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导言: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几乎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诸多的不幸问题中,气候变暖问题是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的增加,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增强。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

1.矿物燃料的燃烧。目前全世界矿物能源的消耗大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90%,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据估算,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70%,由于人们对能源利用量逐年增加,因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

2.森林的毁坏。有人将森林比作“地球的肺”,森林中植物繁多,生物量最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毁坏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趋减少,以致降低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这是导致全球性气温升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4块年龄由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三.控制温室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温室效应危害防治方法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射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底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能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温室效应的危害

1.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从而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大面积的温度及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研究结果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2]

此外,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3]

三、温室效应的防治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其次,在技术上,利用各种各科学手段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全面的科学防治工作的展开,使温室效应的防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的防治方案如下:

1.进行森林保护

如今,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据估计,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五%左右。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如今,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4.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通过对课税采用,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

5.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此方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6.鼓励使用太阳能通过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使用太阳能这一环保能源,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7.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4]

四、个人意见

1.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科研力度,努力从科学角度尽量减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3.加强对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加剧温室效应的行为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2009,12

[2]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捂热”地球

冰川融化,春季提前来临,植被分界线往高海拔推进,动物分布的变化――多种证据都支持温度计显示的事实:地球的确越来越暖和。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

温度升高,有两种解释: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多,或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第一种解释可以排除。太阳活动的变化,只使每年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动大约0.1%。卫星数据显示,热量近几十年来在总体上并未有明显增长。那么,只剩下第二种解释: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一种观点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了。这些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而这些热能本会发散到太空中。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

通过研究地球过去的气候,人们发现,不论何时,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就会变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编者注:ppm为百万分比浓度)。虽然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我们星球的气候,但已有的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是引起近年来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人们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

除非我们知道大气层中最后会有多少温室气体,否则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几年地球温度会上升多少。

人类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未来如果能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就不会超过400ppm,温度不至于升高太多。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国家承诺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中美等重要排放国并不在列;而一些做出承诺的国家还在暗中建造更多火电厂,承诺的可信度打上折扣。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轨迹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差情况。如果还不减排,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1000ppm甚至更高。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地球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大气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大量吸收,大约占排放量的1/3。试想,如果这个缓冲效应减弱以后会怎样。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地球变暖,但过去二氧化碳浓度也在自然上升。

现在,暖水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而我们依然不知道确切原因;有人提出生物活性的改变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如果这种机制开始生效,人们就需要更大力度的减排才能抑制地球变暖。

永久冻土层、泥炭沼泽和海底甲烷水合物中封藏有大量温室气体。我们尚不知道储藏量有多大,不知道冻土层会融化多少,也不知道泥炭沼泽会干涸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大海会不会随着温度升高开始从水合物中释放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甲烷可比二氧化碳更强力。

这些风险都难以量化,IPCC考虑的情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最坏的情况是,即使我们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还是持续升高。我们采取行动越晚,行动产生的效果就越弱。

我们知道:其它污染物在给地球降温。

我们往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同二氧化碳一样,一氧化二氮和氟氯烃也是温室气体。煤烟,即炭黑,可以通过吸收热量让物体升温,同时也会形成遮蔽,冷却地表。其他反射物也将太阳热量反射到太空,让地表降温。

大型火山喷发时,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比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它喷发后一两年间,地球温度降低了。但是,不同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效果是短暂的。因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形成液体气溶胶,最终随雨降回地面。

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可以大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二氧化硫污染非常严重,平衡了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西方国家为遏制酸雨减少了硫排放,这一掩蔽效应也逐渐消失,地球变暖继续进行。

2000年硫排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火电厂数量的增多。现在,中国正为这些火电厂安装脱硫设备。二氧化硫排放减少后,温室效应将会加剧。

我们不知道:冷却作用有多强?

有的污染物可以在大气中形成微小的气溶胶液滴,它们能造成异常复杂的影响。二氧化硫气溶胶反射了多少热量,要受很多因素影响:气溶胶液滴的大小,在大气中的高度,夜晚还是白天,处于哪个季节……

正因此,我们仍不能确定诸如二氧化硫这样的污染物带来的降温效果有多少。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降温效果也被温室效应抵消,这一点倒是很明确。但是,温度升高是不是由于较强的降温效应被更强的温室效应抵消后产生的效果?或者,只是温和的降温效应中和了更温和的温室效应?

大部分IPCC的模型显示,是第二种情境。但是,如果气溶胶降温效果强过人们的预想,地球可能在气溶胶浓度降低后加速变暖。

我们知道:地球会变得非常热。

在一个无生命、无水的星球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至两倍,星球温度会升高1.2℃。不过,在地球上,即使没有气溶胶的复杂影响,这一过程也不那么简单。

先看水的作用。水蒸气是强效的温室气体。大气温度升高,蕴含的水蒸气就更多。一旦更多二氧化碳进入湿润的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就会迅速加剧。

我们不知道:究竟会变得有多热?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成现在的两倍,那么地球究竟会变得有多热?有一种方法可以探询复杂反应后的结果:利用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另一个更为可靠的办法是参照最近数百万年的气候情况,考察过去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如何影响气候。

“气候敏感性”是衡量气候系统中温度变化的指标,通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至2倍后,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上述两种方法都表明,若二氧化碳浓度变为现在的两倍,地球温度至少会提高2℃。而大部分研究认定:升高3℃的可能性最大。

正因为可能存在的缺陷,气候模型甚至会低估近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反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2050年或2100年的温室效应。一些研究表明,气候模型中,海洋吸收了比实际情况更多的热量;其它研究表明,云系可能产生比模型中更多的正反馈。因为不能确定气溶胶的冷却效果,也不确定温室效应的实际强度,这些问题还没能解决。

大多数证据仍然表明,短期内“气候敏感性”大概是3℃左右,同IPCC的气候模型一致。不过,即使这数字已经算低得不可能,实际情况仍可能更高。

而即使“气候敏感性”是3℃,现在也几乎没可能限制气温升高。想让气温仅比前工业时代高2℃很难。根据最近的研究,到2050年,我们有超过50%的可能性尽一切努力减排,削减80%的排放。

据统计,1月4日,澳大利亚南部岛州塔斯马尼亚遭遇大火,截至1月11日共有100多栋房屋被烧毁,数千人出逃;1月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亚6万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所幸无一人遇难;1月8日,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共发生了100多起因高温天气引发的火灾。

在南半球迎来酷热盛夏、遭遇酷暑天气之时,北半球各国则经历了暴雪、狂风、霜冻等严寒考验,地球仿佛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精彩好戏。2012年冬半球及2013年初,寒冷成为了北半球的代名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乌克兰2012年12月遭到寒流袭击,多地积雪达半米,气温降至零下23℃。2012年12月,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异常严寒天气,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18℃,为入冬以来最低。2012年12月9日,瑞士发生雪崩,导致11人死亡。2012年12月9日,捷克局部地区达到零下26℃的低温,共有7人死于严寒。另外,欧洲南部也受到影响,出现大规模降雪。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国家共有6人因恶劣的天气情况而死。欧洲多个飞机场受到暴风雪的显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2012年12月8日、9日两天之内被迫取消超过370架次的航班,其中一部分已经在12月10日恢复。2012年12月12日。英国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降至零下10℃,一度造成交通困扰。据了解,英国的冰雪天气造成了大约200架航班取消,主要道路出现严重交通阻塞,霜冻和大雾还导致列车晚点。12月12日,伦敦希思罗机场有189架航班取消,导致成千上万名旅客滞留,这些旅客不得不排5个小时的队重新订票。同时,英国利兹一布拉德福德机场和布里斯托尔机场同样陷入混乱。

【考点链接】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天气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状态下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最大,极大与极小状态下的天气现象不易出现。就温度这个气候变量来讲,就是说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现在也可能频繁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

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出长波辐射。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的长波辐射不能被大气所吸收,跑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又很少使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散失而使地表增温,于是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广泛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得原来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大量增加了,也使大气中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如氟氯烃化合物(CFCn)等。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表必将增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产生施肥效应。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我国植被带北移,我国亚热带北界由秦岭一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使海岸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m2左右。青海湖1957―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死亡。

(4)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大海陆热力差异,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降水有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南方洪涝灾害增加,北方旱灾更加明显。西北地区高山的冰川因全球气候变暖融化量过多而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另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湖泊萎缩降低了其作为“水塔”的功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5)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其间接作用(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风蚀、干旱加强,台风频率加大,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等方面的影响,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减少5%~10%左右。

(6)对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和经济,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指出,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此外,夏季的热浪使与高温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升温导致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向北传播;暖冬造成大量病毒、蚊、蝇、老鼠存活,使流感盛行。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各经济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加筑堤成本,因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海拔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

4.温室效应的对策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深,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直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针对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2)实施征收碳税等多种税收政策。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禁用氟氯烃化合物。

(5)实施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6)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7)对汽车的排气标准进行限制。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即利用植物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已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温室效应增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间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各国应该重视温室效应,普及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并依据各自国情采取措施。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温室效应增强的后果,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行动来挽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是某个个体或某个物种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的;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个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措施。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节约用电、植树种草等小小举动,累积起来就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习题】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读图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温暖期

B.图中C处为温暖期

C.图中B处为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两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3.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低碳生活方式健康自然,成本低。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符的是

A.提倡少吃多餐

B.购买化纤类衣物

C.电脑不用时应让其待机

D.修建绿道,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2010共道未来大会于2010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发言。他指出:“降低温室气体叫低碳,降低污染叫绿色。”结合材料,回答5~6题。

5.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6.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

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

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2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粮食产量(靠雨水生产)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2,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全球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9.据图2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北非

C.西亚

D.中亚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图3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与现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12.图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双选)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不稳定

13.为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双选)

A.压缩经济发展规模

B.提高矿物燃料的利用效率

C.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4.图5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选项与图5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cm~50cm。图6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使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1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18.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20.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据此,回答21-22题。

2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2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禁止使用矿物燃料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图8)

材料二根据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这一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川的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图9)

材料三2003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9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A3.B4.D5.C6.A7.B8.B9.C10.B11.C12.CD13.BC14.D15.AB16.BC

17.B18.D19.D20.D21.D22.C

23.(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现象;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西北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3)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树木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工业节能技术;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

24.(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

调查结果: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五、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1.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的分子式为O3,它的氧化性极强,极易分解,很不稳定。臭氧层分布在海拔15千米至35千米的平流层里,对地球的生命体起着一个保护作用。它能够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物和植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诱发皮肤癌、基因突变、破坏植被和农作物。但是随着氟利昂在压缩机里的使用,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越来越稀薄,在南极、北极、等地已经出现了臭氧层的空洞。

氟利昂分解臭氧的反应式为:

①CFCl3CFCl2+Cl;②CFCl2CFCl+Cl;③Cl+O3ClO+O2;④ClO+O2

Cl+O2;⑤O3+O

2O2。

其中,氟利昂分解出来的氯原子成为促使臭氧变成氧气,而氯原子作为催化剂,本身并无变化,一个氯原子破坏臭氧分子的数量可以达到10万。

臭氧层被破坏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的氧化物,硫酸的酸雾,火山灰粒子等。要怎样才能保护臭氧层不再受到破坏呢?

科学家们早已经尝试用其他的物质来替代氟利昂的位置,减少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然而对于一些工业废气,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企业在排放之前应当做出相应的处理。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大家都应当努力。

2.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危害

近年来在我国的上海、南京、深圳、武汉、北京等地陆续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和灰霾天气,证明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的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里包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经过一次污染、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的成分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具有强氧化性,能刺激人类和动物眼睛及呼吸道黏膜,伤害植物叶子,加速橡胶等材料的老化,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灰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的含量过高,让空气变得浑浊、能见度很低。灰霾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灰霾的粒子比较小、分布也比较均匀,用肉眼无法看到。灰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灰霾的成分很复杂,包含了上百种颗粒物,进入呼吸道,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发鼻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癌等疾病。紫外线能杀死大气中大部分的细菌和病毒,灰霾天气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使传染病患变多。灰霾天气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让人产生悲观情绪。灰霾和光化学烟雾还是一对孪生兄弟,灰霾天气会让光化学烟雾提前到来,让空气更差,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3.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二氧化碳又被称为温室气体,它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越积越多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屏障,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反射,地球表面变得越来越热。温室效应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全球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地势较低的土地,进而导致生物群落的纬度变化和物种的变异及灭亡。

THE END
1.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4万亿斤的背后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具https://slt.hubei.gov.cn/slyw/ztzl/ztzlkqfc/gzdtns/202501/t20250103_5488679.shtml
2.想象的“粮荒”:中国粮价是怎样被稳定的?黔城粮库入库统计员申为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4月以来,为了尽快熨平空仓事件的影响,中储粮怀化直属库多次向黔城粮库调粮,为此,申为民有时周日还得加班。 “现在就是混日子,粮库效益也不好。”申为民说,以前黔城粮库在库存轮换中还能卖掉一部分陈化粮,赚点钱,但是这项权力去年已经被怀化分库收回,粮库的经营只能依靠https://news.cctv.com/financial/20080524/100243_2.shtml
3.从饥饿到械的中国农业60年中国访谈从十六大以来,我们对农业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和选择,以及通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来看,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而且在三中全会上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所以简单来说,前30年也好,后30年也好,我们都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http://www.china.com.cn/fangtan/2009-08/25/content_18420398.htm
4.告全球中华同胞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缔造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振兴民族经济,建设富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弘扬中华母亲嫘祖文化,传承爱美和善嫘祖精神,凝聚全球炎黄子孙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是公历2024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http://www.myhxlife.com/page238?article_id=4953
5.姜涛论著选录自1978年考取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算起,从事史学研究已20余年。这期间,出了几部书,主要是人口史研究方面的,如《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台北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字版)、《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印数不多,但国家图书馆与学术单位图书馆有藏,可以方便地查到http://jds.cass.cn/xscg/ybwz/201605/t20160506_5254059.shtml
6.5年后我国会有1.3亿吨粮食缺口,要囤粮不?粮价会涨吗?唐珂提醒,农民朋友特别是种粮大户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粮荒”的舆论,不要盲目跟风囤粮,把握好售粮的时机,实现丰产又丰收。 未来粮食安全会恶化吗? 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1&newsId=2895459
7.中国是这样赢得尊敬的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国人现在有的一切尊严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未向海外派过驻军。不过,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在必要时还是要做出相应的军事防御和反击。 1965年至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越南军民赴越作战,对手依然是美国人。https://culture.china.com/zh_cn/zhuanti/2007/bayi.html
8.想象的“粮荒”:中国粮食价格是怎样被稳定的?在中国,自全国两会上袁隆平院士提交政协提案爆出中国存在粮仓空仓传闻之后,关于中国“粮荒”的传闻就一直不断。 如何在稳定价格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平衡,成为考验中国政府的命题 中国粮价是怎样被稳定的? ★本刊见习记者/周政华 事实上,与全球情况相比中国粮食价格保持着相对的平稳——在3月份CPI达到8.3%时,其中粮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08-05/24/content_15445823.htm
9.摘:根据中国科学家评估,到2025年,中国也来自郑克强摘:根据中国科学家评估,到2025年,中国也可能面临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进口1.06亿吨。中国粮食缺口在扩大,但粮荒真的会出现吗?…… O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 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未来中国谁来种地? 5年后,当粮荒https://weibo.com/1769544670/JDIbfmFRW
10.中国人民大学RUC人大人民大学有哪些校友名人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010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