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发布,中央农办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方案》出台有何背景和意义?
答: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具有重大意义。《方案》聚焦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重要途径。开展节粮减损不仅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还能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此外,节粮减损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方案》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问:《方案》制定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
答:《方案》重点强化全链条、行动感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性措施。一是突出全链条,强化综合施策。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综合施策配套衔接。二是突出行动感,强化执行落地。《方案》明确了节粮减损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扎实的硬举措和新任务,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方式促进节粮减损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减损。《方案》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单独成节,从生产技术支撑、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提升等方面部署了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举措,使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
问:《方案》提出了哪些针对性举措?
问:有效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应如何发力?
答:《方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基础上,分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管理。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规范,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二是落实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管理责任。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三是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四是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五是减少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加强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倡导营养均衡、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六是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问:如何开展国际节粮减损合作?
问:如何确保节粮减损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答:节粮减损,重在行动。《方案》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评估机制、执行监管上协同发力,确保节粮减损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各牵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二是完善制度标准。强化依法管粮节粮,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符合节粮减损要求、促进粮食节约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三是建立调查评估机制。探索粮食损失浪费调查评估方法,建立粮食损失浪费评价标准。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