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
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
6──10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⑶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颇具有人性化的语言,使得大雁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五、达标反馈
1、字词见课前热身。
2、课文结构见整体感知及板书设计。
3、仿照例句的格式续写两句话。例句: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环保意识,让我们跟着一起去领略了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
2、方法归纳:
⑴抒情散文,形象性,知识性,事情性的完美结合。
⑵观察细微,笔触细,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形象生动
3、延伸拓展:
利奥波德以充满喜爱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群归来的大雁,你能否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再现一种可爱的小鸟呢?请就此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归来(喜爱)
(抒情散文)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误论—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一、近义词
瑰丽——()庞大——()茂密——()栖息——()欣赏——()融化——()郁郁葱葱——()闪耀——()应有尽有——()出色——()
二、反义词
富饶——()庞大——()茂密——()
老——()-浓——()肥——()
漫长—()清澈-—()热情——()
三、多音字
钻圈舍
栖参划
四、部首:
帆()部亦()部妆()部
宜()部色()部丽()部
动()部武()部怪()部
大()部赏()部茏()部
实()部舞()部贵()部
临()部诱()部长()部
目()部有()部廉()部
全()部名()部贵()部
临()部
五、我会词语搭配:
()的石级()的悬崖()的峭壁
()力量()营养()经验
()观察()倾听()阅读
()领会()的民族服装()的红领巾()的五星红旗
六、词语拓展
“千~百~”式词语:(千锤百炼)()()
描写色彩的'词语:(五光十色)()()
形容非常有名气的成语:(闻名遐尔)()()
含有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
七、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复习目标:
1.通过自我复习,检查等方式巩固本单元的字词常识。
2.梳理单元内容,通过分析《谈生命》明确散文阅读方法
3.直击中考: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单元知识梳理:
自主复习一:字词:(注音、书写、释义)
巉岩芳馨云翳周道如砥沉湎乐此不疲寒伧风姿绰约
自主复习二:文学常识(评价、代表作)冰心王鼎钧勃兰兑斯贾平凹
自主复习三:重点课文
复习:《谈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2.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3.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4.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5.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自主复习四:讨论交流明确散文特点、散文阅读的方法。
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语言修辞:人称:中考题型:
1.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2.揣摩词语或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4.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修辞。
5.字词的音、形、义。
6.这篇散文很感人,你认为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7.仿写、填写词句。
8.请你就本文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第一步: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标题、正文、附注文字。
2.大体了解:作者、背景、内容、结构、中心。
3.注意体会:重点语句
第二步:局部揣摩
1.这个词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2.找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3.联系上下文分析、体会。
4.联系中心分析、体会。注意:绝对不能孤立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第三步:组织好语言
1.恰倒好处的利用文中的语言。
2.利用好诗词、名言、警句。
3.选取优美、富含哲理的词句。
4.语言连贯、得体,意思统一。
5.回答全面,重点突出。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2)傲尔:忽然
(3)逝:离去(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B.①③⑦
C.②⑤⑦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B.②④⑧
C.③④⑤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指导——第五单元。
复习要点:
1.能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篇目。
2.理解常用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了解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
4.理解句段的文意及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和知识
篇名作者时代有关知识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名潜,著名诗人
《陋室铭》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爱莲说》周敦颐宋代北宋哲学家
《核舟记》魏学洢明代《虞初新志》张潮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号醉翁
《推敲》胡仔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诗话
《望岳》杜甫唐代号称“诗史”“诗圣”
《春望》杜甫唐代号称“诗史”“诗圣”
《石壕吏》杜甫唐代号称“诗史”“诗圣”
二、名句默写
1.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可以,。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谓菊,________;牡丹,______;莲,_________。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中----,--------。
7.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居右者_____,左手______,右手___,若啸呼状。
9.表现桃花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
10.表现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
11.<陋室铭>统领全文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
13.<爱莲说>作者喜爱莲美好的品质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
14、写出两句与莲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1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比其他赏花的人多。用
<爱莲说>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
16、<桃花源记>中喻理想中世界成语___,喻无人过问成语
17、《望岳》中的颔联.颈联____,_______。
------,------。
18、写出《春望》中的对偶句。
19、夜久语声绝,------。
三、知识积累总结
(一)、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还家2.可爱者甚蕃()3、.阡陌()4、绮丽()
5.舟尾横卧一楫()6.康肃忿然曰()7.濯洗()
8.各隐卷底衣褶()中9.黄发垂髫()10.淤泥()
11.多髯()12.禾黍()13.邑人()
14.鸿儒()15.酌油沥之()16.不可亵()玩焉。
(二)、辨别解释句中加点的词。(8分)
(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②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③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4)绝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6)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东坡现右足()
(三)、写出含有加点字的意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无论魏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遂与外人间隔()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其两膝相比者()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箬蓬覆之()
1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4、为宫室、器皿、人物()
15、睨之,久之不去()16、如闻泣幽咽()
17、尔安敢轻吾射()18、自李唐来()19、老翁逾墙走()
20、三男邺城戍()21、一男附书至()22、急应河阳役()
23、死者长已矣()24、惟有乳下孙()25、吏呼一何怒()
26、可爱者甚蕃()27、宜乎众矣()28、无案牍之劳形()
29、闭之()30、出入无完裙()
31、存者且偷生()32、听妇前致词()33、斯是陋室()
34、天明登前途()35有仙则名()
36、无白丁()37、不蔓不枝()38、左手倚一衡木()
39、诎右臂支船。()40、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22分,其中前1--9题各1分;10-14题各2分;15题3分)
1.落英缤纷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8.推敲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1)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古今不同点:。
四、重点课文复习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__。本文虚构了一个,寄托了,反映了。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
)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5、本文表达了作者节操和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爱莲说》的作者是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
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
3、课文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
①②。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
4、课文第三段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五)阅读杜甫诗三首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的变化过程,故号称“”。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此句体现了的思想感情。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特点。
(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及,由到,
由。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2)这是一首五言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统领:。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联主要,后联主要。.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
复习指导答案
二、略
三、(一)、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2.可爱者甚蕃(fán)3、.阡陌(qiān)4、绮丽(qǐ)
5.舟尾横卧一楫(jí)6.康肃忿然曰(fèn)8.濯洗(zhuó)
9.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10.黄发垂髫(tiáo)11.淤泥(yū)12.多髯(rán)
13.禾黍(hǔ)14.邑人(yì)15.鸿儒(rú)15.酌油沥之(lì)16.不可亵(xiè)玩焉。
(二)、辨别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②鲜芳草鲜美(不久)陶后鲜有闻(很少)③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4)绝佛印绝类弥勒(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端)其人视端容寂(正)(6)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东坡现右足(脚)
(三)、写出含有加点字的意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2、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子)4、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稀少)6、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更加)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高的帽子)(是)11、箬蓬覆之(指代“船舱”)
1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14、为宫室、器皿、人物(做,雕刻)
15、睨之,久之不去(斜着眼睛看)16、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17、尔安敢轻吾射()18、.自李唐来(从)19、老翁逾墙走(越过)20、三男邺城戍(防守)21、一男附书至(书信)22、急应河阳役(应征)23、死者长已矣(完结)24、惟有乳下孙(只)25、吏呼一何怒(多么)26、可爱者甚蕃(多)27、宜乎众矣(应当)28、案牍(官府的公文)29、闭之(指代“小窗”)30、完裙(完整的衣服)
31、存者且偷生(苟且活着)32、听妇前致词(说话)33、斯是陋室(这)
34、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35有仙则名(出名)
36、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37、不蔓不枝(枝蔓)38、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3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40、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举)(相似)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2.屋舍俨然:房屋整整齐齐
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4.惟吾德馨:只有我有高尚的品行
5.亭亭净植:高高地洁净地立6.雕栏相望: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8.推敲: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9.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1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我虽年老体衰,请让我连夜跟
着你们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深了,说话声消失了,好象听到隐约的哭声。天明我登程赶路时,只能和那个老翁告别了。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淤泥而不受沾染(污秽)。
13、①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古今不同点: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
四、填空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诗人_陶渊明_。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惟吾德馨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鸿儒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本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慢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贵形象。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楼石出”;《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嘻,技艺灵怪矣哉。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赞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①体积小②容量大。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峨冠多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绝类弥勒。
4、课文第三段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总分。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描写。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空间。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诗史”。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特点。
(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统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二联主要写景,后两联主要写情。.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夸张。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有吏夜捉人;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作者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1、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的水。
4、一词多义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巘: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运用:(1)20xx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一、生字
潇xiāo洒徜cháng徉yáng依偎wè澎péng湃pài鼾hān声出轨guǐ逸yì闻趣事略胜一筹chóu纤xiān弱姗shān姗来亲呢nì萤yíng火虫花梗gěng岑cén参又黏niǎn又滑
二、多音字
纤xiān弱人参shēn纤qiàn夫岑参cān参cēn差
三、形近字
隐藏泥土贫贱浅水
稳定亲呢飞溅残缺
四、词语解释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潇洒:(行动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澎湃:①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②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热情澎湃。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纤弱:细小而柔弱;不粗壮。
逸闻趣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五、解释课文、语句
《我们去看海》体现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
《致老鼠》这首诗真有趣,小诗人把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最后,小作者希望让老鼠和猫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愿望。
《爸爸的鼾声》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爸爸的鼾声,小作者觉得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爹爹的`鼾声停了,小作者又觉得是不是火车到站了。全诗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联系生活来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读诗时在头脑里描绘一幅幅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作者列举关于秋的古诗,诗中流淌着涓涓清泉,诗中洋溢着淡淡的思念,作者体会到了蕴涵在秋诗中的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思乡之情。
《诗经·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太阳的话》是中国作家艾青所作,《白桦》都是现代抒情诗,是俄国作家叶赛宁所作。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夜景,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乃:就。发生:促使植物生长。潜:悄悄地。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坤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一般会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鼓励他。
期末老师写评语时,老师会祝我们来年:更上一层楼。
《天净沙·秋》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小令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必背内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请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有关秋天的古诗: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寻陆鸿渐不遇》[南宋]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人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教学目标:
1、复习三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及要求会写的四十九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3、积累词汇和格言警句,自主识字。
4、复习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
5、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教学重难点:
2、复习反义词。
3、完成课后练习。
4、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字音。
平舌音:祖、所、座、紫。
翘舌音:城、尚、战、转、衬、川。
前鼻音:战、缓、轮、冉、建、然、转、衬、川。
后鼻音:茫、城、尚、攻、涌、仰、屏。
三拼音节:缓、假、阶、所、建、转、座、川。
2、易错的字:海、志、赶、式、代、登、像、般、歌、飘。
二、积累词语:
1、读一读,比一比。P31一
2、读一读,想一想。
(1)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2)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3、读一读,记一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三、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听写。
2、写一写,读一读。
前——()古——()
危——()黑——()
深——()多——()
3、组词。
升()怀()观()
什()坏()现()
4、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说一说。
(1)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
(2)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你怎样安慰他?
6、写话。
我爱——
听写:
促进深情回忆相逢佳节倍数遥远遍地插花深厚精心希望依然飞舞
拼命奔跑抖动寻找磨坊继续幸福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
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杨树丰收油亮亮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逢年过节一紧一松半沉半浮望而却步
比较组词:
促(促进)深(深情)异(异地)逢(相逢)佳(佳节)倍(倍数)遥(遥远)精(精神)
捉(捉虫)探(探望)导(向导)蜂(蜜蜂)挂(挂念)陪(陪同)摇(摇头)情(心情)
遍(遍地)依(依然)拼(拼命)峰(山峰)桂(桂花)村(农村)抖(抖动)晴(晴朗)
扁(扁豆)衣(衣服)并(并且)锋(锋利)洼(洼地)对(对联)蚪(蝌蚪)睛(眼睛)
坊(磨坊)邮(邮票)仙(仙女)粮(粮食)杨(杨树)
芳(芬芳)油(汽油)灿(灿烂)浪(浪花)扬(飘扬)
多音字:
挑:挑(tiāo)水挑(tiāo)选挑(tiǎo)战
磨:磨(mó)刀磨(mó)铁棒消磨(mó)磨(m)坊石磨(m)磨(m)面磨(m)面粉
坊:山东潍坊(fānɡ)磨(m)坊(fánɡ)
扇:扇(shān)风电风扇(shàn)
近义词:
篱落——篱笆促织——蛐蛐憧憬——向往依然——依旧留意——注意凉爽——凉快
道别——告别叮咛——叮嘱歌吟——歌唱振动——颤动快乐——快活温柔——温和
宽阔——辽阔
反义词:
炎热——寒冷严寒——酷暑温柔——粗暴加紧——放松舒服——难受沉——浮
快乐——悲伤辽阔——狭窄绽开——凋谢匆匆——慢慢
凉爽——闷热、温暖大惊失色——镇定自若
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根)细苇一(张)纸条一(个)木轮一(把)钥匙一(盒)颜料一(把)扇子
一(枚)邮票一(首)歌曲一(群)大雁一(阵)秋风一(滴)汗水一(阵、声)叮咛
(飞快)地跑起来(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不停)地转着(舒服)地睡大觉
(匆匆)地赶来(悄悄)地离开(轻轻)地飘落(甜甜)地微笑(认真)地思考
(好奇)地盯着(甜甜)地入睡(轻轻)地打开
(巨大)的木轮(红红)的枫叶(金色)的海洋(香甜)的气味(美丽)的菊花
(金色)的小喇叭(好闻)的气味(辽阔、宽敞、明亮)的音乐厅
重点词语解释:
大惊失色:形容因受到惊吓而脸色苍白。
千呼万唤:形容呼唤的次数非常多。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非常丰富。
课文要点:
《古诗两首》
1、《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一句千古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冬至节、元宵节等)。
3、《回乡偶书》中的“书”就是(书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就是(风声)。
“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逢”就是(遇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就是(单独),“异”就是(别的,其他的)。
4、《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古诗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一定是孩子们在听蛐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朝诗人:王维)古诗大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是登上了高处,他们的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风筝》
1、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我们做风筝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前它还叫作木鸢和纸鸢。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4、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了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秋天的雨》
1、这篇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秋雨当作一条线索,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美丽丰收欢乐
2、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一、看拼音,写词语。
běifānɡnánmiànjiānɡnánchánɡjiānɡjiānɡh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