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拓展: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
(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
(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
二、总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三、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我的听课反思:
教材简析: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人物单元中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扁担,其实是通过叙述与扁担有关的感人故事,来赞颂朱德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中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映衬朱德形象,对其挑粮动作的描写更是生动传神,同时还配备了与之相吻合的插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围攻、坚守”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文结合,话说扁担,引出人物形象
1、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出示扁担图)看,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2、挑粮食的扁担不是很普通吗?怎么会成为宝贝,还藏在博物馆里呢?可真奇怪!别急,请你再仔细看一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上面写着三个字“朱德记”,这是朱德在扁担上做的一个标记,(板书:朱德)告诉大家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2)听说过朱德吗?他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示朱德图)瞧,他就是朱德,多么威风,多么神气!
3、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1)齐读课题。
(2)点拨:这根扁担可不是别人的,是朱德的。再读课题。
二、充分诵读,形象板书,了解故事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1)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朱德朱德同志
(2)粮食生产粮食(就是种粮食)储备粮食(就是储存粮食,把粮食存起来慢慢吃)
(3)坚守围攻粉碎敌人红军山高路陡翻山越岭(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3、词语读得有滋有味的,真不错。接下来再请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读了两遍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简单交流)
5、红军为什么要挑粮?请再认真地读读课文1—2小节,边读边想。
6、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里群山环绕(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板画“红旗”)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胜利“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
7、书上第一小节是这样介绍的。
(1)谁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刚才学的词语都读准了,真会学习)
(2)谁再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错!)
(3)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4)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板书: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板书:攻)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围)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板书:守)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所以,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加深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扁担先藏而后又不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掌握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
(1)了解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担东西的工具。
(2)了解朱德的生平。
2、师: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5、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的内容。
3、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组词。
3、识记生字。
4、师范写,生书写。
5、讲评。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各一行。
这一课相较于《要好好学字》更加难理解,出现了许多远离孩子生活的词语,如“同志”“围攻”“坚守”“会师”“储备”“越发”等等。部分词语放入课文反复朗读,能感受到它的意思;有些词语,通过背景的介绍也懂了;“同志”一词,我是这样帮助孩子们理解的:小朋友们在学校里一起学习,所以你们是“同学”,那些八路军战士们,有相同的志向,为共同的理想而在一起工作,他们就是“同志”。
在疏通了课文的字词后,对课文的教学思路是:朱德的扁担用来作什么用的?为什么去挑粮?去挑粮,就得面对这样危险重重,十分难走的路,战士们和朱德都是什么态度?他们怎么做的?具体诵读的段落是第三自然段。先看图,再找到描述画面的句子,朗读感受这是()的朱德?当同志们藏掉朱德的扁担后,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你又看到一位()的朱德?在这样的看图,找句子,朗读感受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能比较容易的感受到朱德不怕苦、不怕累,作为军长,他能工作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是值得尊敬的。这个时候,给出“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就水到渠成了。
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写“必、守”。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朗读,会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人物的品质的能力。
情意:通过朗读理解,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一、读题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谁来读一读课题?是谁的扁担?在读“扁担”一词是应改注意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复习生字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你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吗?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二小节
⑴出示井冈山会师图,介绍: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我们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出示这一节)
放大: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抓住词语:储备(理解词语)
⑵自由读读剩下的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
抓住词语: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理解词语)(出示图)
尽管这么困难,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2、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我们都知道,朱德爷爷可是我们解放军的……(总司令),可是,他却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一找。
⑴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这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满满的”一词读懂了什么?)
我们能不能怀着一种对朱德爷爷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呢?齐读。
⑵战士们看到朱德爷爷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让我们代替战士们劝劝朱德爷爷吧,谁愿意先来劝的?指名说。
师:可是,不管大家怎么劝,他总是不肯,坚持要去挑粮食。
实在没办法了,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这个办法行不行呢?(不行)
为什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不料)
不料是什么意思呢?
⑶过渡: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⑷是的,你们看,这就是朱德爷爷当年用过的扁担,据说朱德爷爷在刻完了“朱德记”这三个字后,还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要是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这话引得战士们都笑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战士们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出示:大家见了,心里想:。
⑸是啊,朱德爷爷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谁来读一读?
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过渡: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爷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小节。
3、拓展延伸
⑴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⑵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等课外书。
三、生字教学
必:心上一撇。第三笔点偏左一点,第四笔撇要重笔轻收。
守:家内空空寸来守。上大下小,宝盖头稍宽,“寸”的横画短,写在横中线上
开发区实验小学王亚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器物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生:想。
师:那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生1:是扁担
(出示投影,老师板书:扁担)
师:你见过扁担吗?
生1:见过,我爷爷用扁担挑草。
生2:见过,我奶奶用扁担挑水浇菜。
……
师:看来,我们现在还有时候离不开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的扁担。
(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师:我们一齐来读课题。
生:(齐读)朱德的扁担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朱德的扁担与别的扁担不同吗?
生2:朱德是个什么人?
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他们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师:那么课文写朱德的扁担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有不会读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真的吗?刚才老师可是看到有几个同学不敢大声回答。可能他有困难,那么没有困难的小朋友,也一起跟着他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得可以吗?
生:好。
师:在听课文朗读录音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学生听录音)
生:我认识了“德”。
生:我认识了“朱”
师: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课文,有谁愿意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声音很低)……
师:你读得很流利,要是能把声音提高一点就更好了。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读得也很好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读的都很棒。
师:你们有哪些不懂得词语吗?
生:陡
师:你们知道“陡”是什么意思吗?
生:山很高。
师:是不是山很高呢?
生:是山不好爬
师:你看看课文是山不好爬么?
生:就是山高而且不好爬,好像直上直下。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生:粉碎、储备、围攻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1:围攻就是包围起来打。
师:对,你真聪明。就是包围起来消灭掉的意思。
生2:储备就是储存起来的意思。
生3:粉碎就是使敌人的愿望破灭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
师: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1、认识17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红军革命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受到光荣的传统教育。
1、认识17个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感悟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课前搜集红军革命根据地和与朱德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准轻声音节“扁担”。
4、针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读一读,帮一帮。
3、教师抽读: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5、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着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7、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自主质疑。
8、齐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二、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朱德,朗读歌谣。
1、学生自主汇报搜集的朱德的资料,教师补充。
2、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3、出示歌谣,学生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过度:
听到这首歌,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以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三、感悟课文。
1、出示扁担图片,朱德用这根扁担做什么用呢
(挑粮上山。)
2、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
3、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4、出示句子:
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2)“满满”一词,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6、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指名反馈。学生齐读课文。
7、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
(1)指名朗读。
(2)分组表演挑粮的过程。
(3)自由组合表演。
8、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
9、教师小结:
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10、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三课时
用自己的话说说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
二、学习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说词,看谁说的多。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教师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评学生的书写。
三、丰富词语库:
情不自禁解决浩浩荡荡醒目
四、作业:
听写字词。
《朱德的扁担》是一则关于朱德同志的小故事,讲诉了他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他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由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1:朱德的扁担是干什么用
生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带着疑问学生再次阅读全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来交流,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师: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
生1:因为敌军严密封锁,不够山上的战士吃。
师:严密封锁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2:敌人把井冈山都包围了。
生3:把每一个能够下山的出口都埋伏了。
师:所以才会有——生:挑粮运动。
师:正因为严密封锁,所以革命地所需的奇缺,缺少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生4: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
生5: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师:说得对。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出示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师: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又读懂了什么?小组里进行交流。
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说,读了这两句话我读懂了朱德是怎样挑粮的。穿着草鞋,挑着满满一担粮食。
师: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生2:我感觉朱德爷爷的力气很大。
生3:我觉得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生4: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生5:可能还会流出血来。
学生6:我想,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勇敢。
师:朱德挑粮和战士们一样多,一样的艰难,也正是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表现。
师:请大家用因为……所以……(课件展示)红军储备粮食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小组活动)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介绍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反思: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文,从读懂了什么迁入课文的第二段,“朱德是怎样挑粮的?”学生质疑的答案。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遗憾在教学中还漏掉了一个“穿着”的引导,因为穿着草鞋的朱德和战士们一样的装束,一样的艰苦朴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描红,并认读。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5)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爷爷是一位总司令,他还要扁担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a、我知道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板书:挑
b、我了解到战士们怕朱德累坏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板书: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
板书:做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守、攻、必、
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4、学写生字:攻、必、产、劝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投影片。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指导书写有关生字::攻、必、产、劝
⒈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复习生字词,进入课内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朱德的扁担
挑
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做
藏连夜赶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们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教学时,我们紧扣住“朱德的扁担”这一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扁担,从学生的好奇入手,以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着眼,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到红军战士、朱德同志不畏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朱德的扁担与别的扁担不同吗?
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他们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生说出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井冈坪战士脱肩)
师: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说出好的办法)
(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师:“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生:dān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德攻粉碎陡越)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以中间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再次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
(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师:你们都会读课文了,而且读得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把本课的生字写好呢?
(出示要写字卡片:朱担粮军并战士肩劝)
师: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生:加偏旁:“未”字加一“撇”变成“朱”;“车”字戴帽子变成“军”。
(指名书空,强调字的笔顺,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生:朱:第一笔“撇”,要写得短一点,不要连在第二横上。
生:军:上面部分是“秃宝盖”,不是“宝盖头”,最后一笔是“竖”。
生:士:下面一横要写得比上面一横短。
生:肩:下面不要写成“月”,而是要把“月”的第一笔变成“竖”。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学着写两个,老师看,看谁写得最好。同时要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价)
师:作业是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
一、课文简析
本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出大家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一处会合。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一般是指军事指挥的中心地。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研究:商讨;考虑。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敬爱:尊敬热爱。
带领——率领、会师一会合、非常——十分、研究一探讨、越发一更加、敬爱一爱戴
六、反义词
敌人——朋友、常常一偶尔、不料一果然、敬爱一厌恶
七、多音字
担:dān(担当)(担任)、dàn(担子)(重担)难::nán(难道)(难处)、nàn(难民)(责难)
八、段落大意
九、课文分析及提问
1.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分析: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是怕自己辛苦,所以把扁担藏了起来。他在又找来的扁担上写上这五个字,表明了他挑粮的决心,也表现了他跟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2.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分析:大家被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所以更加敬爱他了。
3.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起来
因为战士们关爱朱德同志,不想让他过于劳累。
4.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一根扁担,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朱德同志这么做是为了表明这是自己的扁担,不让战士们再藏起来,这样他就又能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了。
5.你感受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我感受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6.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因为战士们通过“藏扁担”的事,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同志爱兵如子、不搞特殊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十、练习
给下列字注音:朱、德、扁、担、志、伍、泽、敌、陡、难、争、仗、疼、料、敬。听写词语:扁担、同志、队伍、会师、红军、战土、带领、来回、白天、起来。形近字组词:伍(队伍)、五(五个)、战(战士)、站(站立)、士(护士)、土(土地)。词语搭配:穿草鞋、戴斗笠、挑粮食、藏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