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江苏省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契机,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累计投资27.3亿元,支持13个设区市、73个县(市、区)、4个驻苏央企、5个省属企业等单位339个项目建设,带动行业新增投资50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保证食品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提升了“苏米”品牌核心价值。重点培育了“水韵苏米”省域公共品牌,编制国内首个省域全产业链性质的“苏米”团体标准。截至2022年年底,培育“苏米”核心企业50家,“好吃苏米”金奖、优秀奖产品50个,全省“好稻种+好生态”的苏米核心企业生产基地220万亩,“水韵苏米”逐步成为“鱼米之乡”的鲜亮名牌和好米代表。
二是提升了优质粮油供给能力。坚持“好粮油是种出来的”理念,鼓励“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企业)扩大优粮基地种植规模,提高优粮供给比重,着力打造江苏特色粮食产品,粮油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名列前茅。2022年新评选“江苏好粮油”产品21个,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好粮油”产品25个、“江苏好粮油”产品105个、“江苏好粮油样板店”50个,不断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单位建设在江苏落地生根。
三是提升了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支持60个县建设或授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20个,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行业年烘干能力达720万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江苏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对于有效减少粮食产后“隐性浪费”发挥了积极作用。仅2020年就实现粮食代烘干98.7万吨、代储存136.3万吨、代销售137.5万吨,减少粮食损失13.1万吨,助农增收1.4亿元以上。
四是提升了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总体要求,全省共建设90个粮食质检机构,完善构建省级为骨干、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企业为补充的粮食安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水平。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持续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在全省粮食流通领域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提升行动,进一步为保障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一是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建设现代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开展高标准粮仓建设试点示范。推广绿色作业装备和高效环保型设施,优化“四合一”储粮技术应用,实施气密、保温隔热、控温成品粮仓以及智能化等仓房升级改造,提升粮食仓储监管效率,实现政府储备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着力提升绿色环保、科技安全、多能高效的储粮能力。
二是推进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继续推进“水韵苏米”“苏面”等省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发自主核心品种,塑造核心品牌,制定完善标准规范,鼓励优质粮食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推动粮油产业精深加工发展,提升优质粮油加工产能和品质追溯能力,延长产品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水韵苏米”等“苏字”号粮油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
三是推进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重点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升级完善省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形成集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化验、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监督检查于一体的能力。对接国家标准,构建“江苏好粮油”产品追溯平台,组织行业开展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等服务。
四是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收储、清理、烘干、加工、销售等为农服务能力,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创建省级以上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行动,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