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2江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23~202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21.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分)
【参考答案】
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
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强调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解析】“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强加因果
“天道酬勤”只是做好过程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由此题串讲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的逻辑谬误知识点
【导语设计】
1.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最早将logic译为逻辑一语的是严复。
2.概念=内涵+外延
3.判断
(1)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是对思维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所作的判断,所以也叫性质判断。s是/不是p
例如:
①有的金属是液体。
②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与“不是”
(2)关系判断
(3)联言判断
(4)选言判断
二者不可得兼
古代有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到了出嫁的年龄,邻居两家男子上门提亲。东家男子长得英俊潇洒,但是家境贫寒;西家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同意东家,就伸左手;如果同意西家,就伸右手。女儿害羞地用被子遮住脸。父母一再催促,女儿把两只手都伸出来。父母惊讶,忙问缘故。女儿说:“我想在东家住宿,在西家吃饭。”
本堂课的重点知识部分:
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违反同一律,出现的逻辑谬误一般有两种情况,大家看例子:
【例1】
【例2】
【例3】这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一个作文片段,大家看这个片段有问题吗?
二、不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
三、排中律
“我都不赞成”违反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因而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请同学们分析这段话存在的问题。
【例3】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价刘墉的作为。
★反证法
四、充足理由律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1.强加因果(推不出)
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①送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②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③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2.虚假理由
【含义】以主观臆造、与事实不符、与科学原理相悖的理由为依据,进行论证
例子:蝙蝠属于鸟类,因为蝙蝠有翅膀,而有翅膀的都属于鸟类。
——这个三段论,大前提“有翅膀的都属于鸟类”是假判断,犯有虚假理由的错误。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3.以偏概全(轻率归纳)
【含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补充:区分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1.首先明确两个定律:
2.然后判断命题关系:
【课堂小结】
逻辑基本规律
要求
潜藏的谬误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必须保持一致。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不矛盾律
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模棱两可/两不可
充足理由律
前提为真,理由充分。
前提虚假、强加因果
分析课本中的句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已》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赏析生活及文学作品中故意违反逻辑规律的语言艺术
①中两个“杰作”不是同一概念。毕加索口中的“杰作”指的是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而德国军官口中的杰作指的是毕加索的画作。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反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②中“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18元8角8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力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则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③中警官奥楚蔑洛夫面对同一条小狗,却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当普洛诃尔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要弄死它;而当普洛诃尔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是条好狗”。显然,这位警官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不矛盾律;但作者正是借这种逻辑错误使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形象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变色龙”这个经久不衰的典型文学形象,堪称巧妙。
通过“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这一活动的学习,我们能够掌握并运用逻辑的基本规律,辨析生活及学习中的逻辑谬误,发现事物的真相,生活得更加睿智与理性。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这样巧设逻辑谬误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在某些情境下达到化解尴尬、制造幽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