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
【應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商品名】杭萸肉:為產於浙江杭州一帶者。皮肉厚,色鮮艷,味酸濃,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山茱萸,又名山萸。為各地所產萸肉的統稱。以皮內肥厚、色紅油潤、酸味濃、乾燥無核、潔淨者為佳。
【處方名】萸肉,芋肉,於肉,山萸肉,生山萸肉,酒山萸,炙山萸,蒸山萸,棗皮等。
生山萸肉為原藥剝取果內生用入藥者。
處方中寫萸肉,芋肉、於肉、山萸肉,棗皮均指蒸山萸肉。蒸山黃肉又名制山萸肉,制山萸、制萸肉,蒸山萸、蒸萸肉。為生山萸肉置籠內蒸至紫褐色再晒乾入藥者。補肝腎功效增強。
【英文名】:MedicalDogwood
【科名】: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屬
浙江、安徽有分布;生於山溝、溪旁或較濕潤的山坡。
[汗出不止]
[遺尿]
[老人尿頻失禁]
2005年版藥典
山茱萸
【拼音名】:ShanZhuyu
【英文名】:FRUCTUSCORNI
書頁號:2005年版一部-20
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檢查】雜質(果核、果梗)不得過3%(附錄ⅨA)。
總灰分不得過6.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5%(附錄ⅨK)。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40nm。理論板數按馬錢苷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8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馬錢苷(C17H26O10)不得少於0.60%。
【炮製】山萸肉除去雜質和殘留果核。
酒萸肉取淨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附錄ⅡD)炖或蒸至酒吸盡。
【性味與歸經】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英文名】FRUCTUSCORNI
【別名】萸肉、山萸肉、藥棗、棗皮
【來源】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4米。樹皮淺褐色,成薄片剝裂。樹皮灰棕色,小枝無毛。單葉對生,腺腋有黃褐色毛叢。夏季先葉開黃色花,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核果長橢圓形,光滑,熟時紅色,果梗細長,果皮干後呈網紋狀。種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圓。
【製法】
山萸肉:除去雜質和殘留果核。
酒萸肉:取淨山萸肉,用黃酒拌勻,放罐內或其他容器內,封嚴,放在加水的鍋中,蒸至酒被吸盡,取出晾乾(每100斤用黃酒20斤)。
【鑒別】本品粉末紅褐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長方形,直徑16~30μm,垂周壁連珠狀增厚,外平周壁顆粒狀角質增厚,胞腔含淡橙黃色物。中果皮細胞橙棕色,多皺縮。草酸鈣簇晶少數,直徑12~32μm。石細胞類方形、卵圓形或長方形,紋孔明顯,胞腔大。
【含量測定】
本品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於0.20%。
【性味歸經】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6~12g。
宜忌凡命門火熾,強陽不痿,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來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
【藥用部位】乾燥成熟果肉。
【採收加工】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主要產地】河南、浙江、陝西等省。
【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貯藏方法】易發霉、變色、蟲蛀。存儲於乾燥通風處。
1.植物特徵
其為落葉喬木或小喬木,樹高3~10米,樹葉黑綠色,單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葉長4~12厘米,葉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葉面疏生毛,背面毛密。側脈6~8對花為兩性花,黃色傘狀花序,每一花序由20~30朵子花組成,傘形花腋生,先葉開放,花黃色。核果橢圓形,熟時深紅色。
2.品種簡介
1.生長發育要求土質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質土壤。山茱萸在北京地區能安全越冬,成樹在晉中、晉南地區也可安全越冬。
2.對環境條件要求
(2)地形多分布於陰坡,半陰坡及陽坡的山谷、山下部。以海拔250~800米的低山栽培較多。
2.繁殖方法
①種子採摘秋季果熟時選壯大果實,除去果肉、洗淨。因種子皮厚而硬,播種前需催芽。
②種子處理將種子放置於1%~2%鹼液中,手搓3~5分鐘,然後加開水燙,邊倒開水邊攪拌,直至水浸沒種子為止。涼一會,再搓3~5分鐘,後用冷水泡24小時,再將種子撈出放在水泥地曬8小時,如此反覆3天,待有90%種殼裂開,即用濕沙與種子按4:1混合後沙藏。
③播種育苗在春分前後,將已破頭萌發的種子挑出播種,播前在畦上按25厘米的行距開深5厘米左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3~4厘米,保持土壤濕度,40~50天可出苗。15公頃需用種子750~1050千克。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苗距7厘米,除雜草,6月上旬中耕,入冬前澆水1次,並給幼苗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
④移栽第二年春季苗高60厘米可以移栽。以發梢前移栽最好。每公頃栽植450~750株為宜,對間套作物的地塊每公頃栽300株左右。栽植以後及時養護管理,對水、肥、光、氣、熱的要求是保證豐產穩產的重要措施。
(2)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植株可早6~8年結實,保持優良母樹的特性。選果大、果多、肉厚、出皮率高作母株。溫度低的地區應注意晚花單株的選擇,使花期避開低溫多雨的天氣。
①壓條繁殖秋季收果後或大地解凍芽萌動前,將近地面二三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將切至本質1/3枝條埋入巳施腐熱廄肥的土中,蓋15厘米砂壤土,枝條先端露出地面。勤澆水,壓條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將已長根的壓土扒開,割斷與母株連接部分,將有根苗另地定植。
3.田間管理
(2)定植後的管理
①灌溉一年應有3次大灌溉。第一次在春節發芽開花前,第二次在夏季果實灌漿期,第三次在入冬前。
②除草施肥每年中耕除草4~5次。春秋兩季各追肥1次,10年以上大樹每株施人糞尿5~10千克。追肥時期以4月中旬的幼果初期效果最佳。盛花及坐果期追肥,噴0.1%硼溶液效果也較好。
③剪枝幼樹高1米時,2月間打去頂梢,促側枝生長。幼樹期,每年早春將樹基叢生枝條剪去,促主幹生長。修剪以輕剪為主,促進營養枝迅速轉化為結果枝。將過細、過密的枝條及徒長枝從基部剪掉,以利通風透光,提高結實率。對於主枝內側的輔養枝,應在6月間進行環狀剝皮、摘心、扭枝,以削弱生長勢,促進早結果,早豐產。幼樹每年培土1~2次,成年樹可2~3年培土1次,若根露出土,應及時壅根。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病害有7種,其中為害嚴重的有:
②山茱萸角斑病該病主要為害葉子。5月上旬出現,7~8月為發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噴洒1:2:200波爾多保護液,半月1次,連續3~5次;或噴施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0天噴1次,連續3次,每公頃用藥1500~3000克,對防止早期落葉有明顯的效果。
(2)蟲害主要有山茱萸蛀果蛾、大蓑蛾。
果實成熟時間為10月。採收後去核,果皮及時晾乾,以紫紅色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