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粮食供给总量较为充足,生产消费依旧处于紧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计2024年全球谷物产量28.41亿吨,消费量28.59亿吨。加上库存量8.74亿吨,谷物供给总量37.2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预计为30.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国际警戒线17%的水平。品种分化较为明显,全球大米产量和库存消费比都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玉米和小麦产量略降,特别是小麦库存消费比虽保持在高位但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全球粮食贸易量略有下降,品种分化较为突出。FAO预计2024年谷物贸易量4.84亿吨,比上年减少1360万吨,贸易消费比为16.9%,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其中,大豆、大米贸易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而小麦和玉米贸易量预计比上年分别降低1130万吨和1410万吨,小麦贸易量降幅较大可能给全球粮食供给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相对集中,主要出口国贸易政策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明显。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1970年至2023年,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集中度看,小麦从73.2%略降至67%,玉米从66.7%提高至75%,大豆从96.8%略降至91%;同期,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出口集中度看,小麦从78.9%微降至73.9%,玉米从85.9%提高至88.1%,大豆保持在97%至98%高位。造成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耕地等自然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存在差异,需求集中主要受人口分布、养殖和加工业发展等综合因素作用。除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外,主要出口国限制出口、加征关税等贸易政策变动,以及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用粮需求扩张,都将影响国际贸易量。
谷物等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位震荡。国际粮价走低有利于降低一些粮食进口国进口费用,减少养殖用粮成本和减轻粮食净进口国以及低收入人群粮食负担,但同时会挤压一些进口国国内粮食市场份额,进一步影响进口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处理好国内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受部分品种进口量较大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要加强对粮食及农资、畜牧养殖等上下游产业的监测,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监测,避免“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精准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内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