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突出粮食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粮食局自今天起,开展为期一周的“2008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主题是“提倡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为此,区粮食局刊出专版,旨在引导市民提倡科学膳食;合理选择食物,特别是主食品,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同时,推动主食工业化,就是在粮食加工行业,倡导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促进主食品发展的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我国的主食原料种类很多,有稻谷、小麦和玉米等大宗谷物、也有红薯、马铃薯等薯类和高粱、小米、燕麦、荞麦等杂粮和豆类(大豆、绿豆、豌豆等)加工产品,主食的品种多样,营养丰富。
近10年,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依然存在。推进主食加工的工业化,是落实“均衡膳食”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们食物结构的基础,为此,这次“粮食科技活动周”的宣传主题是:“提倡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通过宣传,希望能有助于大家认识“均衡膳食,谷物优先,粗细搭配”的重要性,为实现均衡膳食、提高人们健康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人类必需的营养
人类必需的营养,指必需通过摄入食物来满足的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有七类,包括五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水和膳食纤维。
1、碳水化合物:能量之本,主供大脑心脏
2、蛋白质:生命基础,构筑各种细胞
3、脂肪:能量之库,构建身体组织
4、矿物质:骨骼之本,维持生理功能
5、维生素:活力之源,调节新陈代谢
6、水:生命之源,支持体内代谢
7、膳食纤维:促进排泄,维护肠道健康
主食的优点
主食是能量的基础,健康的基础。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
提倡谷类为主,膳食中谷类食物提供的能量达到总能量的50%~60%,再加上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适宜比例。
1、自限量。主食能带来饱腹感,不易食用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节制饮食的作用,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及动物性食物。
2、成本低。相对肉、蛋等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从谷物获得能量成本更低廉。
3、易消化。我国的米饭、馒头、面条、窝窝头等传统谷物类主食均为蒸煮制品,与面包、蛋糕等烘焙制作的西式主食相比含油少,口感清淡,不含丙稀酰胺,易消化,利于健康。
合理的膳食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一)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的核心:全面、均衡、适度。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
全面:指食物多样化,食物种类越广泛越好。
均衡:指各种食物数量间的比例应合理。
适度:指各种食物的摄入量要与人体的需要相吻合。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合理获取
合理地安排膳食。
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1、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
人们应保持每天摄入适量的谷类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克~400克为宜。同时,要注意粗细搭配,每天最好能吃50克~100克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大米、小麦粉不要研磨太精,否则谷类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会转入副产物米糠、麦麸中,降低营养价值。
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
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粗粮,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绿豆、红小豆、芸豆等;
二是倡导健康消费,转变盲目追求精白,从营养出发,推广新型全麦粉、留胚米、蒸谷米、发芽糙米、低精度米面的生产和消费。
三是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提高其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豆类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谷类与豆类合用,营养互补,提高蛋白质的生理功效。
相对于精米白面,其他粗粮中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要高得多。粗粮与精米白面搭配,有利于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每天食用85克左右的全谷食品能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有助于控制体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见的薯类有甘薯(又称红薯、白薯等)、马铃薯(又称土豆)、芋薯(芋头、山药)等。
甘薯一般含碳水化合物25%,蛋白质1.5%,脂肪0.2%。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含量比谷类高。
马铃薯种植广泛,含淀粉达17%,维生素C和钾等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即可当主食,也可当蔬菜食用。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还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城乡居民应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含蛋白质35%~40%,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质相似,富含赖氨酸,可以与谷类蛋白质互补构成天然的理想食品。
有关主食的问答
主食为我们提供什么?
为什么不能少吃主食?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现代人的主食消费量越来越少,已有食量不足之势。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但其中也隐藏着危机。根据营养专家的说法,动物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况下代谢不完全,会使血液中积聚有毒的废物酮,酮能引起恶心、疲劳以及损害脑部健康。近年来,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不以谷物为主食、动物性食物摄入量激增有很大的关系。专家认为:一个成年人每日粮食的摄入量以400克左右为宜。最少不能低于300克。大米饭、小米粥、绿豆粥等应该成为常用的食物。
主食是影响减肥的主要原因吗?
很多年轻的女性因为害怕变胖而拒吃或少吃主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影响体重的,最关键的是热量,而不是主食。
如果不吃主食则势必会导致人在工作、学习或运动时疲乏无力,新陈代谢失衡。因为人在消化时,除了纤维,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被转化成供应肌肉和大脑能量的葡萄糖或血糖。没有碳水化合物,身体会消化蛋白质,以此来产生能量,这就破坏了蛋白质原本在人体内承担修补肌肉和身体其他组织的任务。
粗粮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由于加工简单,粗粮中保存了许多细粮中没有的营养。所以提倡适当的增加粗粮的消费。但由于粗粮中含有的纤维素和植酸较多,每天摄入纤维素超过50克,而且长期食用,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甚至影响到生殖力。此外,荞麦、燕麦、玉米中的植酸含量较高,会阻碍钙、铁、锌、磷的吸收,影响肠道内矿物质的代谢平衡。所以,吃粗粮时应增加对这些矿物质的摄入。
为什么不提倡西式主食结构?
很多年轻人追求西式的饮食方式,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是不可取的。西方的膳食结构已在改变,全麦面包、高纤维面包、瓜果蔬菜、豆类制品,已成为推崇的主餐食物。“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人们对主食的误解
1、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2、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
谷物类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与富含脂肪的食物相比,较不容易造成热量过剩。
3、大米、面粉越白越好
相对精米白面,糙米和全麦粉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相对糙米,加工成精制大米时,维生素基本损失了,矿物质大约损失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