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及其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8.21

前言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由蒙昧步入文明的标志。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的结晶。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文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联结中华民族的纽带。没有汉字,就没有统一的中国和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汉字,博大精深,具有既能表音,又能表形、表意和超时空的强大功能。汉字的创造,体现了中国先民审视大千世界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汉字的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着历史演进的轨迹,展示着文明进步的宏伟画卷。

汉字,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她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一、汉字的起源

1.原始记事方法

为弥补语言的不足,中国先民创造出八卦、结绳、刻契等古代记事方法。

【八卦】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八种图形,由符号“―”和“――”组成,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八卦是一种原始的记事符号,后来被专用于占卜。

【结绳】

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用来表示数量或其他事情。世界上许多民族在文字产生前都曾使用过这种记事方法。

【刻契】

在竹、木板上刻些记号,用来帮助记忆、表示数量或作为依据。

2.图画符号

当图画的线条越画越简单,并能表示一定的意义,还能读出音时,就成了图画文字。

在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使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3.仓颉造字

相传上古皇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

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但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

二、汉字的创造

1.许慎与《说文解字》

汉字的“字”,其形为一个小儿站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其意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仪式,希望他能承担起沟通祖先和未来的使命。

汉字是如何造的?最初,每个中国先民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造字,但在使用、流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造字方法。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了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象形字

象形字就像一幅图画,它用直接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表示事物,是最古老、最直接、最明白的造字方法。

2.指事字

指事字是表现事物的局部,或一些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

3.会意字

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或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思的造字法。

4.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组成。它满足了人们造字的愿望,继而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三、汉字的演变

1.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迄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笔画线条瘦劲,粗细大小不一,构形书写较为随意,只有少数卜人与史官使用。

2.吉金文字: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笔画粗壮凝重,大小比例匀称,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是当时的正规字体。

3.百花齐放的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以“战国七雄”最强。西方有秦,东方有楚、齐、燕、赵、魏、韩。秦国文字与西周以来的金文一脉相承,较为严谨规范。

东方六国则各自为政,文字亦自由发展。各国文字地域特征明显,在结构与风格上存在许多差异。笔画随意简化,异体字大量出现。

4.汉字的统一: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施行“书同文”的政策,创立了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小篆。小篆以大篆为基础简化而成,使汉字的轮廓、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5.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俗书体,字形扁方,笔画平直,更加便于书写使用。隶书创立于秦代,在汉代成为官方的正式字体,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6.汉字的楷模:楷书

楷书始于东汉末年,魏晋时期,出现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体。此后,汉字在结构上更加方正严整,笔画上更加平直遒劲。唐代正式使用“楷书”之名,即字体的楷模之意。直到今天,我们仍把楷书作为汉字的标准字体。

7.龙飞凤舞的草书

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便于快速书写的草书。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与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深受东汉章帝喜爱,虽有连笔,但仍字字独立。今草相传为东汉张芝所创,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痕迹,已具有楷书笔势。上下字呼应贯通,书写一气呵成。唐代张旭、怀素等人的狂草放纵恣肆,笔画极尽省简,连绵回绕,形成“一笔书”。狂草难以辨认,没有实用价值,成为纯粹欣赏的艺术品。

8.行云流水的行书

行书流行于魏晋,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也是手写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体。

9.简化字

汉字的演变史,实际上也是简化复杂字形的历史。自古以来,除政府颁文、考试等正式场合外,民间用字大多使用简化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化汉字,将汉字整理规范,化繁为简,以便使用与掌握。

四、汉字的流传

1.汉字的书写

【笔】

在文字刚刚出现的上古时期,人们使用利器刻划记事,或以竹笔醮漆而书。春秋战国时期,毛笔成为普遍应用的汉字书写工具,一直流传至今。毛笔的笔头用动物毛加工制成,柔软圆润,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出粗细不同的笔画。

【墨】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已经使用石墨、炭黑、矿石等物质作为颜料。汉代人流行造墨,墨锭需要加水研磨,用笔醮取书写。直至清末民初,又产生了使用更加方便易于存储的墨汁。

【砚】

研墨、调墨的工具。多为石制,也有用陶、瓦、玉、砖、铁、铜、银等制成。现存最早专供书写使用的实物砚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砚。

2.汉字的载体

在纸发明前,汉字的载体多种多样。原始汉字出现在陶器上。商周时期,汉字开始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并大量铸刻于青铜器,青铜器铭文到西周发展成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不仅内容广泛,字数也大为增多。此外,汉字还镌刻书写在玉石、竹木简牍、缣帛等材料上。各种载体特性各异,适宜承载的文字内容也不尽相同。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前人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旧布等为原料,造成“蔡侯纸”。从此,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的发明为汉字提供了最佳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书法、绘画、书籍等多种文化的发展。直至今天,纸仍是世界文化保存与传播所依赖的重要文字载体。

3.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拼写汉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4.汉字的影响

在古代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等。汉字曾是这些国家的正式书文,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日文、韩文、西夏文、女真文字、契丹文字、满文等文字的创造都受到汉字的深刻影响。

5.汉字与典籍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用汉字书写的文献典籍。这些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四库全书

▲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李云飞书法作品:度贯古今

文:小蓝星的录者

汉语拼音今天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学前的必修课,作为汉字的辅助系统,转写记录读音。它不止在中国内陆的基础教育中全面使用,更在海外汉语使用地区和场所(如东南亚、各国唐人街)广泛流通,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汉字拉丁字母转写方案。汉语拼音今天有如此的影响力,但其实它的出世不过一个甲子而已,汉语拼音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本文将为您简单分析。

在汉语拼音出现前,在西方冲击之下,为了同国际接轨、推动教育普及,关于汉语的注音拼读方案、拉丁化方案甚至是替代汉字的方案就已经出现了。但由于在文化冲击、国家动荡的背景下,汉语的各种拼读方案层出不穷,拉丁化转写也比较混乱。今天汉语拼音的功能主要被两类注音系统承担着。

第一类,是汉字的拼音转写字母或音译系统,比较出名的有威妥玛拼音和邮政拼音。威妥玛拼音是由19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威妥玛创立的,并在此之后成为20世纪翻译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译系统,直至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汉语拼音才取代威妥玛拼音,但由于威妥玛拼音已经流行了一个多世纪,它的影响至今犹在。

前几年,贻笑大方的“常凯申”误译事件就是其中一例。常凯申是中国学者对蒋介石英文(实际上是威妥玛拼音ChiangKai-shek)的误译,接受汉语拼音教育的当代学者,由于对威妥玛拼音的陌生,加之学术的极度不严谨,才造出了这种贻笑大方的谬误。其实这种不了解导致误译、错译的“张冠李戴”还有很多,这也从反面力证了威妥玛拼音今天犹在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的校徽,上面的英文即为北京的邮政拼音PekingUniversity

第二种,是通用的汉字的拼读系统,也即注音符号,他并不是用来转写汉字的系统,而是一套单纯的汉字拼读工具和音标系统,用来帮助注音识字,辅助汉字学习。乍一看,注音符号和日语的假名很像,而实际上,注音符号的创作灵感也的确来自假名。

1906年因反清而被迫东渡日本的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根据“简化偏旁”的办法,利用小篆的字形创制了一套标记汉语符号的文字,被称为“纽文”和“韵文”,是为注音符号的前身,并逐步在社会和学界有了初步影响力。

1912年,成立初始的民国政府开始整顿国政,新成立的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并于次年召开读音统一会,集聚当时的众多国文泰斗,对注音字母进行增删修改,确立了39个字母,并以国家之力向社会进行推广。

这之后的20年间,这些字母在推行过程中逐步调整为37个,并于1930年起改称现在的称“注音符号”,这之后注音符号的体例形式基本被确定下来。注音符号的推行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它极大地帮助了汉字的识读和学习,在社会里和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在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提出前,注音符号成为中国最主流的汉字拼读系统。甚至时至今日,注音符号仍然流通在中国台湾地区,在海外华侨中也有一定的使用率。

字典后常见的汉语拼音与注意符号的对照表

谈完了汉语拼音的前世,我们再来聊聊它的今生。如前所述,之前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学者或政治人物出于各种目的,对汉字的拼读或拉丁化做出尝试,而这些尝试也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不过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使用拼音字母标注甚至取代汉字都不是政府和社会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尤其是亟待提高教育问题,提高识字率,推行基础教育成为当时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1954年,在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确立了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方向,并向海内外华人征求意见,为制定具体方案提供准备。

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包括汉字笔画、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甚至是数字等众多方案中,确定了以“众多民族语言所公用的、为知识界所熟知的”拉丁字母作为标注和教学汉语的主要工具,这确定了未来汉语拼音的基本形式。

次年,第六十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确定了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语文教学等各方面的作用。规定方案草案可以现在基础教育、出版行业等工作实践中试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

在经历2年的试行和讨论后,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和出版等领域逐步推行。而被汉语拼音所取代的注音符号则逐渐退出了社会舞台。

在这之后,汉语拼音陆续在地名、人民的罗马化中被使用,并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成为国际翻译汉语的标准。1978年,国务院更正式发布文件公告,统一国内在对外文件、书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使用汉语拼音统一中国的各种译名,至此汉语拼音确立了其在社会的主流地位。

时至今日,汉语拼音成为中国社会普遍使用的汉字拉丁字母拼写系统,不仅在教育领域,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并且受到中国的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众多的国家在华语教育等领域也普遍使用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的声母表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确认语言政策肯定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被汉语拼音所替代的注音符号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汉语使用的地区。文字改革甚至是废除汉字实行拼音化是新中国的主要文字政策,直到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为国家语言工作委会,“拼音化”的方针才寿终正寝。

在此之前,国家在推动拼音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政策资源,也在拼音教育、识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正因如此,汉语拼音并没有因为“拼音化”方案的废止而废除,而是取代注音符号,成为了汉字学习和拼读重要的辅助工具,国家也持续推行拼音教育作为儿童学习汉字前的重要台阶和必修课。

某地的新华书店招牌,汉语拼音作为其转写汉字拉丁化的标准

除此之外,汉语拼音也的确有着它的优势。如前所述,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它的功能被注音符号和各种拼音字母承担着,而汉语拼音集注音和拉丁转写的功能让于一身,大大节省了教育成本和社会资源。并且,作为官方法定的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规范了之前系统庞杂的音译转写体系,有利于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卢毅:《章门弟子与国语运动》,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汪惠迪:《新加坡与汉语拼音国际化》,载《联合早报网》,2017-04-01。钱伟:《关于拼音的那些事儿》,载《语言文字周报》,2019-06-1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的基础,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石,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而汉语拼音是如何被发明的呢?汉语拼音又为何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呢?

晚清时期,已有影响很大的“威妥玛拼音”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最早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意大利人利玛窦和罗明坚编的《葡汉辞典》中,率先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其后,利玛窦又同另一位耶稣会会士郭居静合作,于1605年发明了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西字奇迹》;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847年英国驻中国外交官密迪乐等也先后编制了汉字拼音方案,各具特色。其中大多数拼写的都是南京官话,而在清朝中期后,北京话成为官话,这些方案也即失去作用。

在以上成果,尤其是密迪乐方案的基础上,英国人威妥玛在1886年创制了较为完备的“威氏拼音”,准确记录了北京官话口语。此后在邮政电信、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外交护照上的中文人名等处,都长期使用“威氏拼音”,成为汉字的统一标注方案。很多“威氏拼音”的拼法沿用至今,如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茅台Moutai等。

有学者把“ChiangKai-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闹出笑话,即是由于不懂“威氏拼音”。

章太炎创制的方案,曾被北洋政府确立为法定“国语注音字母”

晚清知识分子为“教育救国”,开启了一场“切音字运动”,希望通过简化汉字、推广拼音文字,实现“言文一致”,以普及文化。曾参与戊戌变法的王照,在1900年创制了包括50个“字母”(声母)和12个“喉音”(韵母)的《官话合声字母》,先被袁世凯列为直隶省师范和小学课程,随后流行全国。劳乃宣为之增加南方话的声韵母,又创制了宁音谱(南京话合声简字)和吴音谱(苏州话合声简字),通行江浙两省。

作为“切音字运动”的成果,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修订章太炎“取古文篆籀径省之形”创制的58个注音符号,确定为法定“国语注音字母”。这套字母使用声母、介母和韵母“三拼法”,非常符合汉语读音规律,如“中国”两个字拼为“ㄓㄨㄥㄍㄨㄛˊ”。台湾至今在教学中沿用这一注音方案。

赵元任主持编订“国语罗马字”,首次完全使用26个字母为汉字注音

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林语堂等人认为,注音字母“形式不甚简便,也不大美观,印刷和书写都不如罗马字母”,因此以赵元任为中心,他们共同创制了更加国际化的“国语罗马字”。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方案。和之前所有拉丁字母注音方案不同,“国语罗马字”完全使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添加符号,也没有改变字母形式。按照语言学家罗常培的说法,“若以美观、便用、合理三点衡论中西各式之得失,则国语罗马字迥非其他所能及矣”。

由于“国语罗马字”设计复杂,兼之政局动荡,当时没能在国内推广。1940年,“国语罗马字”改称“译音符号”,在台湾沿用至今。1984年,台湾对其做了一些修订,如“采用注音符号之四声调号,而不采用原设计之以字母变化来表示四声之拼法”,使用起来更加简便,也同大陆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更为接近。

瞿秋白等在苏联汉学家帮助下,发明拉丁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但在推广过程中,不受民众欢迎

民国时期,受苏联影响,左翼人士还发起过一场“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苏联建立后,在少数民族中推行文字拉丁化,被列宁称为是“东方伟大的革命”。瞿秋白1929年在苏联汉学家郭质生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汉字拉丁化方案,后经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修订,成为《中国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这个方案获得通过。随后,开始在旅苏的10余万中国工人中推行。拉丁化新文字最大问题是不标声调,如“shiou”能同时表示“时候”和“事后”,极易混淆。

1940年,十月革命23周年时,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新文字协会,同时将十月革命纪念日定为中国文字革命节。不久,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新文字同汉字有相同法律地位。拉丁化新文字的推广,曾起到一定扫盲作用,如延安县试办新文字冬学,经过50天学习,1927人中有860人学会了新文字,扫盲率达45%。

但是边区老百姓一方面将学习新文字视为一种摊派的负担,另一方面对新文字的作用表示怀疑,“老百姓对新文字的态度更坏一些,都认为学了以后也不可能使用。他们都愿意新文字冬学中间也教汉字”“是胡闹呢,不是中国文字是外国文字,学不会”“学汉字有用处,学新文字没有用”,因此新文字的推广1943年即宣告结束。

丁化新文字课本

1949年后,中国希望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周有光等奉命编制有过渡性质的《汉语拼音方案》

不过,一方面斯大林于1953年死去,另一方面考虑到“拉丁字母在世界上更流行一些”“利用拉丁字母设计一种拼音方案,在中国也有相当长的历史”,中国最终选择了第三套方案——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周有光去北京参加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苏联顾问推荐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确定了汉语拼音的设计方向。会后,周有光被留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工作,主任吴玉章、副主任胡愈之,委员还有丁西林、罗常培、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

不久,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受命一同起草拼音方案初稿。周有光回忆,他们“共同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的对立思想,只有一些技术性的不同”,他们“三人夜以继日拟成一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点是:一、完全用现成的拉丁字母;二、用几个双字母,但是尽量少用;三、标调用注音字母的调号,调号之外没有其他附加符号;四、“基欺希”由“格克赫”(g、k、h)变读”。

这时,中国依旧将拼音文字作为汉字改革的最终目标。如1961年,周有光在《汉字改革概论》中说:

“我们已经有了文字幼苗的汉语拼音,但是还没有枝高叶茂的汉语拼音文字。汉语拼音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成长为汉语拼音文字,但是在还不等于文字”“汉字是几千年来我们事实上唯一的法定文字。汉语拼音要想取得跟汉字可以比拟的法定文字地位,首先必须扩大它的实际应用范围,用事实来证明它是真正有效的文字工具。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流动性和规范性以后,合法地位才会水到渠成”。

编制《汉语拼音方案》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前人的成果

如上文所说,在1949年前,已有“威氏拼音”“国语罗马字”等多套成熟的拉丁字母注音法可供借鉴。周有光说,“300多年来外国人的拉丁字母汉语译音,50多年来中国人自己对拉丁字母汉语拼音的研究和实践,解放后群众的许多建议,给新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拟定打下了良好基础。有些问题过去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新的拟订工作只要进一步解决那些被认为还不够满意的字母配合问题”。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很多地方,确实继承了已有经验,如用z、c、s和zh、ch、sh分别表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同时更有很多创新之处,如全部声母都是专用字母,以免使用时带来混淆。

当然,现行汉语拼音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字母“ü”一是不容易在计算机输入,二是在和字母n和l外的声母一起时,省去上面两点的规定,容易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在周有光看来,“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改掉一个缺点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缺点。缺点和优点是共生的。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他相信“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桥梁。它一方面方面人民大众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不过,汉语拼音现在的作用,仅仅是标注汉字的工具,不再是由汉字向拼音文字的过渡。现实表明,文字从表意向表音,并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吉林省第一广播音频网站)

1986年,语言界学者聚会,左起:季羡林、吕叔湘、许国璋、周有光、

前世今生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西方首次尝试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志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汉语拼音和新文化运动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汉字的废除和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欲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国当时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们今天使用计算机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中国政府当时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进入英语世界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汉字,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交流更离不开汉字,我是中国人,我在兰州,我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骄傲!

THE END
1.文拼音文的拼音读音意思组词八九网字典,文的拼音、意思和组词,可以查询文的拼音是什么、怎么写,了解文怎么读音,还可以查询文字的组词拼音和文的发音,了解文的字义。https://bajiu.cn/zidian/?id=11939
2.文文的拼音文的解释文念什么拼音:wén四角码:00400 部首:文总笔画:4部首外:0 98五笔:yygy86五笔:yygy郑码:so 统一码:6587仓颉:yk笔顺:4134 异体字:彣攵旹 汉字:「文」基本解释 ●文 wén ㄨㄣˊ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 刺画花纹:~身。 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https://www.guoxuemi.com/zidian/6587.html
3.文文拼音文怎么读文部首文意思文 文的拼音 wén 文的笔画4 文的部首文 注音 ㄨㄣˊ 部首笔画 4 繁体字文 汉字结构独体结构 造字法象形 文的笔顺捺横撇捺文的词语 文的成语 文的组词 文的造句 文的诗句 文的笔画顺序 文的意思、基本意思 更新时间:2024-12-15 17:12:29文http://zidian.747838.com/%E6%96%87_zi/
4.文的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繁体文 拼音:wén 部首:文 笔画数:4画 笔画:点、横、撇、捺 笔顺: 繁体:文 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文字的解释: 文 wén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http://cshijian.com/zi492.html
5.文组词怎么用文字组词语文组词有哪些?文字组词语有什么?文字怎么组词?文字组词大全:文塞、文山、文蛇、文社、文摄、文身、文深、文蜃、文声、文胜、文圣、文师、文什、文石、文实。https://www.54dir.com/zuci/rhvavkli.html
6.琢磨拼音怎么拼写最新章节琢磨拼音怎么拼写吃草的老猫琢磨拼音怎么拼写 琢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琢磨的近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琢磨君专栏 琢磨怎么写 琢磨拉关系打一个数字 琢磨的读音 琢磨不透和捉摸不透的区别 琢磨的意思和拼音怎么写 琢磨不透的意思 琢磨鸟的故事 琢磨和捉摸的意思区别 琢磨是什么意思解释 琢磨与捉摸的区别 琢磨不透是成语吗 琢磨的意思和读音 https://www.630book.cc/kan/5729016.html
7.推广普通话知识问答1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工具和注音工具是什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工具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16.初等教育要学习汉语拼音吗?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https://www.zztrc.edu.cn/ggjxb/info/1297/4698.htm
8.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国家标准).pdf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国家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拼写我国出版的中文书刊名称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正式出版的中文书刊名称的汉语拼音的拼写,也适用于文 献资料的信 息处理。 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应依照本标准的规定,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加 注汉语拼音 书名、刊名。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716/122574125.shtm
9.大火拼音怎么拼写读音(佚名)全文免费阅读☆☆☆本书简介☆☆☆三大家族,为了灭掉敌手,上演了一场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好戏。三个主角,少年崛起,风华正茂。江山如此多娇,看我少年卷起狂潮。…大火拼音怎么拼写读音无弹窗最新章节由网友佚名提供,《大火拼音怎么拼写读音》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https://www.ztwx.net/zt/2617877.html
10.海流拼音怎么拼写无弹窗《海流拼音怎么拼写》 神州初开,四方林立,八大尘中仙横空出世扫清世间黑暗,功成身退之后却留下‘仙遗’之祸。 今有一少年得道传,选五行剑,踏山海开启传奇之旅。年少惊魂的河童,逆道之地的无相男,鬼隐罗市孤独求败的鬼帝 大江东去,百川归海,看这世间谁主沉浮http://xs.168xs.net/ebooks/1012403.html
11.李代桃僵拼音怎么拼写笔趣阁最新章节李代桃僵拼音怎么拼写 作者:千里孤陵 总点击: 0 | 共217章节 |39万字 |连载 最新章节:第217章 番外十二 最后更新:2022-04-26 19:30:47 小人物得罪权贵的后果很严重!小侍卫一心为保陛下江山社稷不惜以身试法,可惜一步之失阴差阳错。死对头睚眦必报弄巧成拙,变成这场所有当事人都蒙在鼓中的李代桃僵。https://www.dxbatw.com/tags/389147695/
12.中学作业量及批改要求10篇(全文)1、拼写薄 用汉语拼音写音薄时,拼音应在和汉字相对的四线格内。安排好汉字的间架结构,大小适中,架构匀称,强化规范。 2、课文薄 课文薄是供学生造句,组词、抄写课本段落或写话所用的本子。造句书写格式: ① 在行中间写所用词,组词后加上六点。另起一项空两格写所造的句字,连续用下行时顶格继续写。② 标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l2tydvn.html
13.写字数学算术本子一二年级横翻语文生字拼音拼写作文日格本簿学校统司马彦作业本小学生田字格幼儿园写字数学算术本子一二年级横翻语文生字拼音拼写作文日格本簿学校统一英语_小号横版自粘本子膜10个(32k) 类别:课业本/教学用本 品牌:逆风以及司马彦作业本小学生田字格幼儿园写字数学算术本子一二年级横翻语文生字拼音拼写作文日格本簿学校http://product.dangdang.com/1898079462.html
14.甲骨文是什么意思拼音怎么读反义词和近义词有哪些甲骨文是什么意思解释、甲骨文拼音怎么读、是、甲骨文的反义词和近义词有哪些?千千百科为您提供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询服务。https://www.qqbaike.com/dictionary/6e0506eb.html
15.javascript[前端开发]分享个人习惯的命名方式之前写文章也有说过,单词拼写正确可以说是一个底线了。如果单词拼写错误,比如 form 和 from 都是正确的单词,但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如果把 form 写成 from ,以后读代码的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很有可能会懵逼。 2-2.中英文混用 单词拼写错误会误导别人,中英文混用这个命名方式就可以说让人云里雾里的感觉,不会误导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6516934/
16.字怎么组词写字怎么组词写 1. 写,字组词有哪些 写组词 : 书写、大写、抄写、听写、手写、 写作、编写、誊写、谱写、抒写、 题写、小写、改写、拼写、撰写、 采写、填写、默写、写家、刻写、 缩写、写景、模写、写实、写意、 写本、简写、草写、描写、写真、https://www.xuexi88.com/zhishi/28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