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关键词】法治粮食安全保障法治国理政【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
仓廪实,天下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扛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同月,习近平主席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提出:“共同维护国际能源粮食安全”。
202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既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规定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专门法律,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法和龙头法。尽管受立法容量所限,该法仅有十一章七十四个条文,但其所内蕴的鲜明的本土性、协同性和发展性不仅折射出中华法治文明之光,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土性:关涉十四亿人能否端牢端稳饭碗
为了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我国采选的是《粮食安全保障法》与农业基本法分别立法之模式,这与美国的《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日本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等将粮食与农业立法整体考量、合并制定的立法思路不同。自2008年《粮食法》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到2023年12月《粮食安全保障法》最终通过,这部关涉十四亿人能否端牢端稳饭碗的民生之法、国本之法的制定前后历时十五年。
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规定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专门法律,《粮食安全保障法》以粮食安全战略为引领,贯彻新国家粮食安全观,从纾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明确界定耕地保护以及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等环节的重点任务,全面回答了粮食安全“谁来保障”“如何保障”等关键问题。不仅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法治路径,而且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主要制度及机制等系统梳理并予以规范确认,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法治支撑。通过系统设定政府、市场、社会各类主体粮食安全保障权力(利)、义务与责任,有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储备应急、加工流通、节约减损等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
协同性: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形成保障合力
粮食安全保障事关国运民生,面临情况复杂,牵涉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消费等诸多环节,涉及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等多个层面,关涉粮食生产者、粮食经营者、粮食消费者等多元主体,需要我们党站在全局高度统一领导协调。继2021年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后,《粮食安全保障法》开宗明义提出“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在法律层面首次实现对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彰显和阐释。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具体责任”。并在后续粮食安全保障纳入规划、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撂荒地治理、粮食加工业布局、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等十余个条文中,详细设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安全保障职责。
发展性:着眼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性
粮食安全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粮食安全保障法》着眼于全产业链考量粮食安全,通过周全的制度设计调整优化粮食产业供给结构,设置粮食生产者、粮食经营者、粮食食品经营者、粮食消费者等粮食安全保障权利义务。着眼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性,《粮食安全保障法》抓住耕地和科技这两个关键要素,聚焦于耕地保护、粮食科技创新支持,不仅在原则上规定了加强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而且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仓储科技创新等制度安排,重点在法治层面系统回应粮食安全保障中当下与长远关系的调试协同。
粮食安全具有地域性。《粮食安全保障法》不仅考量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设定差异化粮食安全保障目标,落实“三大功能区”粮食生产责任共担机制;而且权衡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完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
建立多重激励、适度约束和综合保障的体制机制
《粮食安全保障法》设定国家积极义务,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维度综合考量政府与市场协同共治,根据差别原则平衡协调不同主体利益,建立了多重激励、适度约束和综合保障的体制机制。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政法大学地方财政金融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法治保障研究”(项目编号:23ZFG82005)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