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舍路初级中学2011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英语社团活动讲义
词汇学法指导
在此,我们仅仅举一个例子说明
V.see,一般翻译成“看”“看见”,如“看电影”是“seeafilm”;但“看电视”要说“watchTV”;”看球“要用”watchaballgame“看朋友“是”goandseeafriend”或是“goandvisitafriend”“看病”,如果从病人的角度说是“goandseeadoctor”,如果是从医生的角度说是”treatanillness”,当然医生也可以说“seeapatient”“看书”、“看报”一律用read,而不用see第二:在学习一个英语动词、短语或一种语法形式时,要注意它是表示动作还是状态。如“穿”或是“穿戴”这样的意思,可以是:toputon,todress,tobedressedin,toweartohaveon这五者虽然都是动词或包含一个动词,但却并不都表示动作。如:“Putonyourcoat.It’scold!”(穿上外套,外面很冷”“Thechildisoldenoughtodresshimself”(这孩子不小了,可以自己穿衣服。或:这孩子到了自己穿衣服的年龄了。)
其他三者只能表示状态,也就是”穿什么样的’衣服’”例如:Hewasdressedinablueshirt.Hewore(waswearing)ablueshirtHehadonablueshirt.而不能用puton和dress所以初学者无论是学词汇还是学语法,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区别动作与状态的能力,这样就会有利于提高自己使用外语的准确性。第三:学习英语词汇,要注意所学词的词性。注意这一点,对用词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帮助,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出这样的句子:Don’tafraid.Heoftengoestothere.Shesingsverygood.这三个句子都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弄清afraid,there和good的词性。adj.afraid错用作v.adv.there错用作n.adj.good错用作adv.这三个句子应改为:Don’tbeafraid.Heofrengoesthere.Shesingsverywell.再看一看句子
记得有一次父亲回上海探亲,给我带回一件祖母亲手缝制的缎子夹袄,夹袄上还有祖母用金线精心绣制的花边。当我穿着这件新衣服上学时,同伴们嫉妒得眼珠子都要瞪红了。他们一边朝我吐口水,一边骂我是“小地主”。我一路哭着跑回家,将那件衣服狠狠地扔在地上,再用力地踩上几脚。父亲让我捡起来,我倔强地就是不捡,父亲气得扬起手要打我。我一边哭,一边叫嚷着:“谁让你不是贫农?你为什么是地主?如果有贫农愿意要我,我现在就不做你女儿!”父亲扬起的手慢慢地又放了下来。那一时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眼角里含着眼泪。
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很严厉的。他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受规矩。”他像培养一个大家闺秀般地培养我,我说话、走路、坐卧、吃饭乃至端碗的姿势都必须按他的要求去做。小时候,他经常把我关在家里,让我背《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千字文》等古文。而只比我大一岁的哥哥,父亲却放任他在外面自由自在地玩耍。于是,这样一幅画面便在我脑子里永久定格:父亲拿着一把尺子,我像个受戒的小和尚一样恭恭敬敬站在他面前,一字一句地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背不出来,父亲手里的尺子就高高扬起,而此时哥哥正躲在一旁幸灾乐祸地偷笑。经常是我一边背、一边哭。那时的我心里想的就是:我怎么命这么苦啊?有个地主爸爸,让我受这么多的臭规矩。如果我有个贫农爸爸,保证我再不会背什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了。
我渐渐长大了,地主成分已经对我的生活构不成丝毫影响。长大了的我发现父亲是很疼爱我的,我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给予我的一切。记得上技校时的一个冬天的傍晚,寒流来临,气温骤降。父亲担心我的被褥太薄,骑着自行车走十几里路来给我送厚被褥。途中天降大雨,父亲怕被褥淋湿,脱下雨衣盖在被褥上,自己则冒雨前行。当他来到我的宿舍时,嘴唇都冻乌了,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我当时正沉迷于一本小说中,只顾躺在床上,连句问候的话也没对父亲说,更不用说去送送他了。
有句俗语说:“年轻时犯的错,上帝都会原谅。”而我对父亲犯的错,假如真有上帝,我想他肯定不会原谅我。在父亲活着的有生之年,我从未给他买过任何东西。我送他的唯一礼物:一双羊皮手套还是我在技校参加法律竞赛获得第一名的奖品。当我把手套拿给父亲时,他眼睛都笑眯了,连声夸赞:“还是女儿好,女儿有出息。哪像儿子,一点用都没有。”他戴着那双手套坐单位的值班车,有座位他不坐,偏要站着。他故意抓着上面的栏杆,让车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他戴着手套的手。当有人夸他的手套漂亮时,父亲立刻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女儿奖的,我那个女儿可有出息了,别人都叫她才女呢。我女儿文文静静的,一点也不像别人家的女儿疯疯颠颠的。”父亲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而他仍旧兴奋地自顾自说下去。连母亲都看不下去了,对别人说他太虚荣。唉,一双羊皮手套就能引起父亲那么多的满足。可惜我对此认识得太晚了!
病中的父亲话特别多,每次我去看他,他都要唠唠叨叨说上半天。他对我说:“你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就死了。医生说你没救了,不准备管你了,忙着去斗私批修。你妈妈没办法,跑来找我。我正在上班,一听就急了。我跑到医院,逼着医生抢救你。我说如果你们救不活我女儿,我就跟你们拼命,医生吓坏了。后来又说要给你输血,我二话没说就让医生抽血。那时我刚下夜班,头昏得厉害。”听着父亲的叙述,儿时的往事如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上小学时,每逢下雨天,父亲都会到学校接我。怕雨水溅湿了我的裤脚,就一路背着我回家。路上还边走边说:“有谁要小女孩啊?我家卖小女孩。我的女儿又聪明又漂亮,你们买不买呀?”趴在父亲背上的我就连声高叫:“不卖,不卖!要卖就卖哥哥。”父亲接着又说:“你哥那个臭小子,没人要的!”说这话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注意到哥哥就走在他身旁。
还记得有一次,大概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吧,我在水渠边拔野花,一不小心掉进水渠里。水流湍急,一下子将我冲出好远。父亲当时正在很远的地方,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疼痛,预感到我要出事,于是就拼命地往前蹬着自行车,一把将我从水里捞上来。我上来时已经昏迷不醒了,他再晚来一步,我恐怕就不在人世了。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已经有些神智不清了。有时我去看他,他都感觉不到我的存在。然而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哥哥含泪对我说了这么一件事:父亲临死前两天,突然回光反照。他把哥哥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一直说爸爸偏心,爸爸是偏你妹妹,所以你妹妹才那么任性。你妹妹有得罪你的地方,你不要怪她,要怪就怪我,是我把她给宠坏了!以后你一定要多照顾你妹妹,你是哥哥,你妹妹有事你一定不能不管。”啊,父亲,我深深挚爱的父亲,你让我怎么报答你对我那如海洋般深隧的爱呢
常听见这样的感叹:要是当初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通过对280多万以及多届毕业生调研后,计算出了各高校毕业生的薪酬状况。
虽然我们都知道名校毕业生的收入会普遍比较高,但这份榜单告诉我们,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月薪,平均近万,而普通院校的只有两三千。
也就是说,从平均值看,名校毕业生的收入就已经遥遥领先好几倍,更不用说那些高薪行业的实际收入差距了。
好的大学,不一定保证每一个人都会有高收入,但他的确能够为你提供通向高收入的第一块敲门砖。
2
开学季前几天,老家的一个远房表兄传来消息,刚满17岁的表侄小立不愿意再继续读高三,准备辍学去打工。
表兄很是着急,把家族里学历比较高的我也搬了出来,希望我能劝劝小立。
“我虽然这些年到处打工也挣了一些钱,但这样挣钱太辛苦了,我不希望他重走我的老路,”堂兄苦口婆心,一再强调,“你一定要好好劝劝他:不上学以后没有出路。”
我问他:不想读书是不是觉得功课太难了?
他答道:也没有多难,就是不想太累了,高考复习很无聊。
我劝他:再坚持几个月,苦一阵子熬一熬就过去了。
他回答得很干脆:太没劲!考上又能怎么样?现在我家邻居xx大学毕业上班了,挣的还没我爸高呢!
我再问他:你爸爸现在一身伤病常年要吃药,你不是不知道吧,还有,你爸爸为了多挣点钱,一年到头在外面跑,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一趟,这些你也很清楚吧?
他无话可说了。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不得不扎他一句:
“如果现在你连高考都比不过别人,凭什么以后你能比别人成功?”
后来,小立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告诉家人他会继续读书,备战高考。
从十八线小城出身,依靠读书这条独木桥,到如今过上在旁人眼里还不错生活的我,只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小立这样的年轻人:
在本该吃点苦的年纪,千万不能选择安逸,否则只会错过最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现在不读书,不吃苦,换来的是一生辛苦。
3
这个世界有许多你不得不承认,也必须要遵循的铁律,其中一条就是:
你现在不勉强自己,以后生活会勉强你。
名嘴窦文涛说过他自己的经历:
“你知道如果我不勉强自己,顺其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吗?
那就是我们家三个大老爷们,睡到快吃午饭再起床,中午吃一大盆饺子,吃完了躺在沙发睡一下午,晚上再接着吃,吃完继续睡!”
三十多年前的1985年,不甘心得过且过的窦文涛,放弃了接班父亲在工厂里当工人的机会,勉强了自己一把。
他苦读三年,从湖北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媒体打拼。
时至今日,窦文涛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主持人,他的节目影响着成千上万人。
但他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毕业工作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提升自己。
有一次,鲁豫曾经问他:
“你为什么还要勉强自己去学那些建筑、历史、诗词名画呢,你本身并不那么喜欢,顺其自然不好吗?”
窦文涛回答:
“我就是想勉强一下自己。我想看看除了吃饭睡觉晒太阳,还有没有别的有意思的事情。”
蔡康永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他在《给残忍社会的善意短信》中这样说到: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前半生越嫌麻烦,后半生就越多麻烦,不请自来,甩都甩不掉。
4
网上一直流传着马云对年轻人的一句忠告:
干着我80岁就能干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这段话的出处到底是不是马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说明了一个道理:
现在的不读书,不吃苦,让你轻松一阵子,但等以后堕入平庸,再无翻身机会之时,你所面对的问题和麻烦,却是一辈子的。
不读书,在现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失去的是尝试改变的机会。
我的那位表兄,他和我哥哥是初中同学,曾经信奉读书无用论,高中没读完就去上海打工了。
最初那几年,他做学徒工挣的钱都比我们家族任何一个上班族都要多,也很是让他和他的家人引以为傲了一阵子。
但几年后,他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腰,从此再也不能干重活,工作也不固定,全国好多个地方跑来跑去,做各种小生意养家糊口。
现在,年龄大了,日子却越来越辛苦了。
而我哥哥和他们班大多数同学则按部就班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有的去了大城市,有的继续读书深造当上了大学老师,还有的成为公务员,虽然收入也不一定很高薪,但至少能保证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
没有学历背景,没有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直是堂兄的心病,所以这些年他一直不遗余力敦促自己的儿子好好读书,通过教育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尝尽人生冷暖的堂兄,在吃过生活的各种苦头后才发现,人活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
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先不说能不能上名校,一旦他脱离学校,没有机会提升学历,掌握技能,一辈子也难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圈子了。
考上大学,进入名校,就是融入圈子,提升层次的最好途径。
名校,给你的绝不是一张文凭,或者一份高薪,而是区别于普通人的人生轨迹,给你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世上没有哪条路是所谓人生捷径,而读书,才是真正相对轻松的那条路。
只有它,不计较你的出身,贫富和家境,只看重你的付出和努力。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起点,但读书和教育,可以改变转折点,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人生之路,方能越走越宽。
我不这么选择,而是去走另外一条路,也许我会不一样。不管是事业有成的,还是看起来生活安逸的,好像大家都不太满意自己的状态。
如果每个人在出发时都能清楚知道现在走的这条路不适合自己,我相信很多人会放弃这条路,去尝试另外那条未知的路。
但当我们在另外一条路上开始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又发现那不是自己喜欢或是想要的,甚至觉得比以前更加糟糕,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更加后悔?·
很多人都不容易满足。自己拥有的,总是觉得还不够好;自己得到的,总是觉得还不够多。自己没有的,看见别人拥有了,很嫉妒;自己没得到的,看见别人得到了,很在乎。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总是从自己选择的人生,看向自己没有选择的另一种人生,感到羡慕,感到后悔。人性的不满足,让很多人无法真正享受他们所选择的幸福。
我的上司生在农村,考上大学后在学生会担任主席。在学习上,他异常刻苦认真,成绩非常出色,很受学校老师和领导赏识。毕业那年,他被推荐留校工作。
现在他已经是副教授,在这座省会城市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妻子又是学校附属医院的医生,虽然算不上特别富裕,但这种既光鲜又稳定的生活还是让很多人羡慕。有时候,我就希望能够拥有像他一样的人生。
但某天,我的上司却告诉我,他很羡慕他那些去了一线城市打拼的同学。他说:“如果十几年前我没有留在学校,而是去了北上广深,我会不会比现在更加出色?我是不是不会如此羡慕他们?”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如果换做是我,可能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也会觉得有些失落和不满足。
这种心态应该挺普遍吧。当一个人达到了一个层次,过上了一种生活,自然又会看见并且赞叹另一些人的人生,觉得那样的人生看起来更好或是更有意思。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但他却常常跟我抱怨说,基层的工作繁琐复杂,工资也很低,好像一眼就能望尽人生,真后悔当初没有像我这样考研,能够有机会留在高校工作。
记得读大学时,我还多次鼓励他和我一起考研。但那时他很坚决,说考研读博不是他的梦想,他想要的人生就是回到家乡,平平淡淡地生活。如今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隔三差五提不起精神,觉得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反而,他想拥有我现在的生活。
其实,他也并不知道,有时候我也羡慕他。如果当初我没有报考医学院,而是和他一样读了文学类专业,我是不是可以少读几年大学?能够留在家乡工作?早已结婚生子?而不是像今天,虽然留在了高校,但在这座大城市里,我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孤独无助。
我现在的人生,是自己在某个时刻决定的。那时候,我也和许多人一样分不清路的方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全凭着一腔孤勇走了出去。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当我全身心投入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且认真享受生命的过程时,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坚持下来。我开始相信自己可以尽力过好这种人生,并且不再后悔。
我常常告诉自己,你不要太羡慕别人或是太埋怨自己,要学会享受过程,试着只跟自己比较。
当你开始学会爱自己,就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辜负现在的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幸运,是另外一种实力
大家都说C是朋友中最幸运的女人——“幸运”是个感情复杂的词,一边带着赞叹和羡慕,另一边,多少有点实力不够意外胜出的腹诽。
尤其,C其貌不扬,惯性思维是:幸运是美女的专属。
但是,她的确发展平顺,从基础文员做到副总经理;嫁了被人羡慕的老公,高、帅,还富,曾经是C公司的客户,当年身边围绕众多女性,最终却选择了并不突出的C;她还有几个不错的朋友,提起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
C的收获,看上去远远超越了她的实力和付出,所以,人们议论她幸运的同时,还有一点窥探和好奇:这么好的运气,凭什么是她?
多年朋友,我特别明白C为什么幸运。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去C办公室找她下班一起健身,赶上她老板也在等电梯,我远远地望着老板的背影,问她:要迟一点走,或者换走楼梯吗?和老板同梯是不是不太自在?
C说:为什么不和老板一趟电梯呢?
于是,我们俩拎着健身包和老板同时乘电梯到1楼。
C落落大方主动和老板攀谈,一点没有普通员工的拘谨和扭捏,甚至普及了几个健身知识,还顺便聊起附近几家味道不错的餐馆,透露其中一个是某重要客户的聚点。临别,老板亲切和我们道别。
只是,我没有想到,这个电梯里的老板后来成了C的贵人,给了她关键的提升机会。
很多人以为生命中的贵人是被隆重的仪式感安排好,站在聚光灯下深情等待,现实却是,ta或许就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在某个不经意的片段,成年累月地观察和打量你,考虑成熟才会向你伸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所以,所谓幸运的人,都特别擅长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C结婚前,我陪她去买婚鞋。
我知道她嫁了个特别抢手的男人,开玩笑问她紧张不紧张。她没有流露出嫁给高帅富的亢奋,幸福但也平静地说:
爱他和对他好这件事,是我在把自己过得不错的同时,努力创造机会发生的,但是,我并不把和他结婚作为人生终极目标,嫁不上就不能活。
我有能力把自己安顿好,他也很清楚我们在一起会有更好的将来,是1+1>2,我们感情也合拍,生活也合拍,娶了我也是他的幸运啊。
什么是幸运?幸运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底牌究竟在哪儿,只是别人看不见。
2、才华和见识,是被逼出来的
2000多年前有一个特别幸运的丑女,叫钟无盐。
她丑到什么程度?臼头深目,长指大结,肥项少发,皮肤如漆,声如夜枭,让人望而却步。年过四十,不仅嫁不出去,还流离失所。
40岁,古代当奶奶的年纪,史书的幽默或许在于,描绘一个丑得让人心惊胆战的女人,安慰其他女人,你看,她都能成,你凭什么成不了?
奇丑的无盐,只能靠出类拔萃的聪明脱颖而出。
她鼓足勇气,跑到齐国首都临淄求见齐宣王,要为国效力,齐宣王哈哈大笑,问她有什么本事,她一本正经地说:大王,您太危险了。
然后,无盐搞了一套行为艺术,抬眼四顾、咬牙切齿、挥手抚膝。
大家愣住,问这是什么意思,无盐说:抬眼看烽火四周,秦兵不日必出函谷关;咬牙切齿是提醒大王不要阻断臣子劝谏的途径;挥手是劝说大王去除奸臣,抚膝是建议大王不要修建奢侈的建筑。不深谋远虑,齐国怎能强大。
男人最欣赏帮助他事业的女人。
女人最爱慕给了她爱情的男人。
齐宣王意识到无盐对他的辅佐,居然娶了著名的丑女,在她的建议下励精图治,任用田忌、孙膑等大将,齐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临淄成为战国时期文化中心。
于是,无盐成了史书里最幸运的女子。
幸运,有时是攒出来的。
才华和见识,有时是逼出来的。
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这些普通女孩爆发了,她们不仅赢得想要的生活,还赢得了理想的婚姻、友情和事业,可大多数人只看到她们瞬间闪耀的幸运,想不起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3、她们不随便妥协,然后赢了
很多资深女神,都是在相当高龄的时候,才有了大众眼中的好归宿。40岁的舒淇嫁给了好朋友冯德伦,刘若英45岁当上妈妈,还有那个嫁给了默多克的59岁美国超模杰莉·霍尔。
黄佟佟曾说,为什么那些被人视为“剩女”的好姑娘,最后嫁的都是男神?甚至,生活里那些迟迟不嫁以至于让亲朋好友都觉得欠她们一个男朋友的女孩,有不少都嫁了青年才俊。
看上去是命好,其实是她们应得的,她们没有像很多人那样随便妥协,敢于和命运博弈,最后,她们赢了。
事业和爱情都一样,就像谁都想不到51岁的魔法教母J。K。罗琳在写完《哈利波特》系列之后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能从600英镑房租都付不起的租客,变成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女人。
所以,谁又是幸运的呢?
那些美好,原本就属于你,区别在于,你是否敢于披荆斩棘,遇见神龙也不怕;你是否愿意眼观四方,撞了南墙及时回头;你是否能够知己知彼,明白自己的底线和优势;你是否可以耐住寂寞,远离不适合自己的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