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外卖点餐中的浪费行为(上)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富东燕
“去凑单”名为优惠实为浪费
“有时候在平台点外卖,会出现一些满减提示,比如满30元减5元,满50元减8元等,我就会因此再多点一些,多点的食物感觉就跟白给的一样;有时候点够一定钱数,还可以打折买一些小吃和饮料,很实惠。”经常点外卖的消费者白雨婷表示,“但仔细想想,其实多点的那些食物往往不是不好吃就是吃不了。”
“想点个早餐,煎饼9块9,豆浆6块,这些就够我一个人吃了,但必须买够20元才能起送,所以我就只能再点一份豆浆,或者随便加个鸡排什么的,但确实吃不了这么多,最后也只能扔了。”消费者小王道出了他的苦恼。
“小份红烧肉38元,也就只有70克,大份的78元,大概有250克,肯定是大份合适呀。”点餐时,李欣会认真对比克数和价钱,她坦言,“虽然小份的设计挺好的,但性价比太不高、太不划算了。”
据记者观察,满减活动、满送活动、设置起送额度、小份餐等促销手段,已成为外卖点餐平台和商家的标配。商家一般会按照消费金额由低到高设置不同的优惠档位,正是这种“再凑一点更优惠”“再加一点更划算”的机制,加之“去凑单”三个字的诱导,让一些消费者难抵诱惑,无形中造成了外卖点餐行业“名为优惠实为浪费”的现象。
李欣还表示,有时候自己想找一家新餐馆点餐,商家发出来的食物图片都非常诱人,然而送到后却让人大失所望。“尝两口就只能扔了,不仅浪费食物也浪费钱。当然,以后我也不会再点这家的饭了。”
相比较外出就餐时大鱼大肉的“剩宴”,外卖点餐中的浪费似乎不算多,但基于外卖消费的庞大规模,“指尖上的浪费”汇集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外卖点餐中的浪费行为,究竟是谁之过?
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金勇表示,外卖消费多满足工作、宅家等场景需求,大多数外卖以套餐、盒饭等份餐形式在外卖平台上售卖。经协会调查,由于外卖多以一人食为主,且用餐者食量不同,统一规格的套餐数量并不普适于所有用餐者。特别是主食,不少女性、老人一顿摄取主食有限,标准规格的米饭难以吃完,会造成浪费现象。另外,由于外卖餐食品质参差不齐,一些品质不高的外卖餐食也会导致浪费现象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对不同类型的外卖消费者进行了分析。个体消费者为了让自己点的这一单更实惠,往往会在商家、平台的引导下凑单,可能点餐量就会超出正常需求。“如果是在家点外卖还好,吃不完的菜可以下顿再吃。但如果是在其他场景下点的外卖,吃剩下的餐饮往往会被直接扔进垃圾桶。在网络餐饮消费越来越发达、受众群体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而针对单位、组织方等机构消费者,朱迪表示,这种大规模订外卖造成的食物浪费也不容忽视。
朱迪强调说,“平台和商家搞的满减优惠等策略太复杂,消费者经常会因为‘精打细算’而造成浪费。”据她了解,有的年轻人会精心研究经常点的外卖餐馆的满减活动,被戏称为“满减精算师”。
一名外卖餐饮商家则对记者透露,“我们只有折扣高、满减活动多,店铺排名才能靠前。”这名商家同时表示,有时候设置的满减不合适,不但利润会降低,单量也没有得到提升,“还得计算着来”。
共同将反食品浪费法落地落实
为避免外卖点餐浪费,2021年4月颁布的反食品浪费法中明确规定,“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同年6月,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联合公告再次强调,餐饮外卖平台要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理性消费。
在一些外卖点餐平台,记者注意到,“适量点餐、避免浪费”“点餐请适量,环保又健康”等提醒字样确实经常会出现在显著位置。
朱迪表示,有的平台会有一些理性点餐、适度点餐等方面的提示,但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她认为,企业应通过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更好地解决外卖浪费的社会问题,更好地完善自身发展,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平台要做的不仅仅是教育和提醒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要把引导理性、适度消费的价值融入营销体系和消费者服务体系的设计中,想办法鼓励个人根据情况适度合理点餐,以优质优价赢得消费者,避免‘满减游戏’等既伤害了消费者也易造成食物浪费等社会问题。”朱迪说。
为了将反食品浪费法在外卖领域落地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监管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