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粮食问题入手,探究存粮最多的隋王朝,为何被饥民推翻生产力农业

关于隋朝,存在两个广为人知,却互相矛盾的认识:

其一,隋朝两任皇帝修建了为数众多、容量巨大的粮仓,巅峰时期的存粮号称可供全国人民食用50年;

其二,推翻隋朝的主力,正是各地揭竿而起的饥民。无论是占据长安的贵族李渊,还是掌控洛口仓的瓦岗军,无一不是用粮食作为自己收买人心的武器。

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杨广以及各级官员,为什么坐视百姓造反却不开仓赈灾?难道真如网上传言的那样,这些粮食只供官用绝不能给百姓?

我们从古时的粮食问题说起。

填饱肚子—事关封建王朝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民以食为天",在如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和平年代,我们对此并无多大感触。但在古代社会,"盛世"的首要标准,就是要让所有老百姓吃饱肚子,并且最好还有些存粮。《史记》中描写文景之治下西汉的盛况: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忆唐玄宗创造的开元盛世时写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而这两个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标杆的鼎盛王朝,最终灭亡的本质原因,其实是在于经济问题,具体来说是没有解决农民的肚子需求:

西汉政府由于无法处理土地兼并带来的农民流离失所等社会矛盾,而被王莽篡权;而"穿越者"王莽提出改制方案核心,就是意图以古老的"井田制",来解决当时的农民问题。最终改革失败,为了抢口饭吃而发展起来的绿林、赤眉军,迅速将新朝推翻;

至于东汉的灭亡,同样是起源于农业生产问题而爆发的黄巾起义,它不仅严重动摇了刘氏的统治基础,也给各路军阀提供了趁机坐大的契机;

而与北方藩镇进行了上百年拉锯战的唐王朝,也是在挨了黄巢起义的致命一击后,给了各路军阀撕破脸自立山头的机会;出身于起义军、后来变脸镇压起义的朱温,干脆逼唐室退位。

所以,粮食,可以被视作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石。

那么,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有这么难吗?

真的很难,有好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过于低下。以最强盛的唐朝为例,根据《新唐书》等资料记载,当时正常年岁的粮食亩产量约为1石,大概是今天的53公斤;而在2018年,我国的粮食亩产量为375公斤。也就是说,同样的土地,那时只能产出相当于今天1/7的粮食。

第二,自然灾害。以上数据,是理想状态下的产出量。但从古至今,农业生产永远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尴尬处境。直至近些年,日益发展的农业技术才缓解这一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旱、洪、蝗这三大害,令所有的王朝毫无抵抗力,这里举两个例子: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接手的是文景之治后空前繁盛的王朝。然而仅过了三年,发生了黄河泛滥事件,造成了大面积的饥荒:

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没错,就是字面意思:人吃人。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连续两年发生了洪水、干旱与蝗灾,关中地区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民多卖子以接衣食"。所幸的是,朝廷出钱为这些儿童赎身,才避免了大范围的人间惨剧。

第三,战乱。这是对古代粮食生产损害最大的因素,没有之一。古代的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因此,农业和战争,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积极进取的汉唐两朝,基本上都挑选农闲时期发动对外征战,而且采取多户人家抽取一位男丁的做法。

而在大规模的战乱期间,上述规则自然没人遵守。作战以及所需的后勤,吸收了大量的壮年劳动力,农业生产因此被耽搁;加上社会秩序被破坏,正常生产无法开展。

所以历史上每次大的战乱后,人口都会断崖式的锐减。如在公元609年,巅峰隋朝的人口超过890万户;而经过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后,全国的人口在公元652年仅为380万户。唐玄宗在位的公元754年,户数达到了惊人的906万户,然而在仅仅在数年后,经过了安史之乱,唐王朝控制区域的人口仅为293万户!

所以,确保粮食安全,让绝大部分老百姓吃饱,是任何朝代政权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隋文帝如何解决粮食难题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公元581-604年),困扰中原王朝千百年的粮食问题被解决,人口的暴增就是最直观的体现:隋朝建立时,人口约360万户,后来平定南陈获得50万户;而在短短二十余年后,全国人口翻番,增长到了890万户。

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一壮举的?首先是生产了足够的粮食,然后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完善的配给系统:

第一,开源—厘清户口,发展生产。

隋初,18岁以上的百姓即成为"丁",即开始缴税、服役,一直到60岁才能免除。为了逃避,很多百姓权贵官员勾结,要么虚报岁数,要么投靠到大户门下。对此,杨坚应对如下:

自王公贵族以下,各级官员都会按照爵位分配一定的田地,所谓"永业田";此外还会根据家丁、奴婢数量,分配一定的土地,并且一律按照标准收税;

对于虚报年龄的行为,杨坚命令各州县进行筛查,并鼓励互相举报,户口虚假的,一律流放;同时,为了避免官民勾结,根据高颎的建议,每年正月五日都要对户口进行一次新的检查。光这一项措施,就为隋朝增加了200多万纳粮人口。

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杨坚多次下令,实行均田制。在人口稠密处,,成年男丁最少不过二十亩地,但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第二,节流—厉行节约,轻徭薄赋。

历代封建王朝的衰败,无一不是经历了统治阶层腐化堕落,进而横征暴敛,最终民心丧失、百姓流离失所这一过程。鉴于此,杨坚在位期间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约:

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而已。

对于自己的子女,他更是严格要求。太子杨勇正是因为渐有奢靡之风,在他心中逐渐失宠。在皇室的引导下,杨坚在位期间,隋朝士大夫阶层基本不穿绫罗绸缎;身上的装饰品,也不过是"铜铁骨角",想穿金带银,估计只能躲在家里偷偷过瘾。

此外,杨坚还多次减轻赋税。比如在公元589年评定南陈之后,他下令对南方免除十年的赋税及徭役;其他各州,则免除当年的租赋。第二年五月份,由于天下安定,杨坚进一步减轻徭赋,年满50岁的百姓,一律无需缴税服役。

公元592年,有关部门汇报:由于"入者常多于出",国库的存储已经放满物资,甚至不得不堆在屋檐下。杨坚说道:

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就是说,宁愿藏富于民,而不要一味的堆积在国库。

第三,供应网—粮仓与水路

南北朝时期以来,由于频繁的水旱灾害,人口稠密的关中地区以及黄河流域成了饥荒的重灾区。为了解决统治中心的粮食问题,隋王朝在水路沿线,先后设立了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等几大粮仓。

此外,由于渭水泥沙沉积,造成船行不便,杨坚命令宇文恺开凿了一条300多里的人工渠,连接长安城与潼关,是为广通渠。

就这样,关中地区多年来的粮食危机终于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应对举措。隋朝在全国各州设立粮仓,称其为"义仓"(或"社仓")。各地在收获之日,根据实际情况,将多余的粮食存放在所在的仓库中。按照家庭条件,各户的交粮标准有所区别:

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实际上这个标准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每年朝廷专人在各地检查核算,并且实时更新,避免贪污浪费现象。再加上南北朝时期以来各地已有的粮仓,隋朝各地常年粮食储备日益充裕。

第四,执行措施—周全的赈灾手段

有了粮食,但如果赈灾不利,那还不如没有。杨坚在位时,面对民间的自然灾害,隋王朝称得上反应及时、处理得当。

开皇年间,关中地区连年大旱,而中原地区的青、兗、汴等15个州则频繁大水,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杨坚应付的有条不紊:

命令大司农丞王禀,组织运送广通仓三百多万石至关中赈灾;又把城中原有的存粮贱卖给民间食用;对于那些家里赤贫的百姓,朝廷则买了6000多头牛和驴送给他们,让其前往关东的富饶地区就食(类似于讨饭)。

对于遭受洪水的中原地区,杨坚则派遣苏威等人分头行动,打开各地的粮仓赈灾。

其外,对这一期间受灾的所有州县,均给予了免除当年租赋的待遇。

公元594年,关中再次遭受大旱,杨坚亲自带领百姓前往存粮充裕的洛阳地区就食。

就这样,先是开源节流,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又经由完善的应对措施,保证了粮食的配给,杨坚为后世立下了如何解决老百姓饥饿问题的模板。那么,依托如此好的基础,他的儿子杨广又是怎么玩砸的呢?

杨广治下失控的粮食供给系统

上任的前几年,杨广为完善隋朝的粮食供应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公元605年,他先后组织百万民丁,开挖通济渠、邗沟,将黄河、淮水、长江三大水系连接起来;公元610年,再次连接京口与余杭。这一系列开天辟地的工程,既有分洪、灌溉的功效,又打通了南北的水路交通,使富庶江南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

公元606年,杨广在洛阳以东设置了洛口仓,这一粮仓堪称巨无霸:共包含3000个粮窖,每窖储存8000石粮食;同年底,在洛阳北修建了回洛仓,其容量为洛口仓的1/10。

如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杨广开掘的南北的运河与两大粮仓,坐镇中原、连接南北,格局庞大、气度恢宏,将隋朝的粮食供应网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更称得上是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然而,接下来的天灾人祸,造成了大量饥民

从公元611年开始,筹备远程高句丽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给隋王朝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一年,为了一举歼灭心腹大患高句丽,隋炀帝紧锣密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筹备工作:造船、调军、筹马,当然还有最主要的—运粮。

但就是关键的粮食运输,带了来巨大的负面后果:

为了筹备几十万军人所需的后勤物资,隋炀帝征发60万多民夫,输送粮草至东北的泸河、怀远二镇。由于道路险远,已经超出了运河的运输范围,运力极其薄弱:"二人共推米三石"。结果粮食还未运到目的地,已在途中被当作口粮吃完。为了躲避惩罚,这些民丁只得亡命为贼;再加上贪官趁机盘剥,大量百姓路被逼落草为寇:

百姓穷困,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同年,山东(崤山以东)、河南(黄河以南)共有30多个郡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危机下,大量饥民蜂拥而起:

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馀人,攻陷城邑……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

公元612-614年连续三次远征高句丽,大量的兵员损失与后勤消耗,进一步加剧了以上局面。窦建德、王薄、郝孝德等十余股农民起义势力先后崛起,他们各自拥兵十余万,四处肆虐。

那么杨广为何不及时开仓放粮,以安抚饥民、稳固统治基础?

他已经失去了对赈灾系统的控制。

有粮、有粮仓、有运河,但在最关键的执行环节,隋王朝出现了大问题。据史料,有以下几方面的状况:

其一,杨广刚愎自用,大臣阿谀奉承,造成信息不对称。公元616年,杨广询问各地流寇的情况时,被他信任的宇文述、裴蕴等人坚称:"渐少……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杨广信以为真,信心满满的东游江都。

其二,官员怕担责任?

《隋书》记载,公元615年,流寇四起,百姓困守堡坞之中无法从事生产,粮食奇缺,但这并不代表政府没有粮食:

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爨,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

官员畏惧法律追究,所以不敢赈灾。导致百姓只能吃树皮、泥土充饥,最后发展到人吃人:

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诚节》中也提到,齐郡张须陀在准备开仓救济百姓时,身旁的官员都劝他:"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张须陀坚持放粮,其后才上报。但实际上杨广得知后,并没有因此怪罪任何人。

其三,不听指挥。

《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617年,山东、河南大水,饿殍满地,隋炀帝下令官员就近打开黎阳仓赈灾,但是官员没有及时执行,史书中原话是:"吏不时给。"

结果这一粮仓被李密派李世勣拿下,其后大开仓门赈灾,并由此征集了20多万青壮年从军。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杨广此时的面临如下处境:墙倒众人推。这自然有其深层原因。

首先,杨广与其父亲杨坚在位时,有两个出奇一致的执政方针:推行科举制、均田制。

前者动摇了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愈演愈烈的门阀统治制度;后者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垄断基础。这两大创举,实际上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伟大改革。

但改革就意味着与既得利益者背道而驰。在社会稳定时,依靠军队及百姓的支持,隋王朝无比强盛;但在杨广过度使用民力,破坏了自己的政权基础时,被压抑多年的权贵阶层势必趁机拆台,为自己攫取最大利益。最具代表性的李渊、李密,这二位都是来自陇西贵族。

其次,赈灾系统本身,已经与利益集团的意愿背道而驰。

这一点尤为残酷。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发国难财",每当发生天灾人祸、战争动乱时,偏偏却是一些大地主、名门望族发达的机会。杨坚打造的赈灾系统,为底层百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在一些阶层看来,却是牺牲了自己利益为代价。

所以当杨广在动乱中失去了控制力时,这些人势必会抓住机会、落井下石。帮朝廷赈灾?不可能的。不管皇帝谁来做,自己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隋朝的上述制度是错误的。李渊父子建立大唐后,全盘接受改进了隋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在修建运河、赈济灾民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最终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王朝。

THE END
1.一稻一粟,当为之珍惜!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粮食是生命的基础,节约是对未来的承诺。据《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3年全球有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联合国粮农组织此前估计,全球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可养活12.6亿饥饿人口。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让我们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杜绝浪费,用行动守护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74748
2.节约粮食600字作文高一优秀10篇关于节约粮食的作文 1 爱粮节粮,从点滴开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有关于节粮的优美诗句比比皆是,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如今,农民伯伯们的辛苦劳作的粮食,被那些不懂得珍惜的人浪费了。他们将吃不完的粮食随手一http://m.yueduku.com/zuowen/gaoyizw/724/724525.html
3.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写过节约粮食的古文,例来自小胡想跑步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写过节约粮食的古文,例如,两首《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话流传甚广。当你走过农田,看到在地里辛辛苦苦农作的农民,是否会感到羞耻?爱粮节粮,提倡低碳环保,说,够吗?要的是看得到的行动,那么就不要言而无信。从这一刻,哪怕下一刻,你就可以实施你的行动了!Let’s do ithttps://weibo.com/7429630976/NuwtHqtFL
4.浪费粮食现象范文国家在近些年大力提倡节俭,并着重强调节俭的重要性。而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接受到父母的教育,节俭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但是节俭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往往只是在思想或是口号上体现,行动上却截然相反。节俭包含很多方面,节约粮食也是其中一部分。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粮食浪费现象,总结其原因,解决方法以及节约的重要性。https://www.360wenmi.com/f/rf4tmbnrmtu4.html
5.节约粮食发言稿(模板16篇)节约粮食发言稿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一直是困扰着全世界人民的一个大问题。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些人又开始了不注意节约粮食的问题,铺张浪费的现象又开始出现。 其实,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教诲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在古代,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http://cooco.net.cn/zuowen/4059045.html
6.对节约粮食的看法(精选5篇)对节约粮食的看法范文第2篇 一、转变观念,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讲究尊师重道,老师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虽然当下这种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学生眼中,老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对老师的敬畏导致学生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建议,只能对老师“言听计从”,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https://www.1mishu.com/haowen/265837.html
7.爱粮节粮安全食粮15篇(全文)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付诸行动,提倡更多的同学朋友与我们并行,创造爱粮节粮的氛围,从点滴做起,为祖国聚点滴之力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1wfjd3q.html
8.关于节约粮食心得体会(通用10篇)为了制止这种坏习惯,国家也制定了许多法规,提倡节约。每年十月十六日是节约粮食日,这就告诉我们应从这就做起开展节约。 我们应该每次在饭店,点适当的饭菜,不够吃可以在点,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为没面子而浪费,通过国家这几年的宣传,这周星期五我们家在小六汤包吃饭,发现人们现在都是吃多少点多少,已经有了节约的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5939476.html
9.粮食读后感(模板9篇).docx从古至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会这样做:每天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菜,吃干净盘子里的每一粒米饭、每一口菜;如果有剩饭剩菜放进冰箱,明天再吃;在饭店里请客吃多少点多少,不铺张浪费、不摆阔气这些都是节约粮食的好方法。 “勿以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05/7145135112006046.shtm
10.节约粮食的心得体会600字作文心得体会从古至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会这样做:每天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菜,吃干净盘子里的每一粒米饭、每一口菜;如果有剩饭剩菜放进冰箱,明天再吃;在饭店里请客吃多少点多少,不铺张浪费、不摆阔气这些都是节约粮食的好方法。 “勿https://www.anhui365.net/83-12502531.html
11.青年热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资产过亿的富翁们践行着勤俭节约,如比尔盖茨、史主柱等名人,他们不因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去浪费。我们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并不只是嘴里喊的口号,而是要靠自身行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父母做的饭,吃完不剩;外出就餐点的菜,吃完不剩。因此,我在这里倡导同学们,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从现在开始。 http://szb.czc.edu.cn/info/1012/2098.htm
12.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发言稿.docx文档介绍: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发言稿 】是由【冷瑟的风】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发言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https://m.taodocs.com/p-1083704755.html
13.“节约粮食我先行,勤俭朴素树新风”倡议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从古至今,崇尚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如今我国人口已超过13.7亿,耕地https://www.meipian.cn/34k52f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