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80岁。
圣严法师佛学经典名言语录大全
提升人品篇
1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不要以1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1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篇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
2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财1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1则愈大。
6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1。
8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幸福人间篇
1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未来所得的。
5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7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8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9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间菩提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佛教的若干重要法门之‘信、愿、行’
‘信’的梵语为s/raddha^。音译舍罗驮。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俱舍宗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则立为善心所之一。反之,则称为‘不信’,为俱舍宗十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为八大随烦恼之一。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二九中):‘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又同书谓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之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之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九·四三三上):‘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上):‘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皆是此义,故诸经论中,有关劝发起信之处特多。此外,关于所信之法,诸经论所说亦有别,俱舍论举出四谛、三宝、善恶业果等事理之法,杂阿含经卷三十则谓佛法僧及圣戒等四证净信。梁译摄大乘论卷七主张信有如下三处:(一)信自性住佛性之实有,(二)信其之可得,(三)信其有无穷之功德。大乘起信论则强调对真如及佛法僧之信心。〔旧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
‘愿’的梵语为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据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无量寿经卷下等载,佛菩萨皆于发心之初,志求无上菩提,欲度一切众生。此类誓愿称为弘誓,又称为总愿,如四弘誓、二十大誓等。同时,佛菩萨亦发愿清净佛土、成就众生,此类誓愿虽通于一切佛菩萨,然依众生之意乐而有所不同,故称为别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等。盖‘果’虽由‘行’所招至,然若无‘愿’,则其行亦无法到达所期之目的。
又佛菩萨欲达成佛教之最高目的,再入于‘因位’之愿,称为本愿、因愿,或宿愿;其本愿之力或作用,称为愿力。故知凡佛菩萨修佛道,一心誓愿成佛者,则不可或缺‘愿作佛心’;若誓愿教化众生,则须具有‘度众生心’;合上记之二种心,略称为愿作度生。
此外,有关‘愿’之成语尚有多种,如:愿巧,巧妙之本愿;上愿,谓胜上之愿;悲愿,谓慈悲之愿;愿事,指所愿之内容;愿主,指发愿之人;而特别发愿行使某事,即称为行愿。〔道行般若经卷六、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四、菩萨地持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九、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行’在佛教中主要有三种意义:
(一)梵语sam!ska^ra,巴利语san%kha^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盖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系指无常之一切法。诸行无常中之‘行’即属此类。五蕴中之‘行蕴’亦即此义。(参阅‘十二因缘’337、‘五蕴’1212、‘行蕴’2567、‘业’5494)
(二)梵语carya^或carita,巴利语cariya^或carita。(一)意谓动作、行为。(二)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日本净土真宗谓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语gamana。指进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即是此义。
净土宗于信、愿、行三者最重视,称为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若缺此二事,则绝难到达。而于此三资粮中,复有连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附: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信(梵s/raddha^)《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指能令心澄净,对佛、菩萨、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将之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立之为十一善心所之一。
日僧空海〈三昧耶戒序〉谓,为欲决定坚固无退失,故发信心,又说信心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向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如新译《华严经》卷十四云(大正10·72b)∶‘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又,《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其人则能入佛法,若无信则不能入。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谓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
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一切,依其次第,可分为三阶段,即(1)信可∶或称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属信解位。(2)信求∶即由确立信解而精进修学,属解行位。(3)证信∶又作证净。即由实践而证得没有疑惑的净信成就。
关于信心的内容,《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为大乘之一般性说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说。各宗派中,重视信心者,尤以净土法门为最,彼乃依《无量寿经》等经所说,强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信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曾说机法二种信心,日本的净土真宗,更认为只有信心才能往生,故立‘信心为本’之说。该宗始祖亲鸾即以‘信’作为其教说的四纲目之一。
◎附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第三节(摘录)
‘信’(s/raddha^),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因为传统的,神的教说,才要求人对他的信仰。释尊从自觉而得解脱,应机说法,是诱发、引导,使听者也能有所觉悟,得到解脱,这是证知而不是信仰。所以佛说修持的圣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都没有信的地位;一向是以‘戒、定、慧’为道体的。如舍利弗(S/a^riputra)见到了马胜(As/vajta)比丘,听他所说的‘因缘偈’,就有所悟入,这里面是用不着信的。这一意义,表示得最明确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152c)说∶‘尼犍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中略)质多罗长者语尼犍若提子∶我已(中略)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质多罗(Citra)长者不是信仰瞿昙(Gautama)沙门——释尊有‘无觉无观三昧’(即‘无寻无伺三摩提’),而是自己证知了无觉无观三昧,能够常住在这样的三昧中。对长者来说,这不是信仰,信仰是没有用的。这充分表示了佛法的特性。
这是从印度宗教神话而来的比喻。世间上,确有这一类的作用,如军队望见了主将的军旗,会勇敢作战。如军旗倒下(或拔去)而看不到了,就会惊慌而崩溃下来。念佛,念佛、法、僧,会感觉威德无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宗教的神力加被,就是这样。所以信的应用于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证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转化。(中略)
将‘信’引入佛法,摄受那些信行人,而终于要导入智慧的观察分别忍,才符合佛法的正义。
◎附二∶〈四信〉(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指《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信真如、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等四种信心。又称四种信心。‘信真如’,谓相信诸佛之师、众行之源的真如,并乐念观察。‘信佛宝’,谓信报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信法宝’,谓信行法有能除悭贪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信僧宝’,谓信登地以上大菩萨僧,能自利利他,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之行。
此外,有信无行,则其信不坚;信若不坚,遇缘则散。故于此四信之外有五行,修之方能成四信。
(二)指闻《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的佛寿命之长远,而分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四品,此为天台家所说。对灭后五品而言,此四品又称现在四信。‘一念信解’,谓闻佛寿命长远,信解三千诸法,法尔无作,法界一如。‘略解言趣’,谓进而对他人略加说述。‘广为他说’,谓更为他人广说。‘深信观成’,谓修观想行。此中,初二品是闻慧位,第三品是思慧位,第四品是修慧位。
(三)指《维摩经》中所说的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之四不坏信。又作四不坏净。
◎附三∶《成唯识论》卷六(摘录)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参考资料〕《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旧译《华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一;《杂阿含经》卷三十;昙鸾《往生论注》卷下。
愿《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中略)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别有别愿。’
愿《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愿(梵pran!idha^na)《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愿’有志愿、欲愿、愿求等义,指得某物的欲求。其梵语为pranidha^na;此是由语根dha^(放置)加上接头语pra(进或前)及ni(近),再加上接尾语na而成的,即将心放在目的物之前,所以译作‘愿’。
性相家曾对‘愿’的体性提出诸说,《成唯识论》卷九列举二说,其一将‘愿’当作‘慧’之心所;另一将‘愿’当作‘欲、胜解、信’之心所。《瑜伽论记》卷十一(上)云(大正42·557b)∶
‘论愿体性诸师不同,有古师依成实以忍为体,备师云以智为性,故此论云智于后后希求故。三藏云思欲信上假立愿也。景师云,用胜解欲思信为体。’
由于在佛道修行上首先要发起求菩提的愿心,故《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08b)∶‘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愿’又可称为本愿、因愿、誓愿。主要有总愿与别愿二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发心愿、受生愿、所行愿、正愿、大愿五种;其正愿又有总、别二种;大愿又分供养愿、受持正法愿、摄法上首愿、增长众生心行愿、教化众生愿、知世界愿、净佛国土愿、同心同行愿、三业不尽愿、成菩提愿十种。此外,《成唯识论》卷九又提出求菩提愿与利乐他愿二种。
按,所谓‘四弘誓愿’即是总愿;而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的十二上愿、释迦的五百大愿则是别种大愿。
关于‘愿’的性质,可分‘要期愿’、‘悕求愿’二种。《探玄记》卷三(大正35·162b)∶‘以大誓自要,要成此果,即要期愿也。又所修福行悕成此果,即悕求愿也。’此即必期成就,以及期望结果到来之意。于因位,为成佛而发大誓愿,属于前者;修因行而趣求佛果则属于后者。
又,行者在内心发起总愿或别愿之心,谓之‘发愿’。发愿须与行业(实践)相辅,始能有成,此二者合称‘愿行’,如一切菩萨以四弘誓愿为总愿,然仍须以六波罗蜜之行业促成之。此外,在我国佛教界,信徒在修善作福之时,往往有陈述施主发愿之文辞。此等文辞,谓之‘发愿文’,或称‘愿文’。《广弘明集》中,即收有不少此类愿文。
〔参考资料〕《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大阿弥陀经》卷上;《悲华经》卷三、卷四、卷七;《文殊师利发愿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囗@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行《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指身口意的造作。
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一)(梵sam!ska^ra,巴san%khara,藏h!du-byod)造作、迁流、潜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译删迦罗。
(1)十二因缘之一∶义同‘业’,指造成现在世果报的过去世身、口、意三业。《俱舍论》卷九云(大正29·48b)∶‘宿诸业名行。’《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3b)∶‘此中无明唯儿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
(2)五蕴之一∶狭义指思(意志),广义指色、受、想、识以外的有为法。《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4a)∶‘除前及后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业性,造作义强,故为最胜。是故佛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
(3)诸行无常之‘行’∶义同‘有为’。指现象的一切,为行之最广义。
(二)(梵carya^、carita、caritra,巴carita,藏spyod-pa)动作、行为、实践之意。指为到达悟境而作的修行、行法。教行证之‘行’、教理行果之‘行’、明行足之‘行’、菩萨行之‘行’等皆属此。日本真宗则谓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gamana,巴gamana,藏h!gro-ba)步行、行进之义。四威仪之一,即指比丘步行的威仪。
〔参考资料〕(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二)《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法华经文句》卷四(上);《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八;《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七。(三)《五分律》卷二十七;《菩萨善戒经》卷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之四;《教诫律仪》。
上联:世上虽有千般好
下联:平安胜过一切福
上联: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联:念佛可令烦恼无
上联:如来所以兴出世
下联:唯说弥陀本愿海
上联:四十八愿度众生
下联:九品威令登彼岸
上联:静坐常思己过
下联:闲谈莫论人非
佛教对联大全:
上联: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联:佛在性中莫远求
上联:求福、求慧、求生净上
下联:为人、为法、为证菩提
上联: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下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上联:净宗即显说之密法
下联:念佛为成佛之捷径
上联:为人若要超三界
下联:念佛速令登彼岸
上联:日轮西去,娑婆光阴有限,百年寿命转眼即到
下联:净主安养,极乐寿命无穷,只此一生即成佛道
上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大畅如来,度生胸怀
下联:弥陀弘誓,九界全收,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上联: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下联: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殊胜至极
上联:扬般若波罗密多,利国利民
下联:修净土宝莲正行,自度度人
上联:一切遵循因果律,自有吉祥常随身
下联:切勿自我常卑视,欲转命运多修心
上联:修道修仙,先须修身,身为道之本
下联:信佛学佛,不可离心,心是佛之源
上联:人生真谛何处寻
下联:自性三宝即尔心
上联:发一片慈心,愿度众生达彼岸
下联:照五蕴皆空,行深般若观自在
上联:大护法不见僧过
下联:善知识常怀惭愧
上联:人生犹似西山日
下联:富贵终如草上霜
上联:六波罗蜜施为首
下联:四无量心舍最高
上联:戒定慧,三无漏学,真善美
下联:佛法僧,稀世珍宝,难遭遇
上联:万法皆空归性海
下联:一尘不染证禅心
佛法非常深奥,所以想要深入了解佛法,需要做好一个长期坚持学习的准备。需要做到系统学习佛法,才能真正懂得佛法,不然很难懂得佛陀深意。
我们学习一般知识,是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步步学习,才掌握了一定知识。需要学习十几二十年,才能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和道理。
佛法非常深奥,很难通过简单看一两本数或者简单听一两堂课就能了解。需要一个次第的学习,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个叫次第。
方法/步骤
1
第一,需要找一个好的师父。这个师父需要好好观察,从戒律、人品、修为等等方面进行观察,觉得他合格,跟自己有缘,就拜他为师父。
2
第二,需要从基本的佛法知识学起。基本的佛法知识,可以看一下佛学入门之类的书籍。
3
第三,进一步学习佛法,就要广闻博学。需要看很多佛经论典,看很多高僧大德对佛经的注释、讲记。看大德菩萨作的一些论典,看一些高僧写的书籍。
4
第四,可以加入一些佛友交流群,通过与同修的交流学习更多佛学知识,总结经验。
5
第五,寻找一个正宗的佛学平台,了解更多的佛学知识,最好是能够直接与师父对话的那种。
6
第六,多做善事,俗话说,日行一善,可多参与一些放生法会活动,多吃素食,少杀生等。
7
第七,多读佛经,多参悟。多看法师开悟的视频,通过法师讲解更好领悟
注意事项
不要相信那些以寺院名义发起捐款的信息,要核实过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