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扁担》的知识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扁担》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会写这些字:
1、扁(biǎn),组词:(扁担)(扁豆)(龙扁担托)
2、担(dàn),组词:(担子)(重担)(一担水)
3、志(zhì),组词:(志气)(励志)(志同道合)
4、伍(wǔ),组词:(退伍)(队伍)(尺竹伍符)
5、师(shī),组词:(师傅)(老师)(良师益友)
6、军(jūn),组词:(军长)(军人)(千军万马)
7、战(zhàn),组词:(战士)(大战)(背水一战)
8、士(shì),组词:(士兵)(士气)(仁人志士)
我能认这些字:
朱红道德敌人抽芽陡坡难题打仗心疼
面料尊敬沼泽
词语解释:
同志: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队伍在战地会合,也泛指几方面人员会合。
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的简称。
草鞋:用稻草等编制的鞋。
敬爱:尊敬热爱。
扁担:放在肩上挑东西的`工具,一般用竹子或者木头做成。
近义词:
带领—率领敬爱—爱戴
研究—钻研心疼—心痛
反义词:
难—易好—坏穿—脱
敌人—朋友常常—偶尔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朱德在井冈山上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食,战士们看见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又找来一个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战士们更加尊敬朱德的故事。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朱德像,简介朱德。
朱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德”,字形右边是“十、四、一、心”。在课桌上练习书写“德”
(2)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扁”,注意下面的里面是一横,多音字“担”不同的音组词。
(3)课题补充完整,教师示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回顾预习情况。
2交流预习情况。
(1)生字词正音。
生词:朱德到达布匹药材官兵着急毛竹防止甩得老远
难读的词语:会师增添崇敬敬佩井冈山十分险要日理万机稳健利落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难读的句子:
①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②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需的食盐、布匹、药材和粮食奇缺,红军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难。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疏通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学生质疑预设:
a朱德是谁?扁担是什么?
b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c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d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1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2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查字典理解“会师”“记”。
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想一想“朱德记”的“记”应取的解释是:()
这些词语中的“记”又分别是什么意思?选择填空。
记忆()日记()笔记()胎记()一记耳光()
过度: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2学习生字:朱、达、冈、匹、材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质疑。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3)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二、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指导理解第一个问题: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指导学生完整、连贯、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官、甩、急、竹、防
(2)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甩()记()桃()防()仿()
用()纪()挑()放()访()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