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饮浪费率高达11.7%我国每年餐饮浪费很严重。
800亿斤至1000亿斤!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餐饮环节的浪费,真的是触目惊心,让人痛心。
再来看一份报告,你的心情或许更为沉重。
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而大型聚会浪费率更高,达到惊人的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二、粮食产后损失高达数百亿斤粮食丰收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或许你并不清楚,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会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生产、流通、储存、加工,各个环节都会造成损失浪费。
咱们还是以数据说话:逢雨天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农户储粮方法落后,每年粮食损失率高达8%;储运环节,由于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抛撒遗留损失粮食150亿斤;加工环节,由于过度追求精、细、白导致企业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三、粮食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这些年,咱们中国人的饭碗虽然端得很稳,但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
所以,对粮食安全这件事,始终要抱有危机意识。
别忘了,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咱们国家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这个成绩着实不容易。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看来一刻也不能放松。
扩展资料: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粮食充足至关重要,首先,对于人口来说,粮食充足,不用从外国进口,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曾记得美国因为要研制新能源而减少粮食出口,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
但国家要是粮食充足,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又何必受到这些制约而影响国家的法杖,而且只有一个国家粮食充足,在战争年代,也是很有用的,古代多少的战士就是因为缺粮而被敌人缴获。
因为,国家要提倡节约粮食的原因是:由于,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每天都要吃饭为生,人是铁,饭是钢,缺少一顿饭肚子饿的荒。
但是,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后,又迈进了新时代,新发展,新征途梦想小康美好生活开拓中继续发展而奋斗中前行,彰显了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
但是,在大力发展的征途中,却有时忽略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由于,当下粮食减少已经存在不能忽略的主要原因是:一,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周边的士地被开发商户大量拆迁征收后,盖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又盲目的开发了生产不成功的厂旷企业场地。
造成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后失业打工为生计。
形成了大量的士地流失。
二,广阔的农村田地的务农的人,多年认为,辛苦了的祖辈农民,每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含心茹苦,广种簿收的愿因后,弃农买房进城打工。
造成了大量的士地黄芜,无人耕种,杂草从生,荒无人烟的田地,让人心酸。
农村并实行了退耕还林的耕地的占用了的不少面积。
这样的局势,不知道全国的农村放弃了多少的耕地面积造成不能生产粮食,我也无法考量。
综上所述,这就足够证明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所致。
但尽管科技发达,亩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因倒置了大量耕地面积减少,无形中造成粮食问题不能自给自足,让我们发生恐慌,引起我们深思的顾虑中。
那只有国家要大力提倡反对铺张浪费,节约粮食的主要原因。
我们现在还是要记住毛主席曾经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
我们要不忘初心,牵记使命,时刻不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
虽然生活富裕了,自已拥有的多了,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一定要始终去珍惜现在的好日月,保持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粮食的光荣本色。
“为什么国家要提倡节约粮食”因为粮食问题意义非常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一、粮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粮食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很容易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同时国际上的一些敌对势力正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从各个方面攻击我国,忘我之心不死。
一旦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某些国家就可能趁机打压我国,甚至做出当年八国联军干的事情来。
再者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都在减产,使得从国外进口粮食也变得很不容易,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所以节约粮食实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耕地因种种原因已经越来越少了。
首先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大量的农田和耕地荒芜;其次城镇化的进程不断进行,使一些农田和耕地逐步减少;第三是房地产的建设也占用了不少的土地。
农村耕地的减少必然引起粮食的减少。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让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回归土地,使他们获得比在外打工更高的收入。
同时城镇化的规模和布局要认真考虑;并且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占用耕地。
三、粮食浪费现象已经变得非常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真是翻天覆地,中国人民总体而言都富起来了,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持。
首先,某些人总喜欢在吃方面讲排场、充阔气,比如在豪华酒店请客,离开时虽然还剩下好多食品,完全可以打包带回家,下顿热热再吃,却不管不顾,最后被当作垃圾扔掉。
其次,在家居生活中一些人缺乏计划性,明明只有两三个人就餐,却饭菜都弄得大大超量。
吃不完的,又考虑到身体健康,不愿留到下顿,结果还是扔掉了。
总之,国家提倡节约粮食很有必要,这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
辛弃疾名字的由来: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辛弃疾从小就习武练剑,饱读诗书,也一直把霍去病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人物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影响:
一、文学:
1、词: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2、诗: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辛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对读;“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合拍。正是置闲期间所反复咏吟的歌词题材。“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和任师见寄之韵》),辛弃疾以鲍照自许。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相比拟。
3、文:
除去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笔势磅礴,充满豪情,颇为值得称道。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中除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硫。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英雄之オ”和“刚大之气”。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九议》其二)辛弃疾其文,犹如其人,世充满着虎虎生气。所谓“笔势浩落,智略辐湊,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二、书法:
《去国帖》曾经过元人赵孟頫,明人黄琳、项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三、军事:
1、军事活动: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辛弃疾曾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这种登陆作战是与陆地进攻相配合的。他的这一构想,富有军事创意,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
2、军事思想: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芹十论》中。《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的一篇军事政论文。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在辛弃疾向宋孝宗进献《美芹十论》后,后人将“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美芹十论》分为十个篇章,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详细构建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队管理的治国策略,陈述任人用兵之道。最后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现了南宋进攻金国的战略构想,系统地表现了辛弃疾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与远见卓识,足以体现其军事战略水平与军事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