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谬误——由苏锡常镇一道语基题串联的教材课程内容讲解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2江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23~202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21.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分)

【参考答案】

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

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强调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解析】“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强加因果

“天道酬勤”只是做好过程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由此题串讲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的逻辑谬误知识点

【导语设计】

1.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最早将logic译为逻辑一语的是严复。

2.概念=内涵+外延

3.判断

(1)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是对思维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所作的判断,所以也叫性质判断。s是/不是p

例如:

①有的金属是液体。

②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与“不是”

(2)关系判断

(3)联言判断

(4)选言判断

二者不可得兼

古代有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到了出嫁的年龄,邻居两家男子上门提亲。东家男子长得英俊潇洒,但是家境贫寒;西家男子长得丑陋,但是家境富裕。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同意东家,就伸左手;如果同意西家,就伸右手。女儿害羞地用被子遮住脸。父母一再催促,女儿把两只手都伸出来。父母惊讶,忙问缘故。女儿说:“我想在东家住宿,在西家吃饭。”

本堂课的重点知识部分:

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违反同一律,出现的逻辑谬误一般有两种情况,大家看例子:

【例1】

【例2】

【例3】这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一个作文片段,大家看这个片段有问题吗?

二、不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

三、排中律

“我都不赞成”违反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因而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请同学们分析这段话存在的问题。

【例3】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价刘墉的作为。

★反证法

四、充足理由律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1.强加因果(推不出)

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①送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②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③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2.虚假理由

【含义】以主观臆造、与事实不符、与科学原理相悖的理由为依据,进行论证

例子:蝙蝠属于鸟类,因为蝙蝠有翅膀,而有翅膀的都属于鸟类。

——这个三段论,大前提“有翅膀的都属于鸟类”是假判断,犯有虚假理由的错误。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3.以偏概全(轻率归纳)

【含义】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补充:区分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1.首先明确两个定律:

2.然后判断命题关系:

【课堂小结】

逻辑基本规律

要求

潜藏的谬误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必须保持一致。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不矛盾律

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模棱两可/两不可

充足理由律

前提为真,理由充分。

前提虚假、强加因果

分析课本中的句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已》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赏析生活及文学作品中故意违反逻辑规律的语言艺术

①中两个“杰作”不是同一概念。毕加索口中的“杰作”指的是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而德国军官口中的杰作指的是毕加索的画作。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反了同一律。他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②中“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18元8角8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力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则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③中警官奥楚蔑洛夫面对同一条小狗,却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当普洛诃尔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要弄死它;而当普洛诃尔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是条好狗”。显然,这位警官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不矛盾律;但作者正是借这种逻辑错误使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形象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变色龙”这个经久不衰的典型文学形象,堪称巧妙。

通过“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这一活动的学习,我们能够掌握并运用逻辑的基本规律,辨析生活及学习中的逻辑谬误,发现事物的真相,生活得更加睿智与理性。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这样巧设逻辑谬误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在某些情境下达到化解尴尬、制造幽默的效果。

THE END
1.鲁迅小说《祝福》中用什么手法来刻画鲁四爷这个人物的鲁迅小说《祝福》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鲁四爷这个人物形象。鲁四爷是一个精明能干、自私自利、趋https://www.hongxiu.com/ask/qlwjdvxur
2.www.jbsxy.cn/yyys/95859153秋霞鲁丝片午夜2019瓜皮 下载中国操逼大黄片 70.42MB 86%好评568人 艹逼短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黄片 美女露100%奶头无遮挡动态图 84.94MB 69%好评925人 英语课代表半夜让我上他 色谱网满18满十八免费 九一制片厂免费传媒 36.47MB 36%好评40人 四季一级黄色毛片直播 日韩人妻少妇手机看片在线 http://www.jbsxy.cn/yyys/95859153
3.人物分析[2]王佩兰, 马茜等主编.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篇4:《祝福》人物分析 关键词 : 祝福;人物分析;象征主义 《祝福》人物分析: (一)鲁四老爷 1.“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wtivtvi.html
4.分析鲁四老爷及“我”的形象。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方面,“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另一方面,“我”又是软弱无能的,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中,“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反馈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77023650107314595&fr=search
5.www.dwcehui.com/xxxr71534212.shtml人妻淑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PORNO19+20 xxx伊斯兰无码 黄片,在线免费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97玫瑰园 国产精华人夜一区二区 老王三级片 按摩师摸到我G点高潮视频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波多野结 国产黄色免费特A视频完整版 亚洲男同性1069视频 韩国日本黑人天天日天天操 木下凛子作品在线 星欧注册 在7IIhttp://www.dwcehui.com/xxxr71534212.shtml
6.走进幕后专访(二)越剧《祥林嫂》·那些戏骨们“说起《祥林嫂》这部越剧里程碑式作品,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小时候家里有个磁带,灌的就是这个戏的全本,上下两集,里面的唱段我都相当熟悉。”接到任务,黄剑勋立马回去重新翻看了这部越剧经典和鲁迅先生的《祝福》原著,一句一句地详读了鲁四老爷的每一次出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13/22/33014958_918322384.shtml
7.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方法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https://www.meipian.cn/37a957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