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文字的发展既要强调规范,也要保留一定的弹性。
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范铸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上述做法并没有错。从语言学角度说,同一意思的字有不同读音是不正常的,当属例外。减少这种“例外”,将读音统一起来,有其合理性。而且,随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字一音”是语言发展的趋势所在。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并审慎推进。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刚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宣告成立,由此拉开了制订汉语拼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运动的序幕。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开始在全国推行。
汉语拼音并不是第一个汉字注音方案。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曾有过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注音方法,但由于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作为基础,不便初学者掌握。近代以来,又陆续出现过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尝试,但这些方法或过于复杂,或不够科学,或不便于国际交往,最后都未能推广实施。《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让语言文字的发展在“书同文”在基础上,向“语同音”迈出了重要一步。由于有了简单、实用的汉语拼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人曾做过统计,当时一般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以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来说,自1953年出版以来,历经10余次修订,重印600多次。比如,1959年版把全面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贯穿于全书,突出了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的方式。1987年版大量收录了经济、法律、技术的词汇。1998年版作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字典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1万余个,带注释的词语3500多个。我们今天熟悉的光纤、光盘、互联网、黑客、软件、硬件、手机、克隆、基因、白领等词都是在不断修订中加入的。
胡范铸认为,语言文字的发展既要强调规范,也要保留一定的弹性。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语言是发展的;二是语言是有语域的,不同语域规范度不同;三是语言符号以简明为要。按照这三个原则,在调整读音时,不宜简单肯定或否定,在字典中可以保留“又读”,在教材中允许“两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让人无所适从。至于有人担心“改了读音,古诗词就不押韵了”,胡范铸表示,今天已经很难明确说哪些就是古音,即便是音律学家也未必能做到,对于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可以注明保留某个读音,“总体说来,语言规则肯定越来越简化,语言肯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