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拼音报》60年坚持拼音育人纪实
《小学生拼音报》的创始人之一陈儒英前往万荣县青谷小学,为学生们讲述了上世纪万荣掀起的学习拼音热潮的故事。
有这样一份报纸,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展翅高飞,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为我国“三推”工作和书香校园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爱“拼”才会赢的《小学生拼音报》
因势而谋打造“拼”音特色
《小学生拼音报》的前身为《晋南拼音报》,创刊于1960年6月1日。创刊之际,报纸以农村扫盲学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称“双推”工作),在扫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1974年10月,报纸更名为《运城地区报(拼音版)》;1980年1月,再次更名为《运城拼音报》;1982年10月,最终定名为《小学生拼音报》。同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经过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从此汉语拼音走上了国际舞台,更昭示着拼音报发展的光辉前景。1984年,《小学生拼音报》抓住机遇,参与扩大“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大刀阔斧地对报纸进行改版,调整栏目设置,加大了拼音内容的刊发量,提供配套注音读物,受到专家肯定,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小学生拼音报》六十年如一日,始终不忘“拼音”:他们配合实验,强化“拼音”;他们设置栏目,突出“拼音”;他们举办活动,宣传“拼音”;他们走向海外,推广“拼音”……正是源于“拼音”这一特色,《小学生拼音报》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师辅导用书中专题推荐,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零差错教辅报”,并向全国少年儿童公开推荐,同时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等殊荣。
应势而动发扬“拼”搏精神
《小学生拼音报》创刊以来,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创刊伊始,《小学生拼音报》在“扫盲”运动中敢为人先、勇挑重任的担当,还是80年代起在保障“双推”工作中积极参与“注提实验”,坚持本色,服务小学生的转型,亦或是2005年以后,与时俱进、强化“推广儿童阅读”后承担的“三推”任务,在少儿纸媒纷纷进军教辅市场的潮流中,《小学生拼音报》自始至终都没有远离“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和“阅读”。
拼音报人更是以“彰显拼音特色,服务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遵循“为孩子一生的成长负责”的办报理念,致力于为小读者奉献“最健康的绿色精神食粮”。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小学生拼音报社用了三大法宝来专注于打造质量过硬的产品。第一个法宝是培养编辑队伍的敬业精神。报社经常通过老报人的言传身教、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针对编辑队伍进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树立“为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第二个法宝是保证编校机制和流程。报社在坚持三审三校制度的前提下,邀请资深编辑、行业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一起对报纸进行印前审读和印后评报,加强报纸质量把关和检测。完善、制订了《报纸质量管理办法》,设立好稿件、好标题、好插图、好版面和无错报奖励标准与不合格产品的处罚标准,保障报纸质量的长期稳定。第三个法宝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对编辑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力度,不断提高编辑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顺势而为“拼”接美好蓝图
在未来的“十四五”发展中,《小学生拼音报》将以报刊、图书、电子产品出版发行和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为依托,把儿童阅读推广作为抓手,提高3—12岁孩子的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为奋斗目标,持续为创优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阅读推广,有效突破数字转型,优化升级人才队伍而努力奋斗,“拼”接美好蓝图。(李宏伟孙艳红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