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贴子称,不少80后90后熟悉的拼音读法被“悄然”改掉,而其中不乏因迁就“误读”而改发音的案例。贴文一出,引发网络上的一片哗然。
记者根据贴子“追根溯源”发现,刷屏文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这篇“旧闻”是否属实?记者今天下午来到了新华书店,翻阅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有些字音并未如文中所述般“将错就错”。
被网络热议的贴子中列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如: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
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
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
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
记者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后发现,网友担心的“字音变化”并非全变了。
比如:
“粳米”的“粳”依然是jīng,而非网传的gēng;
“纪”在做姓氏的时候还是读jǐ,但旁边有说明近年来也有读jì;
连累lěi、累lěi及、硕果累léi累léi读音也不变;
“心宽体胖”读音也是pán,不读pàng。
△字典中粳米读音
△字典中心宽体胖读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针对贴子中所说的上述三句诗中衰(shuāi)、斜(xié)、骑(qí)读音,东东查询《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衰在词典中有cuī的读音,但只有“等衰”的解释,即“等次”。
而斜在词典中已无xiá音,骑在词典中也无jì音。
网贴中提到的各类拼音的修改,真实吗?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告诉东方网记者,网贴中提到的各类拼音的修改,需要分为三种情况来考量。
一些音节早已修改,旧闻新说
其一是读音早已修改的。“例如坐骑(jì)读作坐骑(qí),这些修改早在1985年就已进行修订。”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1985年12月,当时的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如今的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正式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记者在这版内容中发现,网贴中提到的“确凿(zuò)”读作“确凿(záo)”、“呆(ái)板”读作“呆(dāi)板”等内容其实在1985年就已进行修改的。
一些读音正在修改,还未通过
其二是读音正在修改的。“例如,粳(jīng)米读作粳(gěng)米,这些修改体现在了2016年6月的修订中,但目前这些修订还处于征求意见中,并没有真正落地。”
其中包括“荨(qián)麻疹”读作“荨(xún)麻疹”等修改。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关于“荨”字的说明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关于“胖”字的说明
目前,该修订稿内容仍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网友可以自行下载学习。但这些修订内容还没有被通过,所以被修改也无从谈起。”黄安靖告诉东方网记者。
读音并非被“修改”,而是学术讨论
其三是读音不存在修改的情况。例如网络热议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修改后不押韵的问题。黄安靖指出,“这其实不属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范畴。”
“把斜读作xiá,学术上称之为叶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谐音。”
黄安靖指出,“xiá”作为叶音,是因后人无法理解前人时代的语音而进行标注的,“叶音的作用本身就是为了押韵,并非这个音节的本来读音。”
黄安靖表示,将叶音修改为如今的普通话读音同样也是为了方便阅读。“不过这个是学术界的一个讨论,与普通话读音无关。”
专家说法不一
上海一所民办小学语文教师告诉记者,拼音的变化引起了网友的议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众的态度。而作为老师,混淆异读词的读音确实会给古诗文学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诵读古诗文时尤其要讲究古音,因为它牵扯到两个问题——押韵和平仄。”她说,字音的改变,或许一种独特的词义和意象也就此消失了。
郑伟站在语言学的角度看待,所谓正音规范,是有主观意愿在其中的。“征求意见稿并非定论,网友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最终采用什么规范,要看新的中小学教材如何取舍,一旦规定下来进行推广,肯定是符合现下情况的。”
存在瑕疵的假新闻
身份存疑的传播者
不过,记者查询该账号信息,发现其账号主体为广州维王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并非官方背景。天眼查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在广州市天河区,注册资本3万元。
“普通话水平测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账号?
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培训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目前他们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从事官方的普通话培训,他们同样也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
一个并非官方性质的账号,一则漏洞百出的旧闻,一场“10w+”的狂欢,你的学或许没有白上,但这则“热点”或许是被消费了。
而关于拼音被所引发的网友大讨论,这些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