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及翻译(通用9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天地》

译文: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的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饱满。精神饱满方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这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

子贡回到鲁国,把路上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孔子说:“那是借着灌溉菜地研讨和实践浑沌氏主张的人,持守内心的纯一,心神不外分;修养内心,而不求治外在。那明澈白静到如此素洁,清虚无为回返原始的朴质,体悟真性持守精神,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会不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主张和修养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够了解呢?”

其实,苏轼所谈论的迁都是大军过后的情况,而非大军压境之时的选择。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宫室皆夷为平地,东晋遭遇苏峻之乱,宗庙焚灭殆尽,这才出现了是留下来重建旧都,还是迁往他地另造新邦的问题。在苏轼看来,与其另寻他地,不如重建旧都。因为“我能往,寇亦能往”,即使躲到天涯海角,也解除不了强邻的威胁,那还不如留下来继续祖宗的基业,使国家强大起来而不被别人欺负。迁都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一旦逃走,那就难以中兴了。

何栗却荒谬的引用《论周东迁》来反驳唐恪,认为即使大军压境、汴梁难守,也不能暂避敌锋,逃亡他处。唐恪的意思是想让钦宗效法唐玄宗,暂时放弃长安,逃往他处,先保留实力,待日后再反击以收复都城,这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因为汴梁四处都是平原,金国骑兵又来得如此之快,宋朝的勤王兵尚未到达,此时坚守孤城无异于孤注一掷,为什么不逃跑而是坐以待毙呢?谁知李纲、何栗等安土重迁的书生却要用百姓不可抛、君王死社稷、宗庙不可弃等大义来道德绑架钦宗,使其逃也不是、留也不是,犹豫之间就城破被虏了,书生误人国家如此。

宋钦宗疑而不断,耳根柔弱,终致城破被虏

汴京并非能坚守之都城

李纲曾说:“天下城池,岂复有如都城者?”这是不通时务的书生话,从历史来看,汴京几乎可以说是最容易被攻克的都城了。

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朝代把都城定在汴梁。直到唐朝末年,朱温被封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后,才以这个地方作为创立基业的大本营。然而,朱温在建立后梁时,并不常驻汴京,而是留在西都洛阳,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朱温被杀害后,群臣劝朱友贞入洛继位。友贞回答说:“夷门本太祖兴王之地”,于是坚持在汴梁登基以此为首都。后梁在与后唐的数次交锋中,定都汴梁的弱势已经显现出来了。公元91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领主力部队与后梁军在魏州对峙,然后派李嗣源出奇兵偷袭郓州,从山东改道直取汴梁。李嗣源在攻克郓州后,立即带领千骑昼夜兼程,直奔汴京。后梁末帝朱友贞知道梁军主力已经赶不上李嗣源的速度,无法回防了,而且知道汴梁不是一座能够坚守的城池,自己又逃不了太远,为此日夜哭泣,最终自杀而死。这是汴梁作为帝都后第一次被攻陷。

从五代史来看,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朱温与李存勖都不肯定都汴梁,因为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太容易被攻破了。而朱友贞、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都贪图汴梁的漕运便利,才升此地为都城,因而国祚日浅。

定都于汴是出于漕运的考虑

宋太祖兄弟的迁都之争

北宋从后周手中继承了政权,都城也是沿用前代的,但宋太祖始终对汴梁不满意。开宝九年三月,宋太祖到西京洛阳去祭拜安陵,遂居洛阳宫,不肯回京。他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事宜,群臣都坚决反对,其弟宋太宗也说迁都动静太大,会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宋太祖却说:“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他想先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洛阳,然后再继续西迁至关中的长安。宋太宗忙问为什么有这种打算?

宋太祖回答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宋太宗听完后,便用一句名言来堵住其兄的嘴,即“在德不在险”。太祖听后无言以对,又拗不过群臣,只得返回汴梁,他不禁长叹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从道理的角度来说“在德不在险”当然是正确的,吴起当年就告诫魏武侯说三苗夏商的都城都十分险峻,但因政治腐败,导致天险也救不了王朝。然而定都难道就不需要考虑天险吗?朝政腐败必然会导致灭亡,但是无险可守也会加速国家的破灭。汴梁处于旷野之上,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只能纯粹靠人海来把守,这样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还养了一堆战斗力极差的冗兵在周围,临阵打仗的时候发挥不出作用,这正是宋太祖所担忧的。而宋太宗不去考虑具体的问题,却拿大道理来驳倒其兄,遂使上下苟安于汴梁,在立国百年之后,迁都更是成为不可能的了。

选址都城不能忽略地理环境

留守汴梁是导致北宋快速灭亡的原因

撇开朝政腐败等其他因素不谈,单从地理及军事的角度来看,定都汴梁并且执意留守汴京是北宋快速被金国攻灭的原因。

十年灭辽,一年灭宋

当金兵突然反目而南下入侵时,留守汴梁绝非最佳选择。第一是此城无险可守,第二是准备得过于仓促难保万全,第三是河北地区迅速崩溃,早已说明宋兵战斗力低下,根本就守不住汴梁。宋朝军制有一个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削弱了主将的权威,导致部将可以专横跋扈而不受约制。王全斌破蜀时,不能制约部将烧杀;曹彬征辽时,部将不依节制,导致军队溃败;杨业与潘美约定守峡谷,要诱辽兵深入而剿之。结果部将擅自撤离,潘美不能控制,也只得离开,导致杨业诱敌入谷后反被杀害。金兵南下时,童贯弃守太原而张孝纯不能制止;金兵渡过黄河后,官军无一人御敌而全部逃窜。这是冗兵及更戍制所带来的恶果。汴梁周围虽然屯兵众多,但无险可守,当面临凶猛的敌军来犯时,这些士兵都会感到恐惧,进而观望或逃窜,失去了战斗力。

因此,可以说钦宗原先想效法唐玄宗暂弃京城而撤离不失为权宜之计;而李纲、何栗等书生却将国运赌在一场守城之战上,妄引苏轼的《论周东迁》,用“大义”来说服钦宗留守,导致豪赌失败,国破家亡,可悲可叹!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贫穷富贵都是天意,不需要长吁短叹。

只要把握现在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管将来会怎样。

冬天过去了冰雪就会消融,春天来了花草就会开放。

你要是能参悟这个道理,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透彻了。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人,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他处在唐朝灭亡,宋朝建立之间的五代时期。短暂的五代,动荡混乱,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最长的后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在这期间,后晋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

冯道之奇,在于他的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从中国传统士人气节上看,用现在话说,冯道至少做了四次汉奸,七姓家奴。宋朝的欧阳修写历史,骂他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东西,叫无耻之极,所谓“有奶便是娘”。同样是宋朝人,苏东坡讲他:“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他,“佛位中人”。

是耶非耶,人嘴两张皮,甲誉之乙非之,乙非之丙誉之。

是耶非耶,世道多变化,今誉之明非之,明非之又誉之。

抛开这个气节论,冯道为人上的刻苦勤俭,淳厚清廉,是很多人不及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给予评价说:“他本身的行为没有缺点,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历史上,社会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两件事情:一个是男女之间;一个是钱财......但是冯道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没有缺点抓在任何人手里。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看不到气节上有变节的,但至少在不贪污上,现在许多人是不能与冯道相比的。

冯道流下来的文字不多,有两首诗和“三不欺”值得赏析。

一首《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一首《偶作》,“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守天道,立心志,上下不欺,始终如是,这大概是冯道的乱世立命之根吧。

【原文】

营丘士折难

《艾子杂说》

营丘士营,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

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借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于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营丘之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找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译文】

营丘的一个读书人,资质不聪敏;总是多事,喜好没道理的争论。

一天,(他)造访艾子问道:“凡是大车上和骆驼的脖子上,大都挂着铃铛,那是什么原因呢?”艾子说:“车和骆驼都是比较大的东西,并且常常夜行,忽然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逢时,就难于回避,所以借用铃铛的声音互相听见(对方),让(大家)预先知道回避啊。”

营丘那读书人说:“佛塔之上,也挂铃铛,难道说塔也夜行而让它们互相回避吗?”艾子说:“您不通事理至于如此吗!凡是鸟鹊大都将巢穴筑在高处,(弄得到处)粪便狼藉,因而塔之所以有铃铛,是用来惊吓鸟鹊的,怎么可以和车啊骆驼相比呢?”营丘的读书人说:“(家养的)鹰啊鹞子的尾巴上,也系有小的铃铛,哪有鸟鹊把巢筑在鹰和鹞子的尾巴上的呢?”艾子大笑道:“怪哉!您太不可理喻啦!鹰隼袭击动物,有时要进入树林,但它脚上的绳索偶尔可能被树木所缠绕,就在它扑动翅膀的时候,振响铃铛可以巡声去找吗。怎么能说是防鸟鹊做巢呢?”营丘的读书人说:“我曾经看见挽郎拿铃铛(摇晃着)唱歌,虽然一直弄不清其中道理,今天终于知道了是怕被树木缠住了便于(别人)找他啊。也不知道绑在挽郎脚上的绳子,是用皮的呢?是用绳线呢?”艾子恼火便回答道:“挽郎乃是死者的引导,因为死者生前喜好没道理地追问,所以摇铃铛以取悦他的尸体啊!”

THE END
1.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白居易古诗1、第126页,《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过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现在为什么改了? 答:过去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底本是四部丛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当于我国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白氏长庆集》,作“红绡”。统编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点校本《白居易https://m.gushiwen.cn/shiwenv_2716dfb4d439.aspx
2.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拼音版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拼音版_卖炭翁朗诵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卖炭翁》诗歌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http://yw.ychedu.com/YWJA/QNJS/600497.html
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电子课本+教学视频+三、课文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MjI2NzQ4MQ==&mid=2247592240&idx=5&sn=4140ff2e06fb8396e7b85a1481a23cc8&chksm=c0ab3e06f7dcb710e4fe746e752fdc4d8e9d8c82396499da3b9dda2cbe271ba0344683b3d100&scene=27
4.白居易《卖炭翁》全文带拼音译文完整版《将进酒》全文带拼音详细译文版 《诗经·关雎》全文带拼音译文完整版 《心经》拼音版全文及译文!建议每天朗诵一遍!可静心转运! 《三字经》:精美绘图+拼音全文+注释译文(完整版),给孩子收藏 《三字经》:精美绘图 拼音全文 注释译文(完整版),给孩子收藏 《孙子兵法》完整版!拼音版全文及译文!成大事者必读国学经典!https://www.360doc.cn/mip/1116330700.html
5.古诗《卖炭翁》全文拼音版原文朗读朗诵正版翻译译文及注音版注释本作品内容为古诗《卖炭翁》全文拼音版原文、朗读朗诵正版翻译译文及注音版注释,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页数为7, 请使用软件Word(2010)打开,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图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 源文件无水https://www.tukuppt.com/muban/qjxkaxzg.html
6.游襄阳怀孟浩然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白居易古诗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89篇诗文? 1888条名句 完善 山中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9efa3d1d8d2a.aspx
7.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王维古诗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_古诗文网 雪花2022-10-31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维的诗(词)-魅力诗词网 shou68 2016-10-17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古诗_古诗文网 藏家887 2023-04-29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辛弃疾古诗-古诗文网 藏家322 2022-07-05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_陶渊明古诗_古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191424.html
8.卖炭翁,原文翻译赏析出自白居易的诗词卖炭翁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http://m.etwxw.cn/shi/352.html
9.高一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篇1:高一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3r0jear.html
10.《琵琶行并序》拼音版,可打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拼音版,可打印白居易别名:《琵琶引》,《琵琶行并序》由白居易于 816年 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 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16:56:28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 纠错评论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https://www.cngwzj.com/pygushi/TangDai/25273/
11.“卖炭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白居易的诗词卖炭翁 出自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 原文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https://www.gushiwenwang.cn/juzi/407398.html
12.琵琶行原文带拼音和翻译琵琶行全文内容及解释古诗琵琶行原文带拼音和翻译_琵琶行全文内容及解释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https://www.027art.com/fanwen/gushi/1470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