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佛学经典名言语录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80岁。

圣严法师佛学经典名言语录大全

提升人品篇

1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5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不要以1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1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篇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

2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财1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1则愈大。

6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1。

8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幸福人间篇

1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未来所得的。

5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7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8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9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间菩提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佛教的若干重要法门之‘信、愿、行’

‘信’的梵语为s/raddha^。音译舍罗驮。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俱舍宗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则立为善心所之一。反之,则称为‘不信’,为俱舍宗十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为八大随烦恼之一。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二九中):‘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又同书谓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之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之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九·四三三上):‘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上):‘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皆是此义,故诸经论中,有关劝发起信之处特多。此外,关于所信之法,诸经论所说亦有别,俱舍论举出四谛、三宝、善恶业果等事理之法,杂阿含经卷三十则谓佛法僧及圣戒等四证净信。梁译摄大乘论卷七主张信有如下三处:(一)信自性住佛性之实有,(二)信其之可得,(三)信其有无穷之功德。大乘起信论则强调对真如及佛法僧之信心。〔旧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

‘愿’的梵语为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据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无量寿经卷下等载,佛菩萨皆于发心之初,志求无上菩提,欲度一切众生。此类誓愿称为弘誓,又称为总愿,如四弘誓、二十大誓等。同时,佛菩萨亦发愿清净佛土、成就众生,此类誓愿虽通于一切佛菩萨,然依众生之意乐而有所不同,故称为别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等。盖‘果’虽由‘行’所招至,然若无‘愿’,则其行亦无法到达所期之目的。

又佛菩萨欲达成佛教之最高目的,再入于‘因位’之愿,称为本愿、因愿,或宿愿;其本愿之力或作用,称为愿力。故知凡佛菩萨修佛道,一心誓愿成佛者,则不可或缺‘愿作佛心’;若誓愿教化众生,则须具有‘度众生心’;合上记之二种心,略称为愿作度生。

此外,有关‘愿’之成语尚有多种,如:愿巧,巧妙之本愿;上愿,谓胜上之愿;悲愿,谓慈悲之愿;愿事,指所愿之内容;愿主,指发愿之人;而特别发愿行使某事,即称为行愿。〔道行般若经卷六、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四、菩萨地持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九、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三〕

‘行’在佛教中主要有三种意义:

(一)梵语sam!ska^ra,巴利语san%kha^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盖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系指无常之一切法。诸行无常中之‘行’即属此类。五蕴中之‘行蕴’亦即此义。(参阅‘十二因缘’337、‘五蕴’1212、‘行蕴’2567、‘业’5494)

(二)梵语carya^或carita,巴利语cariya^或carita。(一)意谓动作、行为。(二)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日本净土真宗谓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语gamana。指进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即是此义。

净土宗于信、愿、行三者最重视,称为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若缺此二事,则绝难到达。而于此三资粮中,复有连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附: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俱舍论四曰:‘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大乘义章二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信(梵s/raddha^)《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指能令心澄净,对佛、菩萨、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将之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立之为十一善心所之一。

日僧空海〈三昧耶戒序〉谓,为欲决定坚固无退失,故发信心,又说信心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向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如新译《华严经》卷十四云(大正10·72b)∶‘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又,《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其人则能入佛法,若无信则不能入。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谓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

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一切,依其次第,可分为三阶段,即(1)信可∶或称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属信解位。(2)信求∶即由确立信解而精进修学,属解行位。(3)证信∶又作证净。即由实践而证得没有疑惑的净信成就。

关于信心的内容,《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为大乘之一般性说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说。各宗派中,重视信心者,尤以净土法门为最,彼乃依《无量寿经》等经所说,强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信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曾说机法二种信心,日本的净土真宗,更认为只有信心才能往生,故立‘信心为本’之说。该宗始祖亲鸾即以‘信’作为其教说的四纲目之一。

◎附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第三节(摘录)

‘信’(s/raddha^),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因为传统的,神的教说,才要求人对他的信仰。释尊从自觉而得解脱,应机说法,是诱发、引导,使听者也能有所觉悟,得到解脱,这是证知而不是信仰。所以佛说修持的圣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都没有信的地位;一向是以‘戒、定、慧’为道体的。如舍利弗(S/a^riputra)见到了马胜(As/vajta)比丘,听他所说的‘因缘偈’,就有所悟入,这里面是用不着信的。这一意义,表示得最明确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152c)说∶‘尼犍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中略)质多罗长者语尼犍若提子∶我已(中略)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质多罗(Citra)长者不是信仰瞿昙(Gautama)沙门——释尊有‘无觉无观三昧’(即‘无寻无伺三摩提’),而是自己证知了无觉无观三昧,能够常住在这样的三昧中。对长者来说,这不是信仰,信仰是没有用的。这充分表示了佛法的特性。

这是从印度宗教神话而来的比喻。世间上,确有这一类的作用,如军队望见了主将的军旗,会勇敢作战。如军旗倒下(或拔去)而看不到了,就会惊慌而崩溃下来。念佛,念佛、法、僧,会感觉威德无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宗教的神力加被,就是这样。所以信的应用于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证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转化。(中略)

将‘信’引入佛法,摄受那些信行人,而终于要导入智慧的观察分别忍,才符合佛法的正义。

◎附二∶〈四信〉(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指《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信真如、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等四种信心。又称四种信心。‘信真如’,谓相信诸佛之师、众行之源的真如,并乐念观察。‘信佛宝’,谓信报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信法宝’,谓信行法有能除悭贪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信僧宝’,谓信登地以上大菩萨僧,能自利利他,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之行。

此外,有信无行,则其信不坚;信若不坚,遇缘则散。故于此四信之外有五行,修之方能成四信。

(二)指闻《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的佛寿命之长远,而分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四品,此为天台家所说。对灭后五品而言,此四品又称现在四信。‘一念信解’,谓闻佛寿命长远,信解三千诸法,法尔无作,法界一如。‘略解言趣’,谓进而对他人略加说述。‘广为他说’,谓更为他人广说。‘深信观成’,谓修观想行。此中,初二品是闻慧位,第三品是思慧位,第四品是修慧位。

(三)指《维摩经》中所说的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之四不坏信。又作四不坏净。

◎附三∶《成唯识论》卷六(摘录)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参考资料〕《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旧译《华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一;《杂阿含经》卷三十;昙鸾《往生论注》卷下。

愿《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梵曰尼底Pranidhana,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中略)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别有别愿。’

愿《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愿(梵pran!idha^na)《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愿’有志愿、欲愿、愿求等义,指得某物的欲求。其梵语为pranidha^na;此是由语根dha^(放置)加上接头语pra(进或前)及ni(近),再加上接尾语na而成的,即将心放在目的物之前,所以译作‘愿’。

性相家曾对‘愿’的体性提出诸说,《成唯识论》卷九列举二说,其一将‘愿’当作‘慧’之心所;另一将‘愿’当作‘欲、胜解、信’之心所。《瑜伽论记》卷十一(上)云(大正42·557b)∶

‘论愿体性诸师不同,有古师依成实以忍为体,备师云以智为性,故此论云智于后后希求故。三藏云思欲信上假立愿也。景师云,用胜解欲思信为体。’

由于在佛道修行上首先要发起求菩提的愿心,故《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08b)∶‘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愿’又可称为本愿、因愿、誓愿。主要有总愿与别愿二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发心愿、受生愿、所行愿、正愿、大愿五种;其正愿又有总、别二种;大愿又分供养愿、受持正法愿、摄法上首愿、增长众生心行愿、教化众生愿、知世界愿、净佛国土愿、同心同行愿、三业不尽愿、成菩提愿十种。此外,《成唯识论》卷九又提出求菩提愿与利乐他愿二种。

按,所谓‘四弘誓愿’即是总愿;而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的十二上愿、释迦的五百大愿则是别种大愿。

关于‘愿’的性质,可分‘要期愿’、‘悕求愿’二种。《探玄记》卷三(大正35·162b)∶‘以大誓自要,要成此果,即要期愿也。又所修福行悕成此果,即悕求愿也。’此即必期成就,以及期望结果到来之意。于因位,为成佛而发大誓愿,属于前者;修因行而趣求佛果则属于后者。

又,行者在内心发起总愿或别愿之心,谓之‘发愿’。发愿须与行业(实践)相辅,始能有成,此二者合称‘愿行’,如一切菩萨以四弘誓愿为总愿,然仍须以六波罗蜜之行业促成之。此外,在我国佛教界,信徒在修善作福之时,往往有陈述施主发愿之文辞。此等文辞,谓之‘发愿文’,或称‘愿文’。《广弘明集》中,即收有不少此类愿文。

〔参考资料〕《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大阿弥陀经》卷上;《悲华经》卷三、卷四、卷七;《文殊师利发愿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囗@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行《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指身口意的造作。

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一)(梵sam!ska^ra,巴san%khara,藏h!du-byod)造作、迁流、潜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译删迦罗。

(1)十二因缘之一∶义同‘业’,指造成现在世果报的过去世身、口、意三业。《俱舍论》卷九云(大正29·48b)∶‘宿诸业名行。’《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3b)∶‘此中无明唯儿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

(2)五蕴之一∶狭义指思(意志),广义指色、受、想、识以外的有为法。《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4a)∶‘除前及后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业性,造作义强,故为最胜。是故佛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

(3)诸行无常之‘行’∶义同‘有为’。指现象的一切,为行之最广义。

(二)(梵carya^、carita、caritra,巴carita,藏spyod-pa)动作、行为、实践之意。指为到达悟境而作的修行、行法。教行证之‘行’、教理行果之‘行’、明行足之‘行’、菩萨行之‘行’等皆属此。日本真宗则谓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gamana,巴gamana,藏h!gro-ba)步行、行进之义。四威仪之一,即指比丘步行的威仪。

〔参考资料〕(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二)《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法华经文句》卷四(上);《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八;《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七。(三)《五分律》卷二十七;《菩萨善戒经》卷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之四;《教诫律仪》。

上联:世上虽有千般好

下联:平安胜过一切福

上联: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联:念佛可令烦恼无

上联:如来所以兴出世

下联:唯说弥陀本愿海

上联:四十八愿度众生

下联:九品威令登彼岸

上联:静坐常思己过

下联:闲谈莫论人非

佛教对联大全:

上联: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联:佛在性中莫远求

上联:求福、求慧、求生净上

下联:为人、为法、为证菩提

上联: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下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上联:净宗即显说之密法

下联:念佛为成佛之捷径

上联:为人若要超三界

下联:念佛速令登彼岸

上联:日轮西去,娑婆光阴有限,百年寿命转眼即到

下联:净主安养,极乐寿命无穷,只此一生即成佛道

上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大畅如来,度生胸怀

下联:弥陀弘誓,九界全收,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上联: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下联: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殊胜至极

上联:扬般若波罗密多,利国利民

下联:修净土宝莲正行,自度度人

上联:一切遵循因果律,自有吉祥常随身

下联:切勿自我常卑视,欲转命运多修心

上联:修道修仙,先须修身,身为道之本

下联:信佛学佛,不可离心,心是佛之源

上联:人生真谛何处寻

下联:自性三宝即尔心

上联:发一片慈心,愿度众生达彼岸

下联:照五蕴皆空,行深般若观自在

上联:大护法不见僧过

下联:善知识常怀惭愧

上联:人生犹似西山日

下联:富贵终如草上霜

上联:六波罗蜜施为首

下联:四无量心舍最高

上联:戒定慧,三无漏学,真善美

下联:佛法僧,稀世珍宝,难遭遇

上联:万法皆空归性海

下联:一尘不染证禅心

佛法非常深奥,所以想要深入了解佛法,需要做好一个长期坚持学习的准备。需要做到系统学习佛法,才能真正懂得佛法,不然很难懂得佛陀深意。

我们学习一般知识,是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步步学习,才掌握了一定知识。需要学习十几二十年,才能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和道理。

佛法非常深奥,很难通过简单看一两本数或者简单听一两堂课就能了解。需要一个次第的学习,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个叫次第。

方法/步骤

1

第一,需要找一个好的师父。这个师父需要好好观察,从戒律、人品、修为等等方面进行观察,觉得他合格,跟自己有缘,就拜他为师父。

2

第二,需要从基本的佛法知识学起。基本的佛法知识,可以看一下佛学入门之类的书籍。

3

第三,进一步学习佛法,就要广闻博学。需要看很多佛经论典,看很多高僧大德对佛经的注释、讲记。看大德菩萨作的一些论典,看一些高僧写的书籍。

4

第四,可以加入一些佛友交流群,通过与同修的交流学习更多佛学知识,总结经验。

5

第五,寻找一个正宗的佛学平台,了解更多的佛学知识,最好是能够直接与师父对话的那种。

6

第六,多做善事,俗话说,日行一善,可多参与一些放生法会活动,多吃素食,少杀生等。

7

第七,多读佛经,多参悟。多看法师开悟的视频,通过法师讲解更好领悟

注意事项

不要相信那些以寺院名义发起捐款的信息,要核实过才能相信

THE END
1.有关粮食的对联有关粮食的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粮食的.对联,希望大家喜欢。 上联:图宏凤舞好江山天开玉宇,下联:千门瑞气丰收景春满人间 上联:粮丰天下定,下联:库满国家安 https://www.ruiwen.com/zuowen/duilian/1759715.html
2.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预习必备五、要会写的名言、对联、谚语 1、有关读书的名言 (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 韩愈 (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国 歌德 (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 高尔基 (5) 热爱书吧—这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017010
3.勤俭节约的古诗名言(精选14篇)篇6:勤俭节约粮食的名言 2)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 3)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 4) 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谚语 5) 笑脏笑破不笑补。 ——谚语 6)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7)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警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669u0we.html
4.粮食对联经典对联粮食对联来源: 经典对联 编辑: 查字典 图宏凤舞好江山天开玉宇 千门瑞气丰收景春满人间 粮丰天下定 库满国家安 谷乃国之宝 民以食为天 春好禾苗壮 人新稻谷丰 粮丰农户乐 库满职工欢 家家粮满囤 户户喜盈门 送去千包米面 迎来万户春光 库存五谷国之宝 天降生民食为天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https://m.chazidian.com/duilian5469/?only_pc=1
5.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好易之32.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3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4.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为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培根 35.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https://www.zhengjiaxi.com/yldq/lzyl/76006.html
6.名人名言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元)许名奎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程颢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对联集锦》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对联集锦》勤者读书http://mingrenmingyan.unjs.com/
7.古代廉政对联撷英古代廉政对联撷英旧时官府的不少对联涉及反腐倡廉,其中虽有自我标榜之嫌,且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 原杭州府署有这样一副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这副对联鲜明地提出了“戒贪、养廉”的口号。 我国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https://www.360doc.cn/article/4310958_211215147.html
8.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8篇(全文)(五)关于动物的成语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群龙无首 龙飞凤舞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 天马行空 汗马功劳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 笨鸟先飞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 (六)风景名胜区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fc5fyze.html
9.经典搞笑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一些有趣的名言幽默名言有哪些忘记昨天,直面今天,迎接明天。 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 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我刹不住。 一些有趣的名言幽默名言有哪些?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你是电,李四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妨碍我学习的唯一障碍就是我的教育。http://xjrb.xjrb.net/xjrb/2022/1228/7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