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节约粮食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你有过这样的行为或想法吗?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以至于浪费粮食的现象不时出现:垃圾桶里、食堂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吃剩的米饭、面包、馒头、鸡腿等食物;有的同学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不假思索就随手倒掉,情愿再花钱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填肚子。
四年级学生小妍对于“倒饭”行为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同学的观点。她说自己有时也会倒饭,一般主要是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身体不舒服;饭菜给得过多,吃不完。小妍觉得只要不是出于故意,偶尔把剩菜剩饭倒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还有的同学会说,饭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愿意怎样就怎样。可是你是否知道,在地球上的很多贫瘠地区,饥饿的人们正流着眼泪哭泣,一捧粮食对他们来说,就代表一次重生——
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一个孩子的身体居然可以发育成这样,你想象得到吗?然而,在乌干达等许多缺乏粮食的国家,每年会有300个这样营养不良的孩子要接受医院治疗。
看看这个小朋友干瘦的手臂和饥渴的、略张开的嘴唇,如果他想要说什么,那一定是“我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成长”!
在孟加拉国,这样用盆到处捡大米的人比比皆是。盆里有碎石,也有乱草,而大米永远少得可怜。但他们仍然不停地捡,不然就连最后一线生机也将失去。
粮食危机,或许你感觉不到,或许你以为这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那么就再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我们浪费得起吗?
目前,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其实并不丰富。据我国政府粮食白皮书的预测,按人均400公斤算,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为6.4亿吨,然而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
另据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浪费呀!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个浪费粮食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饭菜不好吃;饭菜种类少,没有选择的余地;吃不了又不能拿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似乎是对他人而言,与己无关。小编就曾看到:一个家庭生活困难的女生把学校午饭中的鸡腿用塑料袋包好,留到晚饭时与父母共同享用,而在她身边,另一些同学却将吃了几口的鸡腿扔进了潲水桶。
对此,六年级学生乐乐和她的同桌小赖说,刚上小学时老师就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任何不尊重他人劳动、浪费粮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随意倒掉饭菜,你浪费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人们的血汗,你丢弃的也不只是些食物,还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要知道,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伯伯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呀。再说,同学们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承担的,浪费粮食实际上就是浪费父母的血汗,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啊!
真心珍惜,自觉行动
知道了粮食的可贵,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1.量力而“食”,拒绝一切浪费的理由。饭菜吃不了或身体不适、没有食欲,可以将其打包带回家;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先少要一些,不够了再去添,不要看见好吃的饭菜就多要,忘了自己的食量有多大。如果学校食堂的饭菜长期不合口味,大家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要求改善。
2.组织访农小组,到农村走访,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体会种粮的辛劳。
3.听长辈说历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前在旧社会经历过许多苦难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被活活饿死……从过去的事情中认识到即使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苦难的岁月。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像今年的黄岩岛,等事件,让学生看新闻讨论,看清美国日本的险恶用心。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谈到如何培养意志力,如何克服困难等,不需要教师逐一讲解,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针对具体问题谈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到节约粮食时,我们可以搜集平时浪费粮食的材料图片,然后到网上下载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视频,两相对比,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节约的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羞愧,进而落实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导入;疑问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效创设策略的研究颇为热衷。笔者身为一名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也对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进行了一番探索,现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学习内容。此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锄禾》这一古诗时,笔者就为学生描述了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学校食堂中学生将没吃完的米饭、粥、馒头等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将自己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浪费。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上述两种做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浪费食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珍惜粮食的做法是可取的。趁势,笔者进一步引申:农民种植粮食非常辛苦,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天他们也需要进行劳动。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随意浪费。有位诗人曾据此创作了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一古诗,我相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如此一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同本节课要学习的《锄禾》一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失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有效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创设疑问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探究兴趣,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进而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利用学生现实认知的矛盾冲突精心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导入的重要切入点。
如,在教学《会走的树》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起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可是,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在南美洲生长有一种会走路的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看看这种奇特的树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会走路的树”的探究兴趣便很快转移到了《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普遍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这表明,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语文新课的巧妙导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直观生动的事物格外热衷,并有较强的融入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巧妙创设新颖别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视频纪录片。该纪录片将泼水节的盛况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泼水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看到学生眼中所绽放的璀璨光芒,笔者就势讲道:“我们敬爱的也曾参加过泼水节,大家想知道这次泼水节的更多内容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难忘的泼水节》……”由于刚刚浏览过视频纪录片,学生对于泼水节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他们很容易便对《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这也充分印证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优势;对策
所谓新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利用数字、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术,向群众及时传递最新信息并提供服务。新媒体技术不仅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加以传播,除了博客和各种搜索引擎之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数字电视以及计算机来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方便沟通和交流。庞大的信息资源和灵活多样的获取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极大追捧和喜爱。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思维价值观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新媒体技术,十分必要。
一、简析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更加灵活
(二)沟通方式更加便捷
(三)学习习惯发生改变
(四)学生性格更加完善
二、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教育平台更为广泛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多变
(三)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作为新生事物得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帮助作用。但是新媒体的劣根性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信息缺乏有序性和真实性,消极言论和思想会腐蚀和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念。很多大学生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再加上个性张扬,常常十分排斥和质疑权威主流思想,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吸引。很多大学生并未对网络上的事实辨析真伪,很容易受到被人的挑拨和利用,从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危害他们的同时给自身发展带来很多不利之处,引人深思。其次,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大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变得更加主动,独立思考能力也大大加强,能够充分根据自身需求和个性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新媒体平台。然而,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仍然相对落后单一,并不能和新媒体技术及时接轨,导致二者之间产生矛盾,严重挑战着传统权威教学思想和观念。如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直不进行变革,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四、在新媒体视野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高校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教学活动的热忱不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教学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性互动。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灵活采取教学手段,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筛选和识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科学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孙维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2]吴洁,潘晴雯.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关键词:班级管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双相配合潜移默化
一、把握时机,悉心教导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角色的转换,对学校的学习完全生疏,许多规则和道理对成人来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对孩子得一点一点地讲清楚,这样孩子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一件小事就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班主任应慢慢引导孩子,使其从娃娃成长为真正的少先队员。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日常教育,潜移默化
德育从日常文明礼仪入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日常学生的进校礼仪、规范星期二的升旗仪式、规范学生在校的各种言行。如出操、上专用教室上课都要能排好队,排队时做到“快、静、齐”;课间不在走廊上、楼梯上、教室里追逐;上下楼梯遵循“靠右走”的原则;会使用礼貌用语:见到长辈、老师、同学能主动问好;与他人交流时用语文明,不讲脏话等。
我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到教室,看着学生进教室,注意提醒他们的仪表,注意校徽的佩戴等。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相处,发现不文明现象时,及时纠正,留心一些有坏习惯的孩子,让其改正,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规范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双向结合,勤于交流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一年级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反复强调法
1.反复、严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特别是对已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提醒自己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在训练中必须强调“反复”、“严格”,不怕麻烦。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五姿(坐姿、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时,我反复强调,反复纠正,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同桌指正,互相监督。分小组比赛,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的姿势评分。让他们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再如促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中午在学校用餐要求孩子做到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做到不把米粒等饭菜残留在桌上,保持自己的餐桌基本干净,再把自己的凳子摆整齐,通过小组比赛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等。
2.明确要求,悉心指导。我认为,教师与学生谈心是传统的德育工作,也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与学生谈心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只要重视德育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每次对孩子都要明确要求,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二)榜样示范法
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尤为重要。发现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强,做事有主见、有勇气的孩子,多表扬他们,让他们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可塑性强,而且都爱模仿,好的榜样对他们的进步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遵守纪律方面,树立榜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会不由自主地以它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当然,这样也可以让榜样更加优秀。别的孩子每天都模仿他,他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更加优秀。当然孩子更多模仿的是父母,所以,在家长交流会上还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
(三)表扬激励法
表扬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班级管理中我适当地运用以下方法:
1.登榜表彰法。我坚持文明月评制度,每月总结时,班上评出“文明十佳”、“优秀干部”、“纪律进步者”,然后张榜表彰。
2.上报表彰法。学生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某种荣誉时,我总是竭尽全力,整理将其模范事迹,上报学校,通过校刊、校广播让其名扬全校。
3.大拇指称赞法。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或是做了一件好事,我均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
4.微笑点头法。如学生言行举止得体大方,我对其微笑点头,以示赞许,此法有“暗送秋波”之妙。
5.背后夸奖法。不直接对其本人夸奖,而是背后跟其他学生交谈,热情赞扬某学生的长处,让听者自发地转告给受夸奖的学生,这样受表扬的学生听后,会深深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
一年级的德育教育是重要的,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会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北京顺义扬镇一中.中小学管理.1992.2.
[2]刘惊锋,权利霞编著.德育学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