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存五观丨要讲“粮”心,要光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总书记一直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而“勤”“俭”两字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开仓放粮、施粥等活动,甚至在太平盛世这种活动也不胜枚举,这已经成为中国人团结、勤俭的一种体现(摄影:汪涛)

中国自古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诗词界著名吃货苏东坡为官时,每餐只吃一菜一饭,招待客人时也只多加两菜两饭,决不允许铺张浪费;封建帝王中的“劳模”朱元璋,在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萝卜、韭菜等宴请百官,至今安徽凤阳还流传“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实在甜香”的民谣。

“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一语道破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而勤俭的作风在佛教思想中也多有体现,作为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力量的佛教,对节约型社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农村社会经常因为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办宴席的情况,这种宴席的饭菜往往选用最普通的食材,而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绝不浪费,有剩余的时候带回家热一热第二天又可以吃(摄影:曹湘华)

佛教界常用一句术语叫做“惜福”,就是说要珍惜得来的幸福或福报。佛教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节俭的要求,在饮食方面,佛教由持午、过午不食、非时食等戒律。佛教要求不能剩饭,要尽量避免饭菜掉在地上,把粘在碗盘上的饭菜都要吃干净。

为了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落实到实际的修行生活之中,佛陀还提出,凡是修行佛法的佛弟子们,在进食当中要心存五种观想,即“食存五观”: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佛教中还有“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典故,相传阿难一次乞食只得白米七粒,他动念嫌少。佛陀却叫他去海边洗袈裟,阿难到海边时风浪大作,他用神力移来须弥山压在袈裟上,但风浪仍然不止。佛陀叫他用刚刚乞来的一粒米压在袈裟上,风浪顿时停歇,佛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最近,大家提倡饮食节俭时,有人批评了一部分吃播。一些吃播出来说:“怎么,还不让我吃饭了?”

弘一法师,曾经说“惜衣、惜食不为惜财,为惜福”。节俭并不是不让人吃饭,不是要求降低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只是杜绝铺张浪费,合理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要素并不是浪费。

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十分,那么吃到八分,剩下的两分就是节约;吃到了十二分,超过的两分就是浪费。这种思维不止在餐饮中使用,而是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凝练。

习总书记“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指示,是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长远举措。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然少不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相辅相成。

“众生平等”“无分别心”等佛教人生观,正是完美嵌入“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砖瓦。

同时,佛教希望众生能熄灭“贪嗔痴”,如果在吃饭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起了“贪”心,就胡吃海塞,最后还剩下很多,就造成了浪费;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起了“嗔”怒心,把饭菜丢到一边不闻不问也就造成了浪费;自以为食物得来非常容易,忽略大众的努力,因此“痴”是造成浪费的根源。

在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必不可少。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因此,从今天起,我承诺,我光盘!不让盛宴变“剩”宴。(文/王正强海报/徐云英图/李金洋汪涛曹湘华)

THE END
1.佛说三世因果经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官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前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糟蹋五谷,统称糟蹋粮食。糟蹋粮食,一个是有的人粮食多吃不完,把粮食糟蹋了也不救济穷人,一个是指有的人根本不爱惜粮食,随便浪费,经常把白花花的大米饭https://m.360docs.net/doc/72fca725482fb4daa58d4ba9.html
2.《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五次修订版名师讲堂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http://dzgy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206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祖云:心秽土秽,心净土净https://www.jinyunsi.com.cn/boruo/books/0091.htm
4.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问道宿命全文翻译开始往下讲,第十三章,“沙门问佛”,沙门就是出家人。 【解】此第十三章,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盖知宿命者,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决能知宿命也。 那天一个沙弥问我:得道了能知道宿命,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这里面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叫神通、宿命,就知道过去以往的一切事情。虽然你能得宿命通,但不见https://shici.chazidian.com/shi51477/
5.戒杀长寿的真相或有人问:‘人若是都不杀生食肉的话,那么禽兽岂不是会充满了这个世间吗?例如豺狼虎豹将会吃人,这岂不是养畜牲来害人吗?’我回答他说:‘佛说:人若是具备了慈心和功德,那么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够伤害到他;一切的恶兽毒虫,也不能够伤害到他。从前有一位造恶的国王,驱赶著凶猛的象群,冲向佛来,想要把佛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2/1128.htm
6.[转贴]《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若是能够再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则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道理,都在本书之中了!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够见到这本书王,则就长劫的沉沦,很难能够出离轮回,这样岂不是太不幸了吗?而且感应篇的注解,是如此的明白,如此的详尽,如此的透彻,如此的恳切,不仅只是耳提面命,不但只是大声疾呼,而悲天悯人的胸怀,可以说是声泪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4582.page
7.现代因果实录——宣化上人(二)本文摘要:《佛遗教经》教诲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注: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https://www.yuanfeiyuyue.net/a/yule/377.html
8.3月24日国旗下演讲稿(通用13篇)佛说,父母恩情难报经,永远也报答不了您们,生我养我育我的恩情,恩重如山。 虽家贫,但我愿意。 篇6:3月24日国旗下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同学们,3月5日是学雷锋日,本周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周”,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时间总能提醒我们:一个怎么样的日子又到了,不要忘记什么人,什么事,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1x3epjo.html
9.三世因果经原文善哉!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是故世间,一切男女,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生因果之报。以何所作故?先须孝敬父母,次要敬信三宝,三要戒杀放生,四要吃斋布施,能种后世福田。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https://www.meipian.cn/50jp4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