管她受压迫,受剥削和受奴役,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思想的重压,命运极其悲惨,但她的倔强性格赋予她不轻易屈服命运对她的安排。她反抗过,挣扎过,但她的反抗、挣扎是局限的,仍然超不出封建礼教的范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愚昧、麻木的表现,是封建礼教毒害的必然结果。
为了争到起码的人生权利,为了避免那个饱受虐待阴冷的“家”,祥林嫂逃到鲁镇当佣人。但她的“逃”,只是想做奴隶而做不稳“奴隶”。祥林嫂在被变卖到山里的过程中,在被逼与贺老六拜堂的日子里,人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一撞,是“节烈”的思想驱使的结果,不过是为了“守节”而已。年轻守寡,带着唯一的儿子艰苦度日,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而要使儿子在那个社会上过平稳的生活,做母亲的就必须严守“贞节”,这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明文规定,其实也是封建思想中的一个毒瘤。但是“贞
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世界没有祥林嫂的位置。“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个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4]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这种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
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然而她面对的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榻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通过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祥林嫂不仅经济上受剥削摧残,而且又受到了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质以及悲剧色彩是不同的。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诬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鲁迅在刻划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而且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像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注释
[1]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2]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第98页[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3页
[4]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8页.151页
[5]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第26页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