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袁隆平老师离开我们两周年的日子。每当想起,我就悲从中来,泪湿双目。今天,应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之邀,特写诗一首《水稻站在水里》,并发表我2013年陪他坐高铁的一些回忆,谨以此缅怀我的恩师袁隆平院士。
诗并文/曾松亭
整理/本刊记者刘博文
文/曾松亭
扬花灌浆
和阳光、空气、水一样
和我们的一生
寸步不离
喊我们的小名
水稻垂下金黄的头颅
年复一年
向大地谢恩
我们有自己的种子
我们泡在汗水中
把饭碗
端在自己手里
说起水稻
就会说起大米
说起一日三餐
说起袁隆平
就像说起家里人
哪怕是不说一句话
血液里的亲情
每一秒钟
都奔涌不息
袁隆平院士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的学业和就业,都是在袁老师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完成的。由于我在北京工作,他来北京参加会议和活动,有时会要我接送,或者跟他参加活动。我有在大冬天到北京西站广场陪他和农民工兄弟一起排队进站、去车站接他一个人坐高铁来北京开会、送他一个人坐高铁回长沙的经历,甚至还代表他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到全国政协对接他作为政协常委的一些工作。每一次相见,我都会有收获;每一次接送,我都倍感殊荣和责任重大。
袁隆平老师经常坐高铁,他说坐高铁既快又踏实。他坐高铁从不讲排场,十分随意。
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在北京召开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袁老师是备受尊敬的杂交水稻科学家,他曾经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所以是被邀请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
2013年4月28日,袁老师在会上发言。他说,他一辈子有两个梦,一个是在水稻禾苖下乘凉;另一个是想要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他以极淳朴的口气,讲述着这伟大的梦想,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座谈会结束后,我陪他在会议餐厅简单吃了中午饭,我们就赶往西客站。
我们经过站台,走进车厢,找到他的座位后,我走出车厢,隔着厚厚的车窗玻璃和他挥手告别,他的头像在车窗上模糊,身子有点佝偻。我心里一愣,突然有了一种伤感。我实在放心不下他一个人在高铁上,还要奔波这么远的路,于是,我走到下一节车厢口,又悄悄上了车。
我突然想到,也许他刚才根本就没有睡,而是一心想着水稻基地的事情。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水稻科研人员忙碌的时节,这也是他不让工作人员陪他到北京来的原因。
这时,有人拍了我一下,要我移步说话,原来是电视台的记者,他们在北京没有采访到袁老师,“侦探”到他坐的高铁车次,就买票跟了上来。袁老师知道后,说这些记者好厉害也很辛苦,同意接受采访。
年过八旬的袁老师,用一次简单而紧凑的行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身教课。他对工作火样的热情,对人民群众的热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令我毕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