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锦集(精选13篇)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评课稿

语文组宋佳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植,立。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五、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质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1、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2)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3)老师综合归纳:

(4)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2、质疑解惑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集合式------集中学生所问,教师汇总,再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五)、指导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教师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

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体现教学直观性)(一)

貌美品美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nbs

p;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体态香气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端庄

风度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圣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一、篇幅导入

二、文体导入

三、作者导入

四、“莲”字导入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周敦颐为什么对莲这种植物独有情钟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佳作。

五、写法导入

六、中心导入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的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作者的懿德高行和美学情趣。

七、诗句导入

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

八、对比导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爱莲说》教案8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案6

】《爱莲说》导法八例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爱莲说》教案7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rm视频朗读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1)

《爱莲说》mp3音频朗读

《爱莲说》flash课件在线欣赏2

《爱莲说》flash在线课文朗读欣赏

上一篇:《陋室铭》教案4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生:故乡(祖国)。

(联系萧乾的散文《枣核》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师:我们回到这篇课文,莲花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从课文中批)。

生:“莲,花之君子”。

师: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根据课后练习五,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图上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生: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样用一个成语。

生:同流合污。

师:那么我们简单地慨括一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下面呢,剩下的六个花瓣,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填。我在每个花瓣的背面都填上了一种莲花的特点,请大家根据这个特点在正面填上君子相对应的品德。为方便起见,我把花瓣给*外面的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尽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看哪一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准确。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师: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贴上君子莲心)

今天,我们大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拼成了这么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觉得值不值得纪念呀

生:值得。

师: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

生:君子莲。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噢。他在无意之中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花叫作“君子兰”,把这个“兰”字换成“莲”字,“君子莲”,作为我们今天这幅拼图的名称是最恰当不过了。

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师: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师: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借丢掉乌纱帽。

师: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4、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师: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生: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师: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生:……深秋时节。

师: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隐居山林。

生:莲花。

师: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

生:衬托。

师:既然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为什么还要写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请大家看两组图片——这儿有个灰色块,中间是小白色块,白色在灰色中明显不明显(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生:(比较)明显。

师:现在大家看看右边这组色块,大家觉得左右两边的白色,哪个更白一些

生:右边。

师:其实,这两块白色是一样白的,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是因为左边的灰色和白色比较接近,而右边的黑色与白色黑白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有一句话说:“在黑暗中,光明会更加光明。”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如果说灰色对于白色是正面衬托,那么黑色对于白色就是反面衬托。可见莲花既要有菊花的正衬,也少不了牡丹的反衬。

师: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它是那样美丽华贵)为“国花”,每到暮春时节——什么人买花

生:权贵们。

师:这些权贵真是因为欣赏花而买花吗

生:不,不过是为了互相攀比,看谁富有。

师:由此,昂贵的牡丹花就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它一旦成为富贵的象征,喜爱它的就不仅仅是权贵了,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从刘禹锡的诗“花开时节动京城”,可看出世人都是追求富贵名利的。“世人”一词如何解释

生:世俗之人。

师: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请大家齐声朗读结尾段。

5、分析结尾段议论

师: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人修辞手法

生:拟人、比喻、排比(两组)。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师:“是”,为暗喻,以此类推,“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三句构成一组排比。另外告诉大家,“者也”在古汉语中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师:再看第二组排比,“噫”是一个感叹词,我们从标点符号上来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号

生:陈述句。

师:作者在这儿,非常冷静地指出了在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已经很少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问号,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我愿不愿意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愿意。

生:句号。

师: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法海的一种什么态度

生:冷峻的嘲讽。

师:对,这儿的句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恰恰是讽刺了追究逐富贵名利的社会风气。课文的内容分析到这里。现在克们回过头来,回答刚上课时留下的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抒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了,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生:有,“爱”字。

生:“可爱者”“独爱”“甚爱”“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看提示屏试着背诵这篇课文,不能背的地方可以看一两眼。(背诵后)

师:大部分同学能成诵了。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THE END
1.特别的近义词都有哪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近义词吧,近义词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情况。都有哪些经典的近义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别的近义词都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别的近义词 更加: http://zuowen.yjbys.com/jinyici/1352595.html
2.异常的近义词是什么标准答案(异常的近义词)1、异常的近义词:非凡的,颠倒的,非凡的,反常的,特别的,十,反常的,反常的,极端的,特别的,例外的,极端的,额外的,反常的,相当的,非常的,非常的,非常的。2、基本解释:不正常:不正常;与平常不同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l8uUY8O6aB.html
3.非常的意思相近的词语6、极度:表示程度深,极端的。 7、格外:超出常规常态之外;比原来更多、更大量或更长时间;另外,额外。 8、特别:十分、非常、特地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达到了某个程度。 9、特地:特意,特为。 10、相当: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适宜,合适;很,十分,极;足可以,尚。http://m.qicaisi.com/bk-2090136.shtml
4.特别的近义词反义词6、特别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特别的反义词:普通、常见、顺便、普遍、一般 普通 【拼音】[ pǔ tōng ]【解释】平常的;一般的:~人。~劳动者。这种款式很~。常见 【拼音】[ cháng jiàn ]【解释】在正常实践或事态发展中发生的。强调没。 7、“特殊”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各是什么? https://www.105188.com/sh/397061.html
5.特别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标准答案,意思相近相反的词语成语特别的四个字的近义词 自成一家、 独辟蹊径、 匠心独运、 独具匠心、 别树一帜、 标新立异、 自我作古 别具一格、 与众不同、 独竖一帜、 异军突起、 特别的四个字的反义词【成语】: 千篇一律、【拼音】: qiān piān yī lǜ【解释】: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https://www.360doc.cn/article/67691349_952990019.html
6.特别的近义词标准答案.pdf特别的近义词 标准答案 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的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收集 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tè bié] 特别是十分、非常、特地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到达了某个程 度。 万分、出格、分外、十分、奇特、尤其、希罕、异常、更加、 极端、格外、特出、特殊、独特、稀奇、突出、非常、额外 2.今天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13/8103062123005131.shtm
7.特殊的近义词是什么,有哪些,标准答案(10个)标准答案 汉语词典 特殊近义词 特殊近义词 0 0 近义词: 分外独特格外异常额外奇特出格非常特地出色 1.分外 意思:1.超过平常;特别:~高兴。月到中秋~明。 例句:春分节气,春光分外明媚,春色分外妖娆,心头分外想念,友情分外温暖,祝你:春天分外开心,心情分外美丽,生活分外好运,收获分外丰收!http://cidian.xuexiaodaquan.com/jinyici/cide16f43249a211eb8f01246e9609f010.html
8.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说出近义词,反义词,说出动词的宾语,说书量词,利用动作启发学生说出词语 (2)词汇用法补充练习 (3)交际练习 (二)课文的学习 一般采用朗读法和提问的方式串讲课文内容 (1)阅读提问法(阅读课文,找到教师提问的答案) (2)阅读和笔头练习法(阅读课文,完成鼻头练习) https://www.douban.com/note/632464884/
9.五年级上册近义词8篇(全文)五年级上册近义词(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近义词 第1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近义词 1、担忧---担心 贪婪---贪心 惧怕---害怕 适宜---适合 2、喜欢---喜爱 困难---艰难 起码---至少 鼓励---鼓舞 3、熟悉---熟识 品味---品尝 欣赏---观赏 毫不犹豫---毫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b9mppv2.html
10.特殊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篇2:特殊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出色[注释]异常好:干得很出色|这正是文章的出色处。 非凡[注释]超过一般;不寻常:~的组织才能ㄧ市场上热闹~。 分外[注释]①超过平常;特别:~高兴ㄧ月到中秋~明。 ②本分以外:他从来不把帮助别人看做~的事。 格外[注释]①副词,表示超过寻常:久别重逢,大家~亲热ㄧ国庆节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umvycnk.html
11.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反义词有哪些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 反义词有哪些 特别的近义词有独特、稀奇、极端、异常、出格等。反义词有普通、常见、顺便、普遍、一般。 1特别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特殊、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凤毛麟角、独特、稀奇、稀罕、稀少、突出、卓殊、希罕、专程、极端、非常、万分、额外、迥殊、特等、异常、特地。http://www.chusan.com/zhongkao/92611.html
12.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近义词:万分、出格、分外、十分、奇特、尤其、希罕、异常、更加、极端、格外、特出、特殊、独特、稀奇、突出、非常、额外【用特别造句】1.我特别喜欢这件花纹短裙。2.今天天气好,所以我特别的高兴。3.小明喜欢看历 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特别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的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https://www.unjs.com/h/b/29385.html
13.非常的近义词是什么爱尖刀非常的近义词是什么 1)可作为"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例如: 这是一起非常事件。"非常"是形容词,词义是: 非 经常性的,非 常见的。修饰名词"事件"。此处 形容词《非常》,其近义词是: 《特别》、《特殊》。 2)可作为"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修饰"形容词" 。https://www.ijiandao.cn/society/hot/59165.html
14.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附押题卷2.近义词辨析 (1)要求:掌握相近词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如: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 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2)技巧:一般可以从意义、色彩和功能三方面着手进行辨析。 3.成语的使用 (1)弄清成语的来源、故事内容及本来意义; http://www.gluetdu.com/essays.php?id=6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