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字是个简体字,它的楷书正体字写作“沒”。“没”(沒)有“méi”和“mò”两种读音,读作“méi”的是近古与现代的后起意思,读作“mò”的才是它的初始和早期意思。
那么“没”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呢?“没”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淹没、沉没的意思,它的构字理据如何?
其实“没”字还有一个古体写法,即左上部的构件既不是“几”,也不是“勹”,而是“囘”,这个古文字形体可以透露出它的初文构字理据来(参见下图):
甲骨文中未见“沒”字,金文的“沒”是个会意字,左边为“水”,右边为“回”。“回”的造字本义是积水深潭,构字理据象深潭中水流漩涡之形,由此可见“沒”字的构字理据应为被水流漩涡卷入深潭,其造字本义应该是淹没或者沉没。
“沒”字的秦国大篆(战国文字)形体也是个会意字,但是它的构件与金文不同,它的上部呈左水右回结构,为金文形体的承继;下部又增加了侧面手形符号,其意为“手”。它的构字理据可能是被淹没之人在沉没之前伸手求救,也可能是岸上之人伸手搭救被淹没的人或物,其造字本义也应该是淹没或者沉没。
《说文·水部》“沒”字的小篆字形也是个会意字,只不过是将战国秦国大篆的上下结构变为左“水”右“?”(此字电脑打不出来,系上“回”下“又”结构(参见下图),今天简化字写作“殳”)的左右结构了。
由“沒”字的小篆字形逆推,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说:象“没”这种具有古今常用义的字,甲骨文时代的早期文字应该不会或缺,只是现在没有证据而已;它的金文字形与大篆字形可能是从两个不同的渠道承继了它的早期初文;而小篆字形将两种造字理据加以综合,就更全面地反映了“没”的造字本义。
古文字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后的现代汉字的“没”(沒),将小篆的“水”写成了“氵”,将小篆的“回”写成了“勹”,将小篆的侧面手形符号写成了“又”,这就是现代正体楷书的“沒”。“沒”字再经简化之后便是现在通行的“没”字,已经很难再看出“被淹没”的构字理据了。
《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
许慎用下沉(“沈”即“沉”)来说明“沒”字的淹没的意思,并说它是一个“从水从”的会意字,这样的解释是很准确的。
《说文解字注》:“(沒),湛也。湛各本作沈。浅人以今字改之也。今正。”
段玉裁所说的“湛”即现今的“沉”。段注的意思是:“没”,就是“沉”的意思,“沉”在《说文》的各种版本中均写作“沈”,段注认为是后世学问浅薄之人用今天的“沉”(湛)更改了《说文》的“沈”字,因此特予以纠正。
以上《说文解字注》这段话的意思跟拙文此前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顺便提及的是还有一个跟“没”字有形义联系的“殁”字。“殁”音“莫勃切”,与“没”在文献中可相互注音。《礼记疏》:“没,音殁。”《经典释文》:“而没,音殁。”《龙龛手镜》:“殁,正,音没,死也终也尽也。”
“殁”与“没”不仅同音,而且同源,可以说,“殁”是“没”的分化字。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作殁。”(中华书局2000年版545-546页)
“殁”亦为会意字,本义为死亡、去世,从构形理据来看,应该是表示没入水中之人被淹死了,《广雅·释诂四》:“殁,终也。”
后来引申泛指不论什么原因的死亡、去世都可以称之为“殁”。例如:“管仲殁矣,多谗在侧。”(《国语·晋语四》)再如:“伯乐既殁兮,骥焉程兮?”(屈原《九章·怀沙》)意谓相马的伯乐已经死去啊,纵有千里马又有谁来分辨?又如:“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孝穆居长。。”(《周书·郑孝穆传》)意谓父亲、叔父等四人都过早去世,兄弟之中,郑孝穆年纪最大。
“殁”字又有“消灭”“隐没”义。例如:“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后汉书·耿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