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位大家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1月14日凌晨3点半,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12岁。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曾是周有光最爱说的一句话。而三联生活周刊给读者回复的一句话让小编感触很深:上帝不会遗忘任何人,但会善待一些人。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周有光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他1906年出生,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有人说: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
单单走过一个世纪就已经足够不同寻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并且够广。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对了,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再到启蒙思想家
周有光,本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在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当时,领导说:你不要回去了。就把我留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当时我说:‘我是业余搞语言学、文字学的,我是外行,留下来恐怕不合适。’领导回答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那么,我就只好留下来了。就这样,我离开了经济学界,到了语文学界。”
▲周老用古音朗诵李白《月下独酌》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有人将他的一生分了三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以后,是启蒙思想家。
70年琴瑟和鸣
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周有光就是那个幸福的人,他娶了“九如巷张家的二小姐”张允和,成了沈从文的连襟。
张家曾是安徽望族,张允和的曾祖父张树声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是李鸿章手下的重要人物。而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张冀牖)是民国初年的富商。
相比大户人家张家,周有光不过是个家世清贫的读书人。他给张允和写信:“我很穷,恐怕没法给你幸福。”张允和倒是热烈坚定:“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一举打消了周有光的所有忧虑,他们最终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就这样,他们的爱情似水,流过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这对才子佳人始终琴瑟和鸣、相濡以沫。
张允和曾自称,与周有光每日都要碰两次杯,上午红茶,下午咖啡,几十年如一日。晚年的张允和挂在嘴角的一句话,是:“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
在《周有光百岁口述》中,周有光谈起过两人长达八年的恋爱过程。他说,与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2002年,张允和离世。这给一向从容的周有光不小的打击。他将昔日二人喝茶举杯的几椅换成沙发,固执地不再使用卧室,每日在书房蜷腿而卧。
周有光: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文化学者周有光提出的论断之一,是“双文化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度主张,“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一说法曾引起很大反响。周有光不赞同,他99岁时写的《四种传统文化略述》一文认为,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是西欧或欧美文化,这种流行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客观事实。
他研究得出,从地区分布来看,欧亚大陆上的众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4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和西亚文化合称东方文化。
周有光指出,“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便是东风压倒西风”,“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些说法都只看到人类文化的平面分布和水平移动,没有看到还有层次重叠和前进发展。
周有光形象地描述说,“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他还说,文化像水,从高向低流动,不能筑坝拦截,否则堤坝一坍,势必溃决。
每经编辑王晓波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三联生活周刊、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等
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
其他用户正在看
2.“中国好老乡”驰援,乐视公告:168亿融资落地!背后一个数字更有玄机
3.厉害了!美国人又来买“中国造”地铁列车,还说“非买他们的车不可”
4.去年说好不断供的高铁15元盒饭,今年还是断供了!铁总这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