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WB

1944年7月1日至22日,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45年12月27日,22个与会国代表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TheWorldBank),1946年6月25日开始运行,并于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于1980年5月15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广义上来说,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狭义上来说,世界银行仅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

成立之初,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现在,其通过向世界上最贫困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和赠款,促进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减少不平等现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世界银行长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世界银行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Bankfor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ssociation,IBRD&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cooperationOrganizationalStructure,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InvestmentGuaranteeAgency,MIGA)组成。

若把世界银行看作一个公司,各成员国就是股东,内部架构包括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总部。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任命的一名理事和副理事组成。该职位通常由该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或级别相当的高级官员担任。理事和副理事任期五年,可以连任。理事会的权利具体包括:接受成员国和中止成员国资格;增加或减少核定股本;决定世行净收入的分配;决定执行董事根据《协议条款》提出的申诉;安排同其它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终止世行业务;增加当选执行董事人数;审批《协议条款》修正案。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执行董事会负责处理日常业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致力于通过贷款、担保、风险管理产品、分析和咨询服务促进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贫穷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贫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4年,作为世界银行集团的初始机构,是世界银行的组成部分,由188个成员国共同拥有和运营。其工作重点是帮助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的贫穷国家,促进当地可持续、公平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以及解决区域和全球的重要问题。

国际复兴开放银行的大多数资金来自于世界金融市场。自1947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第一次发行债券以来,其便成了世界上最受认可的借款机构之一。多年来的收入使该银行能够为发展活动提供资金、确保自身资金实力,也保证了其能够以低成本借款,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借款条件,提供灵活、及时和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知识和技术服务、以及战略咨询,帮助成员实现目标。通过世界银行财政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客户也能够获得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相比于全球金融市场,这种获取资金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等收入国家有占全球70%的穷人,现在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IDA的合作伙伴和借款国代表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以补充IDA的资金,并审查IDA政策。增资包括IDA的捐款、世界银行集团的捐款以及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

自1960年成立以来,IDA已获得19次定期增资。2019年12月,IDA获得了820亿美元的增资,其中235亿美元来自IDA捐助方。为应对新冠疫情(COVID-19)危机带来的压力,世界银行在第一个财政年度(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预付了大约一半的IDA19资源来满足融资需求。

2021年2月,IDA捐助国和借款国代表同意将IDA20提前一年,并将IDA19周期缩短为两年。2021年12月,捐助国和借款国代表将就2022年7月-2025年6月期间的IDA20政策和资金一揽子方案达成一致。

IFC为世界银行集团成员,是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发展的全球最大发展机构。IFC与世界银行集团其他成员的产品和服务可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的发展解决方案。IFC的金融资源、技术专长、全球经验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帮助合作伙伴应对资金、业务和政治层面的挑战。

IFC能够提供并动员稀缺的资本、知识和长期合作关系,帮助这些国家破解在金融、基础设施、雇员技能和监管环境等领域所面临的制约难题。为项目筹集第三方资金是IFC的优势,其能够深入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在私营部门融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TheMultilateralInvestmentGuaranteeAgency,MIGA)是世界银行集团下设的机构之一,成立于1988年,主要通过向投资者和贷款人提供担保(政治风险保险和信用增级)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跨境投资。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CentreforSettlementofInvestmentDisputes,ICSID)是致力于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机构,成立于1966年,现有164个成员国。依据《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解决政府与他国国民间国际投资争端的机构,ICSID为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投资纠纷提供各种调解和仲裁服务。ICSID主要通过调解或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目的是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增加各国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国际投资的增加。

ICSID与其他国际仲裁机构相比,除了最显著的专门解决政府与他国投资者之间争端的特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其仲裁裁决具有更强的执行效力。其裁决生效后,可在各成员国直接执行,无需通过各国国内法院予以承认后再予以执行,并且每一裁决在各成员国国内均具有执行力,为投资者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执行过程清除了壁垒。

世界银行集团汇集了主要发展部门的知识和优势,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找到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此板块介绍包括农业、气候变化在内的一共30个全球议题,以及世界银行应对新冠疫情专题板块。

随着收入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如何更好地将小农融入市场,使农业部门变得更强大成为一个挑战。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缺乏竞争力时会更加依赖进口,农村地区以农业为驱动的减贫活动也会减少。

世界银行集团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支持服务和粮食价值链,增加小农的市场准入机会。世行也与各国合作建立道路网络,扩大电力范围、供水和通信技术的使用,支持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帮助农民扩大农产品商业化,改善农产品加工,减少加工过程的损失。

小农可以通过接触当地市场以外的消费者来改善他们的生计。世行提供通信技术、发展服务、教育和其他增加收入的机会,帮助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并降低成本。同时,世界银行与其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共同为农业价值链的发展提供资金。

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建立生产性联盟15年的经验(21个项目,10个国家,自2000年以来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表明,通过加强生产者、消费者和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力、市场整合度以及农民收入。

在马达加斯加,世界银行资助的一个项目帮助当地可可种植者提高可可出口价值,从种植标准质量可可转向优质可可,有效提高可可价格并且减少收获后的损失。

在喀麦隆,高粱生产商、农业综合企业采购商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改善了该地区小农的生计,该地区经常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困扰且容易发生气候灾害。在肯尼亚,取消现有公司对新茶厂颁发许可证的否决权,使新竞争者能够进入,促进了对该行业的投资,农民的农作物价格提高了70%。

世界银行集团支持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和塞内加尔政府改革,引入仓库收据系统来改善生产商、贸易商和加工商获得专业仓储和信贷的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价值链。

世行投资建设农村道路、升级食品市场,帮助印度阿萨姆邦贫困和弱势农民提高生产力,创建了290多个奶业合作社和3,200个养鱼团体,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价值更高。在该项目566,000名受益人中,17%是无地农民,47%是边缘农民,31%是小农。最近世行批准阿萨姆邦的一个项目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综合企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市场准入,使小农场主能够生产抵御洪水和干旱的作物。

随着世界各国努力遏制COVID-19的传播,世界银行集团发起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危机应对措施,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全球性大流行病的能力。

2021年2月22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2亿美元贷款助力中国湖南省乡村振兴,支持湖南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中国的经济增长帮助消除了极端贫困,但随之而来的是沿海和内陆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导致部分农村政府的债务过度积累、服务提供不均衡以及支出效率偏低,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问题进一步加剧。

该项目将通过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旨在缩小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差距的结果导向型转移支付等措施,为湖南省政府提供支持,并改善农村道路养护,增强农村道路气候韧性。

项目还将通过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民可获得性,加强责任制。预计这些改革措施将有助改善公共支出分配、提高贫困社区的支出水平、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提供。

2021年3月31日,世界银行在其最新一期南亚地区半年度简报中称,南亚地区经济回升,2021年和2022年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7.2%和4.4%,大大高于2020年的历史低值,该地区将步入复苏之路。但是,地区各国增速并不均衡,其经济活力也大大低于新冠疫情前测算的水平。

经济前景改善反映了南亚国家为控制新冠疫情和推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所采取的努力。新冠疫情一方面揭示了南亚地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和脆弱性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开辟一条通往更公平、更强劲复苏的路径提供了契机。

世界银行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知识的主要机构之一,采取了广泛快速的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健康、社会及经济影响。这些行动包括提供120亿美元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采购和分发新冠病毒疫苗、检测和治疗,加强免疫接种系统。此项资金援助建立在世界银行集团更广泛的疫情应对工作的基础之上。此项工作帮助上百个国家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支持最贫困家庭,为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维持生计与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畜牧业是全球粮食体系的支柱,为减少贫困、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根据粮农组织称做出了贡献。畜牧业贡献了全球农业产值的40%,支撑近13亿人的生存、粮食及营养安全。收入增加、饮食改变和人口增长导致需求增加,畜牧业成为中低收入国家增长最快的农业子行业之一,对整个畜牧业供应链中的小农、农业综合企业和就业者来说是个重大机遇。然而,目前畜牧业每年排放约7.1亿吨二氧化碳量,占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14.5%,提高牲畜供应链效率是未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关键。如果管理不当,这种增长可能会加剧涉及公平、环境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

世界银行致力于提高畜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支持各国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方式满足人类对动物蛋白增长的需求。投资兽医服务和动物疾病监测对于改善动物健康、减少动物疾病的经济影响、改善食品安全以及减少抗菌素耐药性风险也至关重要。由于在动物源头采取行动的成本效益最高,因此预防动物疾病可以限制动物病原体向人类传播,在动物源头控制致命的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

在乌拉圭,世行支持政府努力帮助农民采用气候智能型饲养的方法。迄今为止,农场投资改善了草原的碳吸收能力,提高了牛肉和奶制品供应链的能源效率。该项目有助于减少和收集废物,并通过减少肥料使用和节约水资源来促进奶牛农场的可持续有机土壤管理。所有乳制品生产商在圣卢西亚流域(SantaLucia)必须提供可持续乳制品计划,在SNIA的综合信息系统中实时跟踪这些计划的情况,以便使用数字技术改进决策,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圣卢西亚流域1200个奶牛场中,约有500个配备了改进的污水管理系统。

在哥伦比亚,世界银行与当地伙伴合作,试行可持续养牛生产的创新方法。哥伦比亚可持续畜牧业主流化项目由英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资助,自2011年作为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将近3.2万公顷退化土地转变为森林牧区系统(结合牲畜和树木),吸收了相当于105万吨的二氧化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包括50个本地物种。个体牧场主接受培训、技术援助、低成本种植材料等关键投入和财政奖励。2011年至2018年期间,采用森林牧养系统的奶牛产量提高了17%,生产成本降低了18.5%,每公顷奶牛平均数量增加了23%。

2020年12月2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有可能使7200万名学龄儿童陷入学习贫困(即不能在10岁前学会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字)。疫情正在加剧已存在的全球学习危机:可能将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小学适龄儿童中处于学习贫困的儿童占比从53%提高到63%,使这一代学生面临未来终身收入减少约10万亿美元的风险,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全球GDP的10%。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世界银行教育全球实践局已迅速加大了对各国的支持力度。总而言之,世界银行正在62个国家支持投资应对疫情,内容涵盖从幼教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周期。上个财年,世行在教育领域承诺的新增资金总额达到52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多,预计本财年再增加63亿美元。世行也在支持对教育科技进行低成本高效的利用,以扩大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并提高学习效果。截至目前,世界银行的努力已惠及4亿多学生和1600万名教师,约占目前目标国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和师资队伍的近四分之一。

疫情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断正在加重之前已然存在的全球教育危机,也在以前所未见的方式影响着教育。

新冠疫情加重了学习危机,对这一代学生的人力资本有可能产生持久性影响。在2020年4月学校关闭最高潮期间,全球94%的学生或16亿学生无法到校上学。目前,全球仍有7亿学生在家学习。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家庭和学校不得不交替选用混合式学习和远程学习方法。在绝大多数国家,新冠疫情无望终结。一些高收入国家的早期证据已然揭示了学业损失和不平等水平提升。

令这一对教育系统的全球冲击雪上加霜的是全球经济空前萎缩对家庭收入的负面影响。经济萎缩会增大学生辍学风险,也会导致政府预算收缩,令公共教育支出捉襟见肘。学校关闭期延长,加上经济下滑,对教育系统造成了空前的双重冲击。

世界银行立即采取了疫情响应行动,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经由各类重点项目加大了对各国的支持力度。总体而言,世界银行正在62国支持实施疫情响应项目,项目覆盖从儿童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周期,实施中的项目贷款总额超过了206亿美元。

2020年9月28日,世界银行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从遏制疫情走向复苏》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造成了三重冲击:第一,疫情本身的影响;第二,防控措施对经济的影响;第三,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对此,这些地区国家需要采取快速行动,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有些国家截至目前已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国内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亚太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而全球需求依旧疲软。预计2020年整个地区经济仅增长0.9%,为1967年以来最低的增长率。其中,预计中国因政府财政支持、出口强劲和新增感染率低,将增长2.0%,而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将收缩3.5%。

然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却尤为严峻,预计这些国家的产出直至2021年都将比危机前的水平低10%左右,按照日均5.5美元的上中等收入贫困标准,将有多达3800万人继续陷于贫困或返贫。

2021年7月15日,13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结束了在阿比让举行的为期一天的会议,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决议,加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进程,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创造就业的力度。他们呼吁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开发协会第20轮大规模增资(IDA20)以支持这些努力。

在就业方面,各国领导人承诺通过发展私营部门创造就业机会,重点放在通过数字化、机械化、发展制造业以及拓宽融资渠道和改善营商环境来提高生产力。

在人力资本方面,各国领导人呼吁建立支持掌握未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教育系统,以及具有韧性的医疗卫生系统、适应性的社会安全网和服务提供系统。

各国领导人承认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议程,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融资资源,他们呼吁在2021年年底之前IDA20增资至少1000亿美元,以满足非洲大陆的发展需求。

面对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国的经济活动逐渐正常化,复苏范围也在扩大。随着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减,经济复苏趋势增速,预计2022年增速将放慢至5.4%。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跨越复苏——迈向绿色包容性增长之路》指出,虽然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增强,劳动力市场向好,但中国经济前景也面临风险。在下行风险方面,尽管努力控制病毒传播,但新冠肺炎疫情如出现反复有可能会扰乱经济活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紧张局面、企业杠杆率高和房地产市场膨胀带来的金融稳定性问题也有可能影响增长预期。而且中国面临多项中期挑战,包括人口结构问题、生产率增长放缓、不平等程度高和尚存的社会脆弱性问题,以及碳强度高的生产结构等问题。尽管经济复苏强劲,但其中一些挑战也因疫情加剧。

世界银行建议中国进行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推行累进税制、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同时,推广使用碳定价与扩大绿色投资规模相配合,助力支持低碳增长转型;推进结构性改革,比如放宽市场准入,包括服务业市场准入,也会有助于促进竞争,鼓励创新,促进生产率增长。

新冠疫情现已造成全球性冲击。东亚太平洋地区(简称“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仍处于从贸易紧张局势的影响中恢复的阶段,同时也在奋力抗击新冠疫情,而现在又面临全球金融冲击与经济衰退的挑战。

世界银行2020年4月期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新冠疫情时期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曾预计2020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增速将从2019年估计增速的5.8%放慢至2.1%,甚至下降至负0.5%。遏制疫情蔓延能让东亚地区实现持续复苏,但金融市场压力对前景构成的风险将会居高不下。

新冠疫情冲击也会对贫困产生严重影响。报告曾估计,2020年整个东亚地区脱贫人口将会比不发生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减少近2400万人(采用日均生活费5.5美元的贫困标准)。如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那么据估计贫困人口反而还会增加约1100万人。

全球经济正逐渐从COVID-19中复苏,但不确定性和干扰仍在继续。随着财政能力的恶化,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令人担忧。尽管全球食品供应前景良好,但由于投入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上升和乌克兰战争造成的贸易中断,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进口费用增加,这对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最为严重,因为这些国家大幅依赖粮食进口。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4月发布的《商品市场展望》,乌克兰战争改变了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到2024年底价格将保持在历史高位,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通货膨胀。许多国家正在经历零售食品的高价格通胀,反映了当前劳动力短缺、化肥价格急剧上涨、货币贬值等问题。粮食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的影响更大,与高收入国家的人民相比,他们在粮食上花费更多。

面对多重危机,世界银行正在部署短长期应对措施,保障粮食安全、降低风险并加强粮食系统。

在孟加拉国,作为畜牧乳业发展项目的一部分,一项紧急行动计划向407000名奶牛和家禽养殖户提供8780万美元的现金转移以支持他们的业务。资金也用于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农场设备和加强兽医服务。在乍得,世界银行调动3000万美元的紧急资金,向城乡地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437000名弱势群体免费发放食品包来提供粮食援助,并向25000名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种子和小型农业设备,保证小农能够在即将到来的生长季节保持生产能力。在印度,妇女自助团体在世界银行和全国农村生计使命(theNationalRuralLivelihoodsMission)共同支持下,合作应对口罩和消毒剂的短缺,经营社区厨房并恢复新鲜食品供应,为弱势群体和高风险家庭提供食物和支持,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并在农村社区宣传COVID-19防护措施。在塔吉克斯坦,世行利用有针对性的社会援助系统,为有3岁以下儿童的粮食危机家庭提供现金补助,减少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并保护儿童的营养。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灾害造成经济疲软、基础设施受损、企业被毁、税收减少以及贫困水平上升,加剧了应对和重建所需的直接支出。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Re)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19年1660亿美元增至2100亿美元。自1980年以来,全球超过240万人因自然灾害受损,金额超过3.7万亿美元,总损失增加800%以上,从1980年每年180亿美元增加到过去十年的每年1670亿美元。

一个地区越贫穷,越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女性地位较低的国家,女性因灾害死亡的比率高于男性。由于一开始没有在人口调查中得到确认,残疾人在灾难恢复中更容易被忽视。

过去十年,世界银行已成为灾害风险管理(DisasterRiskManagement)的全球领导者,为借款国评估灾害风险和提供灾害风险支持。世行为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备灾、金融保护以及恢复和重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复原力和土地全球实践部拥有世行核心专家,负责与借贷国就灾害风险和复原力等方面的合作。全球减灾研究基金(GFDRR)是世行管理的一个下属机构,作为一个融资和技术机构,它为世界银行集团的减灾与恢复基金提供支持。全球减灾研究基金继续将灾害风险纳入基金支持的活动中,21财年其96%的投资组合都考虑了灾害风险因素。建立对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是全球减灾基金的工作,优先参与的领域有风险知情决策和财务准备,以应对灾害和气候冲击。

世界银行新制定的《2021-2025年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CAP)将几个方面的适应和复原力列为优先事项。该方案的关键事项包括全球减灾基金的许多主题,如抗灾基础设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抗灾城市,以及通过水文气象服务和预警系统减少冲击和保护生计。交通运输是CCAP确定的对排放贡献最大、气候脆弱性最大的五个关键系统之一,也是全球减灾研究支持的使交通网络更安全、更安全、更可靠的一个部门。

根据CCAP,世界银行35%的气候融资将具有气候共同效益,世界银行50%的气候融资将用于支持气候适应和恢复能力,帮助借款国将气候因素纳入发展计划。全球减灾研究基金还通过资助上游客户参与项目,为增加气候融资做出贡献,这些项目能够调动世界银行更多资金。自2015年以来,全球减灾研究已帮助世界银行、各国政府和其他发展伙伴筹集了约280亿美元资金,用于开展灾害和气候恢复行动。

世行对于灾害风险管理的年度投资在过去十年中有所增加,从2012财年的35亿美元增加到20财年的46亿美元,在21财年又回到39亿美元。世行提倡全面的、多部门的方法来管理灾害风险,所有项目都经过了气候和灾害风险筛选,以确保提高当地人民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扩大复原力的同时,还必须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管理是全球减灾研究的重点,有助于世界银行支持各国政府让妇女和女孩、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最弱势群体参与进来并赋予他们权利;全球减灾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分析脆弱性、冲突、气候和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越来越多易受灾的国家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七)数字化发展

1.背景

数字发展全球实践与各国政府携手,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世界银行的工作重点是解决数字化转型供需双方的限制问题,开展促进快速、可靠、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互联网接入等关键工作。世界银行集团正在推动对数字应用、数字技能和数字平台的需求,以支持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充分地参与数字经济。

然而,到2021年底,仍有近30亿人无法上网,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网络使用的差距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生活在移动宽带覆盖的世界,但全球近一半(43%)的人口并不能使用移动互联网。

由于数字技术具有扩大市场准入的潜力,帮助各国投资于数字发展是世界银行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数字经济占全球GDP的15.5%,过去15年的增长速度是全球GDP的2.5倍。研究表明,非洲的移动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0%,人均GDP将增加2.5%。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工作将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2.战略

世界银行提供广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以确保各个国家能够利用数字发展。

多学科合作不仅对数字化发展本身的成功至关重要,也为跨部门整合尖端数字解决方案创造了机会——无论是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来改善灾害风险管理,部署支持WIFI的传感器来远程监测农作物,还是利用移动设备的大数据来设计更好的公共交通网络。

到2021年,世界银行重要的数字业务承诺数量已增至近50亿美元。此外,运输、教育、卫生、农业和公共部门管理等不同部门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数字发展内容。

由世界银行主办的“识别促进发展倡议”(ID4D)通过分析、评估和融资推动来建立稳健、包容的数字识别系统。数字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潜力,可以缩小全球身份差距,改变近10亿仍然没有官方身份证的人的生活。

借助ID4D全球实践平台,世界银行启动了政府对个人支付(G2Px)计划。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将现金转移支付/社会援助支付数字化,作为促进各个机构/提供者选择、金融普惠和妇女经济赋权的一种手段。这一举措的出台正值世界各国政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寻找直接向个人转移资金的途径的关键时刻。

韩国数字发展计划(KoDi)利用韩国以及其他先进数字国家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发展国家数据生态系统,促进绿色数字创新,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

在非洲,世界银行集团正在通过非洲数字经济(DE4A)支持非洲联盟为实现非洲大陆数字化转型所做的努力,以支持非洲联盟2020-2030年数字转型战略。这项战略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且大胆的愿景,即到2030年将非洲的个人、企业和政府以数字方式连接起来,力求推动非洲大陆向前发展,确保非洲国家从数字经济中充分获益。

在中东和北非,MENATECH计划旨在支持中东和北非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重点提供优质宽带和金融服务接入。

在南亚,南亚数字经济(DE4SA)计划旨在通过数字经济评估、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对话,为所有八个南亚国家(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提供支持,以确定数字经济基础中的瓶颈,并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数字经济效益最大化。这项针对南亚的努力还将包括更深入地研究南亚的非正式性,以及数字技术和数字商业模式,特别是数字平台对其影响。

数字发展全球实践组织正在协调在数字问题上的合作,包括与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和联合国宽带委员会(BBCom)的合作。在宽带委员会的领导下,世行正在支持通过分析工作和对Giga倡议的支持来改善学校连接的努力,Giga倡议是一项将每个学校连接到互联网的全球倡议。世行团队正在与Giga合作,绘制学校地图,评估连接需求,确定连接的技术和融资解决方案。

世行与发展经济学团队共同领导了移动分析特别工作组,其目标是生成移动分析,为制定预防病毒传播的政策提供信息。专责小组将利用运营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数据汇集商提供的数据,利用与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密切关系,进入世界各地的移动网络运营商。

邓小平亲自会见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中国与世界银行集团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这三个主体机构都有着密切合作关系。进入世界银行之初,中国主要接受世行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的援助。随着经济发展,1999年起,中国不再接受国际开发协会援助。截至1999年7月,协会共向中国提供了约102亿美元的软贷款。2007年12月,中国首次向国际开发协会捐款3000万美元。2007年,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开发协会的捐款国。

随着中国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性质也在不断演变。在早期阶段,世行帮助中国引进国际经验,提供项目贷款,促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近年来,中国与世行集团形成了一种双向合作关系:世行集团利用国际经验帮助中国应对发展的关键挑战,通过项目和规划合作进行改革试点;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增资或捐款,提升了世行集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的能力。

中国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进行多年减贫工作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已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其经济具有全球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银行对中国贷款逐年减少,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势必越来越具有选择性。

表1.1近五年世界银行对华贷款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图1.1近五年世界银行对华贷款金额变化趋势图(单位:百万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主编的《国别伙伴框架》报告,世界银行与中国将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强有力的合作:

表1.2世界银行与中国主要的合作领域

世界银行对中国投资领域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引导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当前,世行集团对华业务投资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标准:

1)应对区域和全球公共产品问题;

2)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关键服务;

3)促进私营部门发展;

基于以上四个标准,世行集团将大幅减少对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将主要用于支持制度性改革、促进减贫等方面。今后,世界银行将逐步减少对不涉及制度改革的纯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贷款,这将会对中国的交通、城建等部门的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不可否认,世行集团对华投资的这四个标准将引导中国产业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短期“阵痛”之后,中国经济的韧性将会提高,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在未来,世界银行将继续转向政策性和结果导向型贷款,这将有利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弥补制度的缺失和为改革缺口提供有效的平台。

截止2021年6月30日,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华贷款总额达到656亿美元,支持发展项目438个,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投资总额达到164亿美元,项目超过400个。

世界银行集团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等绿色投资领域,重点帮助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了“中国气候融资咨询项目”,该项目通过合作银行提供了1000多亿美元可再生能源项目贷款。目前,国际金融公司正在推进另一项重大新举措:建设绿色商业银行框架。在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国际金融公司正将该框架向中国其他银行推广。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积累了20年经验,目前正通过结果导向型贷款,帮助中国京津冀地区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基于这些经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在共同探索建立中国绿色投资基金。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世行集团除了提供免息贷款外,还开始向中国提供有偿咨询服务(RAS)。中国于2018年12月批准了第一个RAS项目。世行和中国政府将继续探讨在适当的情况下开展RAS合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银行集团对华贷款项目是世行直接与中国的地方政府合作,项目实施和贷款偿还由各省市负责,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贷款方案。

对于中国而言,世行的贷款项目也有助于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了解中国国情。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对中国进行投资的开发银行,世行集团一直充当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世行将自身资源用于中国境内时,世行有责任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因而会积极推动中国制度性改革。

非洲地区在全球发展中一直落后于其他大洲。本轮新冠疫情使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非洲出现了25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多达4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数年来的减贫进展消失殆尽。鉴于此,世界银行正在加强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扩大贷款融资力度,以帮助非洲各国应对疫情,促进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复苏。

具体到国家层面,世界银行在诸多非洲国家开展了试点帮扶项目。比如,在苏丹,世界银行发起的“家庭支持计划”每月向弱势家庭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进当地社会保障系统,以缓解经济改革和其他冲击的不利影响。在赞比亚,世界银行主导的“女童教育和妇女赋权与生计项目”正在增加对极端贫困妇女的生计支持,为极端贫困家庭的弱势女孩提供获得教育的机会,已使逾34000名妇女受益。在肯尼亚,世界银行开展的“棚户区改善项目”通过“工作换现金”的方式创造了逾26000个就业岗位——例如清洁街道和排水系统等,在为青年提供就业的同时保障了棚户区的清洁环境,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直是非洲大陆最穷的国家。世行集团正在支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区域一体化,并扩大了国家层面的融资以帮助该地区各国应对疫情影响,发展经济。世界银行对非洲地区的资助主要包含以下领域:加强能源、交通和数字发展领域的连通性;促进贸易和区域价值链发展和金融市场整合;通过加强流行病和疾病监测、技能培养和妇女赋权来支持人力资本开发;提高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跨境水域等方面的挑战。

五、重大事件

(一)世界银行大流行病基金

大流行病基金(ThePandemicFund)是由世界银行主持,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技术支持,由捐助国、有资格获得基金的国家、基金会和民间社会组织(CSOs)形成协作伙伴关系的金融中介基金(FinancialIntermediaryFund,FIF)。

新冠疫情对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表明,迫切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卫生系统,以协调多方资源预防和应对新冠疫情。大流行病基金将作为一个独立治理的多参与者协作平台(IndependentlyGovernedMulti-ContributorCollaborationPlatforms),激励各国增加投资,加强协调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专门的、额外的长期资金流,以加强这些国家预防、提前预备和应对大流行病(PandemicPrevention,Preparedness,andResponse,PPR)的能力。

2022年6月30日,在G20集团和其他国家的广泛支持下,世界银行董事会批准建立为预防、提前准备和应对大流行病的金融中介基金(FIFPPR)。之后的几周,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与捐助方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FIF的详细范围和计划。

2022年9月8日至9日,FIFPPR首次理事会会议举行,基金正式成立。首次理事会会议召开后,基金投入运营,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成果,包括在确定分配资金的原则、优先事项和标准方面,在组建技术咨询小组TAP以准备首次提案方面取得进展,迈出了全球卫生架构的重要一步。截至2022年9月9日,对大流行病基金的财政承诺总额超过14亿美元,包括来自美国、欧盟、中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盖茨基金会、惠康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24个国家和机构认捐的资金。

大流行病基金的目标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解决不同国家在PPR能力上存在差距的问题,以加强各国在疾病监测、实验室系统、卫生工作人员、应急通信和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领域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大流行病基金运行的重要原则是:

1.基金将利用其相对优势,对现有的为PPR提供国际融资的机构的工作进行补充。

2.基金旨在促进各国的投资以及公私伙伴关系;

3.基金是PPR工作的整合者;

4.基金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各种现有机构开展工作,并随着需求和制度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5.基金的治理结构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6.基金以高标准的透明度和问责制进行运作。

2022年11月13日,在巴厘岛20国集团财政和卫生部长联席会议期间,由20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主办的高级别活动上,FIFPPR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基金正式改名为大流行病基金,并确定了基金的标志。活动中的发言者认为这是减少世界上最脆弱地区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风险的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世界。预计在2022年底/2023年初的第一次提案征集之前,制定出大流行病基金成果框架和优先事项。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是世界银行对非洲、亚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20个国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电动车运营成本低廉,所以推行电动车最有利的国家是那些交通文化不由汽车主导的国家,以及石油净进口国和车辆制造成本低的国家。

《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

(TheEconomicsofElectricVehiclesforPassengerTransportation)

电动乘用车发明于一个多世纪前,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包括改善公共卫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减少对昂贵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尽管电动车有这些优势,目前它们在发展中国家仍较少见,2021年全球销售的660万辆电动车大部分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市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电动车很少呢?这是由于电动车成本较高——有些情况下比传统汽车高出70%以上,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此类车辆时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障碍。

世界银行发布的《客运电动车的经济性研究》报告为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地推行电动车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理由——电动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省的燃料和维护成本远远抵消了相对较高的购买价格。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价格可能会继续下降,充电基础设施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除了为推行电动汽车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理由外,该报告还强调了政府和金融机构为加速向电动汽车过渡可以采取的几项措施,如投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鼓励购买电动汽车方面比直接补贴有效六倍。其他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优先事项包括:推进租赁和回收电池的创新模式,这可以降低车辆成本,并为市场带来额外的商业融资;研究电动汽车转型的财政影响等问题。

现在世行已经与许多客户国开展项目,推进电动交通发展,包括塞内加尔、印度、埃及、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卢旺达、菲律宾等。其中很多项目是将电动巴士纳入大城市的公交系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关于电动交通转型的问题不再是“是否”去做,而是“如何”和“何时”去做。

2022年12月8日,世界银行发行了2500万美元的5年期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交易是世界银行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行动的一部分,西方资产管理公司(WesternAssetManagementCompany)是该交易的主要投资者。世界银行的此次融资突出了全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

成立伊始,世界银行就向中等收入国家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国家提供贷款、担保、风险管理产品和咨询服务,以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极端贫困,促进共享繁荣。此外,世界银行还领导协调区域和全球应对发展挑战的措施。70多年来,世界银行一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支持可持续发展活动的融资,为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项目和活动提供资金,旨在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环境,同时提高各国对绿色发展主题的认识。

(四)西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债券,以提高人们对教育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12月14日,世界银行发行了8.5亿乌拉圭比索(2200万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债券,该债券将于2025年12月到期,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强调教育在减少贫困和改善健康、性别平等、和平稳定方面的重要性,突显了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西方资产管理公司(WesternAssetManagementCompany)是此项可持续发展债券的代表客户进行交易的唯一投资者。

世界银行的财政部投资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局局长海克·莱谢尔特(HeikeReichelt)指出:“如今,学习贫困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儿童,应对这一危机是世界银行和各成员国合作改善所有儿童基础学习的核心。”

西方资产研究分析师张凯文(KevinZhang)表示:“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债券计划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工作提供了资金,世界银行在支持优质教育和减少不平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促进其成员国的可持续增长和减贫,同时使特定的客户能够实现其投资目标。”

世界各地食品价格通胀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9月至12月的数据,94.1%的低收入国家和89%的中高收入国家的通胀水平超过5%,其中许多国家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胀。尽管多国央行密集加息略微缓解了价格压力,但由于战争、能源成本和极端天气事件,全球粮食价格仍居高不下,加剧了粮食安全危机和社会紧张局势。

世界银行强调,化肥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低收入国家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破坏了2023年和2024年作物周期的稳定,全世界45个国家有2.05亿人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其中许多国家因缺乏足够的化肥原材料——氮、钾肥、磷酸盐、天然气和生产设施,无法确保农民能够负担化肥价格。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面临的困境最为明显,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化肥出口中断以及其他出口国的限制对贫困家庭的打击最大。自2020年初以来,化肥价格已经上涨了两倍,使小农户无法获得稳定的化肥供应。

作为全球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重要手段,世界银行于2022年5月宣布将在15个月内提供高达300亿美元的资金。非洲是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以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非洲国家加强粮食系统,以促进该地区的贸易。

目前,世界银行部分粮食安全项目如下:

1.约旦,项目金额1.25亿美元,旨在通过增强农业部门的气候适应能力、提高竞争力和包容性以及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来加强农业部门的发展。

2.玻利维亚,项目金额3亿美元,旨在加强粮食安全、市场准入和采用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

3.埃及,项目金额5亿美元,旨在确保贫困和脆弱家庭能够获得粮食,帮助加强埃及对粮食危机的抵御能力。

2022年5月,世界银行集团和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共同召集了全球粮食安全联盟,旨在促进对正在发生的全球饥饿危机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该联盟开发了可公开访问的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网站,为全球和地方决策者提供及时的信息。

世界银行还根据其在世界各地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快速开始了损失评估工作,以了解灾害的严重程度,并确定恢复和重建支持的优先领域。

应急响应部门(ContingentEmergencyResponseComponents,CERCs)提供了7.8亿美元的即时援助,这些援助来自在土耳其的两个现有项目——土耳其地震、洪水和野火紧急重建项目(TEFWER)和气候和抗灾城市项目。CERCs帮助受援国快速获得应急的项目基金,这正是土耳其现在所亟需的。这笔援助将用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此外,世界银行还筹备了额外的10亿美元,以支持受灾人民,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及时的支持。

灾害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伤害是最大的。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银行已成为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全球领导者,其致力于支持借款国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并应对灾害风险。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发展规划可以扭转目前自然和人为灾害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当国家在灾后进行更强大、更快、内容涉及更广泛的重建时,对人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最多可减少31%。

据世界银行评估,乌克兰每月需要大约40亿美元才得以持续运行基本的政府服务,包括卫生、教育和社会保护方面的核心公共服务,因此,乌克兰迫切需要投资来修复被破坏的能源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住房、学校和诊所等。

为了支持乌克兰经济发展,世界银行最近宣布了一项5000万美元的新贷款项目,旨在修复乌克兰的交通网络,以支持人道主义救济,并提高进出口货物效率。该项目的赠款资金由乌克兰救济、恢复、重建和改革信托基金(URTF)提供。该信托基金(URTF)由世界银行设立,旨在协调赠款融资,以维持乌克兰的政府职能、公共服务和救济工作。URTF的成立使世界银行能够优先考虑并将资金用于乌克兰最紧迫的发展需求,目前已收到来自奥地利、冰岛、立陶宛、荷兰、挪威、瑞典和瑞士的捐款。

这是两个月内世界银行批准的第二个紧急行动,第一个于2022年12月获得批准,其重点是修复乌克兰卫生基础设施,并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世行在2022年向乌克兰530多家医院交付了价值3800万美元的紧急医疗设备和用品。

本次新批准的项目被命名为“修复基本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连接(RELINC)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减轻交通网络中断对乌克兰人口和经济的直接影响,具体包括帮助乌克兰重建重要的桥梁和铁路,以改善乌克兰西部地区的交通联系,减轻黑海航运中断的影响。具体而言,该项目将支持乌克兰购买桥梁材料及设备,以紧急修复受损的路桥连接和重要的铁路线。它还将为购买货车和机车车辆提供资金,以扩大铁路运输集装箱货物的能力。

“俄乌冲突破坏了乌克兰经济”世界银行欧洲和中亚地区副行长安娜·比杰德说道,“乌克兰需要紧急投资来修复受损的基本运输路线”。该项目将向直接受战争影响的社区提供援助和基本服务,并将通过促进运输和贸易来推进乌克兰及其他地区的经济。

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乌克兰有超过2100个村庄、51个城镇和35个城市的交通网络因战争而中断。世界银行的这项投资是世界银行对欧盟-乌克兰团结通道倡议的一部分。该项目将使乌克兰的铁路线更好地与欧盟物流链接轨,并支持通过欧盟港口出口农产品,从而加强向西的联系,提振乌克兰经济。它还将为乌克兰建设更现代化、低碳、气候适应性和包容性经济奠定基础。

2023年4月21日,世界银行发布了物流绩效指数(LPI)2023报告,这是世界银行第七版《连接到竞争》(ConnectingtoCompete)报告,此前三年,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供应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断,交货时长激增。

发展中国家有效运输货物并将制造商和消费者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的能力正在缓慢提高,但要缩小高绩效与低绩效之间现有的“绩效差距”,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供应链好坏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可持续的改善需要在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和物流服务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方面进行改革。

该报告指出,尽管低收入国家的城市仅占全球所有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左右,但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将受到严重的气候变化危害。此外,如果要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低收入城市必须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类似于高收入国家城市高碳排放轨迹。如果没有对这些城市进行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持续攀升。

城市处于气候斗争的最前沿。到2050年,估计70%的人将居住在城市。这意味着今天对城市具有复原力和包容性的投资将决定大多数人是否能够健康生活。通过有针对性的行动,世界银行正在改变城市环境,以确保所有人有一个繁荣的未来。

该报告还强调,低收入城市迫切需要采取综合的绿色城市规划战略,以应对气候挑战,包括可持续基础设施。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25亿城市居民,这将进一步给城市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带来压力,使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成为城市复原力和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城市人口预计将再增长9.5亿,到2050年将达到12.6亿。因此,制定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气候和减贫都至关重要。低收入城市对气候冲击的复原力较差,更容易遭受严重的经济影响。由于贫困率较高,居民获得医疗保健、教育等基本服务的机会水平较低。此外,当城市迅速扩张时,新的定居点往往建立在城市郊区,获得服务的机会及其有限,加剧了不平等和社会紧张局势。

总而言之,世界银行的《蓬勃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中使城市变得绿色、弹性和包容》报告就政策选择(信息、激励措施、保险、融合和投资)提出了建议,这对帮助低收入城市减少排放,增强其对气候冲击的复原力,并变得更具包容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于2023年6月22日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拓展行动,以帮助各国迅速有效地应对不断增长的危机冲击。

在新全球金融契约峰会上,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AjayBanga)宣布了一个拓展工具包,以防范、应对危机和进行危机后的恢复,这个工具包包括:(1)暂停债务偿还;(2)调整融资方向;(3)将危机准备和融资联系起来;(4)在私营部门支持发展项目;(5)建立无债务的增强型灾难保险。

新的综合工具包的内容包括:

2.赋予各国新的灵活性,使他们能够迅速将部分资金转用于应急,以便立即获得现金。世界银行将制定一个新的快速反应方案,为所有成员国提供在危机发生时立即将其贷款组合的一部分用以应对紧急需求的能力。例如,将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中未支付的资金重新部署,用于立即应对灾害。

3.帮助政府建立预备应急系统。为了让更多的国家建立应急系统,并在危机发生时获得快速支付的资金,世界银行将越来越多地把对预防和防范工作的投资与对灾难和危机应对的资助联系起来。世界银行还将加强对每个国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的支持,以设计一个危机防范和应对融资战略。

4.提供新型的保险,以支援发展项目,使工作能够迅速回到正轨。世界银行将发展其工具,以更有效地支持私营部门客户防范和应对危机。这将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保护就业,建立复原力和增强长期可持续性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正在通过保险发展论坛这一公私伙伴关系与私营保险业合作,设计一种创新的参数化保险产品,而国际金融公司则设计了一个由私营部门主导的危机应对解决方案,以支持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影响。

5.建立强化的灾难保险,在不增加债务的情况下提供资源。世界银行将在其灾难保险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如“巨灾债券”,让所有国家选择将灾难保险嵌入贷款产品。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能负担得起这种保险,世界银行将与捐助者合作,使低收入国家能够负担得起这些产品,包括可以买下保险费的基金。这将开发出增强版灾难保险产品,可以为受灾国家提供资源,而不增加其债务。

7月17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粮食安全简报。简报中显示,农产品价格指数和谷物价格指数分别下跌4%和12%,而出口价格指数则与两周前持平。谷物价格指数下跌主要源于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与两周前相比下跌了21%。小麦价格也下降了3%,而同期大米价格上涨了1%。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和小麦价格均下降了约19%,而大米价格则上涨了16%。与2021年1月相比,玉米价格下跌4%,小麦和大米价格分别上涨1%和3%。

2023年7月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AgriculturalMarketInformationSystem,AMIS)发布最新一期市场监测报告,该报告突出强调了威胁黑海谷物倡议的紧张地缘政治局势,包括新卡霍夫卡大坝的溃坝和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氨管道的损坏。洪水和灌溉中断以及重新开放管道的要求加剧了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黑海谷物倡议终止,最终减少黑海出口,削弱乌克兰的生产积极性。2023年6月6日,乌克兰东南部卡霍夫卡大坝发生灾难性溃坝,大面积洪水泛滥,对饮用水供应构成威胁,并引发了对依靠水库灌溉的农业地区的担忧。卡霍夫卡大坝和水库对农业至关重要,该大坝通过主要灌溉渠向50多万公顷农田供水。水库灌溉着生产谷物、油籽、蔬菜和水果的大片农田。大坝垮塌导致下游洪水泛滥,对4万多公顷的土地和众多城镇和村庄造成了影响。虽然被淹的农业面积相对较小,但上游灌溉渠的断流已导致夏季和冬季作物缺水,对乌克兰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价格的上升。

世界银行的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世界银行于2022年4月宣布将在15个月内提供高达3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120亿美元新项目。这些资金将提高短期和长期的应对规模,从四个方面提升粮食安全、减少粮食危机以及加强粮食系统:(1)支持生产者和消费者;(2)促进粮食贸易和贸易投入的增加;(3)支持弱势家庭;(4)投资可持续食品和食品安全。

世界银行已经实现了为粮食和营养安全对策提供300亿美元的目标。2022年4月至12月期间,世行在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的新贷款承诺已超过120亿美元大关,其中近一半用于非洲,该地区是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22年5月,世界银行集团和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共同成立了全球粮食安全联盟,该联盟旨在立即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应对正在发生的全球饥饿危机。该联盟开发了可公开访问的"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仪表板",为全球和地方决策者提供及时信息,以及时调整应对粮食危机的政策和资金。

全球范围内,国内食品价格通胀仍然高居不下。2023年5月至8月间最新信息显示,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很高,其中,52.6%的低收入国家和86%的中低收入国家的通胀率都高于5%,64%的高收入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都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此外,73.2%的高收入国家正在经历食品价格的高通胀,受最大影响的是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南亚、欧洲和中亚地区。在162个同时具备食品CPI和整体CPI指数的国家中,81%的国家的实际食品价格通胀超过了整体通胀(以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变化衡量)。

自7月27日最后一次更新以来,农业和谷物价格指数分别下跌了6%和10%,而出口价格指数接近同一水平。谷物价格指数的下降受到玉米和小麦价格的推动,自上次更新以来,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3%和24%,同比分别下跌了28%和31%。然而,自5月以来,大米价格继续上涨,上涨了31%。与2021年1月相比,玉米价格下跌了6%,小麦价格下跌了12%,大米价格上涨了16%。

在即将到来的2023/24年度,全球粮食市场有望好转,主要由于小麦、玉米和大米这三种主要粮食的产量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小麦产量预计创历史新高,这由多种因素构成,比如阿根廷正在从严重干旱中恢复,干旱减少了其小麦产量;加拿大小麦产量预计将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欧盟和印度将预计获得丰收。这些综合条件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小麦产量。预计2023/24年度玉米产量也将达到创纪录水平,阿根廷、中国、欧盟和美国的预期产量增长是其推动要素。尽管目前仍存着一些限制措施,但是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粮食供应将增长约6000万吨,略高于长期平均年增长率。

2023年10月2日,世界银行官网发布了2023年地区经济半年报,就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地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南亚的宏观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报告发布一周后,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于10月9日至15日在摩洛哥如期召开。

(一)非洲

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3.6%降至2023年的2.5%。由于能源和交通瓶颈持续产生影响,预计2023年南非GDP将仅增长0.5%。尼日利亚、安哥拉预计分别增长2.9%和1.3%,原因是国际价格下跌和货币压力影响石油和非石油活动。本地区冲突和暴力升级给经济活动带来压力,而气候冲击可能使这一脆弱的局面雪上加霜。苏丹由于发生内部冲突而导致生产停顿、人力资本受损、国家能力变弱,预计经济活动将收缩12%。

(二)东亚与太平洋

除几个太平洋岛国外,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已从2020年以来的连续冲击中恢复,尽管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持续增长。2023年该地区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但债券高企、中国经济放缓以及一些国家采取重重贸易产业政策会对经济恢复形成阻碍。展望未来,数字技术扩散服务业政策改革有望创造发展机遇,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显著的带动作用。

(三)欧洲与中亚

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中,2023年欧洲和中亚地区新兴市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增长至2.4%。经济增长回升反映了几方面的因素,包括受战争重创的乌克兰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复苏等因素。然而,俄乌危机、生活费用危机、气候风险等因素多重叠加,给该地区的增长带来了严峻挑战。

(四)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报告预计,2023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略高于之前预测的1.4%,但仍低于世界其他地区。预计2024年、202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3%和2.6%。该区域各国必须找到促进包容性和增长、改善治理和达成社会共识的方法。经济数字化,扩大数字连通,出台配套政策,以数字化赋能构建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格局。

(五)中东与北非地区

(六)南亚

今年南亚经济增长率预计略低于6%,虽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但不及疫情前增速,也不足以支持实现其发展目标。南亚经济增长的前景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因政府债务高企而造成的脆弱财政状况。各国当务之急在于管理并降低财政风险,较长期的任务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加快增长和创造就业。各国需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受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的工人弱势群体。

海上运输是全球贸易的支柱,承担了全球80%以上的货物运输。发展中国家尤其依赖海上运输,其55%出口的货物和61%进口的货物通过海运到达本国和出口国。港口是全球海上贸易的门户,在连接各国、促进经济增长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海运的良好运行与健康发展对于建立强健的供应链、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远洋航运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了总量的3%,虽然远洋航运业已经确定了减少自身碳排放的方针,但气候变化已经对港口和远洋运输业造成了损失,使全球供应链面临风险。港口基础设施弹性化建设和新型数字建设将保护港口免受冲击,并提高运营效率。远洋船舶不仅将使用零碳燃料,还将在全球范围内运输无化石能源,如绿色氢气。新兴船舶燃料的生产也将刺激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行业和重工业。

最后,提高海运行业的工作效率。世界银行的援助国依赖于低成本的海运,海运在降低运输成本、复原供应链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海运的运营效率通常被认为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和优化船舶运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节约成本和遏制气候变化都有积极影响。

世界银行计划在接下来的18个月内启动至少15个由国家主导的甲烷减排项目,旨在通过投资减少上千万吨甲烷排放来扭转甲烷排放趋势。

管控甲烷排放是一种成本效益良好的方法,可以减缓全球气温上升速度,为数十亿面临气候变化风险的人口提供支持。这对于世界银行注重影响力的气候行动计划和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宜居星球的愿景至关重要。

新的国家项目建立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之上,这些试点为水稻生产、畜牧养殖和废弃物管理提供了具有变革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些干预措施改善了稻田的水管理和稻草堆肥,通过改进食品加工方法、选择性养殖和更好的粪便处理等措施支持牲畜业的可持续管理,并将有机垃圾从垃圾填埋场转移,更有效地管理沼气。

甲烷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9%,在人类排放的甲烷中,8%来自水稻生产,32%来自畜牧业,18%来自废弃物。利用现有的最佳技术,水稻生产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可减少40%,畜牧业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可减少30%,垃圾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可减少80%。总的来说,采用这种综合减少甲烷排放的方法可以实现三赢,即减少排放、增加自然恢复能力和改善居民生计。

在引起全球变暖方面,甲烷的危险性是二氧化碳的80倍,它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然而,与二氧化碳相比,对甲烷的了解相对较少,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用于甲烷减排的资金也相对匮乏,仅占全球气候融资的不到2%。

世界银行还将在甲烷排放大幅增加的地区提供早期干预措施,通过分析工作为政策制定和国家参与提供信息和资金支持。从2024年到2030年,世界银行预计将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渠道大幅增加甲烷减排排放的资金。

这些努力将与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相结合,以减少电力部门的甲烷排放。世界银行正在与德国、挪威、美国、阿联酋和私营部门合作,为整个能源价值链上大幅减少甲烷排放做出长期努力。

为此,世界银行正在推出两个加快减少甲烷排放的合作平台:一是全球甲烷减排发展平台(GlobalMethaneReductionPlatformforDevelopment,CH4D),这是一个专注于农业和废弃物甲烷减排的中心;二是全球燃烧和甲烷减排伙伴关系(GlobalMethaneReductionandFlaringPartnership,GFMR),它侧重于减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甲烷排放。

这是自去年世界银行与保加利亚政府签署的新的《有偿咨询服务框架协议》下的第三次合作,协议旨在于2021-2027年欧盟“地平线计划指南”实施期间为该国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

“我们正在采用一种创新型的区域发展方针,地区和城市不再从单个地方和不同的国际实体寻求专业知识,因为全球知识将直接进入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日常生活中,并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采科夫部长在签字仪式上说。他补充道:“我们的帮扶对地区发展至关重要,今年预计将有大量本地投资涌入,这将增进所有保加利亚人的福祉。”

自2007年加入欧盟以来,保加利亚一直受益于欧盟地区政策和凝聚政策的资助,但该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保加利亚的六个二级行政区中就有五个因其低收入状况而被视为欧盟的落后地区。保加利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可归因于许多因素,包括主要城市的中心化趋势、人口问题日益突出、区域间交通的不发达和基本服务提供的不公平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保加利亚采用了新的筹资方式支持本国区域发展:针对导致区域面临增长瓶颈的根本原因开展区域综合投资。这些基于区域需求的一揽子综合投资项目能够从欧洲结构和投资基金下所属的不同计划获得资金援助。

未来,世界银行专家团队将与保加利亚地区和中央层面人员开展广泛合作,以开展区域综合投资方法的认识、强化执行和领导力建设。世界银行将开展包括30个讲习班在内的能力建设计划,但最终通过提供最佳实践范例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来落实提高现有区域发展战略、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质量。

世界银行集团此前发布了关于巴以冲突对巴勒斯坦经济影响的最新分析报告,涵盖了西岸和加沙地区的发展预告。巴勒斯坦的经济经历了在经济史上近年来最大的冲击,加沙的GDP在2023年第四季度暴跌了超过80%,西岸的GDP暴跌了22%。

除了捐赠给西岸地区教育的3000万美元拨款外,世界银行集团还于2023年12月12日宣布提供3500万美元赠款,用于为加沙地区受战争影响民众提供紧急的食品、水和医疗服务。这笔赠款是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托程序进行管理的,以确保资源能够惠及民众并用于预期目的。

世界银行集团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工作符合人道主义工作的使命,即继续积极参与脆弱敏感地区和冲突地区的事务,为处于最具挑战性环境中的人们提供支持,同时为使地球更少贫困且更加宜居奠定至关重要的发展基础。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在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稳定,并向着成为欧盟候选国和中高收入国家迈出稳健的步伐。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编写的综合经济分析报告,波黑要实现长久的经济增长,就需要进行经济和能源的结构性改革,并加强国内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

该报告突出了波黑国内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增长,肯定了该国政府通过审慎的财政政策将公共债务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的努力。此外,《报告》还显示该国在减少对外经常账户(externalcurrentaccount)赤字率水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21年,其赤字率已降至占国内生产总值2.5%的历史最低水平。

报告作者之一、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提奥米·斯图卡(TihomirStucka)说:“波黑取得的进展部分归功于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进行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然而,潜在的挑战依然存在,波黑政府需要实施全面的经济和能源改革,这不仅能解决国家当前的问题,还能为其未来长期的强劲增长奠定基础。”

因此,该报告敦促波黑进行深入的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经济实现更快的增长,成为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体,朝着加入欧盟的目标迈进。依据报告的建议,波黑需要在五个领域进行改革并实现相应目标: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数字化转型水平;发展劳动力市场;释放企业的生产潜力;放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能源和开采政策。

这些措施将提高波黑国内企业的效率和生产力,促进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以增加对欧盟的出口。

世界银行波黑和黑山国家经理克里斯托弗·谢尔顿(ChristopherSheldon)表示:“世界银行致力于支持波黑实现弹性和绿色增长,从而靠近欧盟标准。我们相信,这份报告将成为波黑政府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为它有助于波黑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并更加全面地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2024年4月18日,世界银行宣布将在2030年到来前为世界各国共计15亿人提供优质的、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该项目旨在为服务对象一生中的每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目前,该项目侧重于三个核心要素:

1.将帮扶重点从孕产妇与儿童健康扩大到包括医治非传染性疾病在内的终生服务;

2.将医疗服务扩展到过去曾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

3.与主权国家的政府合作,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其他医疗财务障碍的存在。

如今,世界上约有20亿人在支付医疗服务费用时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气候变化、新冠疫情、武力冲突、社会老龄化等挑战以及预测在2030年将出现的1000万医护人员缺口的严峻形势将交织在一起,加剧贫困和不平等的恶性循环。为此,世界银行将通过资金筹集、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广泛合作相结合来应对这一威胁。

然而,现任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班加(AjayBanga)说:“提供终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对人类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不过单凭我们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我们需要合作伙伴与公私部门的共同努力,扩大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程度。”

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世界银行在卫生领域取得成功的果实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世界银行欢迎日本政府启动“全民医保知识中心”以提高卫生和财政部门的治理能力,这一举措得到了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的支持。如果世界银行不能与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携手并进,那么就不能依照目标完成工作。

因此,世界银行还需要更加高效的监管和可靠的治理,为更多得私营部门的,尤其是受援助国本地的药品与医疗用具生产企业,投资打开大门。

在2030年为15亿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目标,是世界银行承诺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多影响力的最新例证之一,它也将助力世界银行组织的长远发展与建设。

THE END
1.粮食联合国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冲突和气候变化导致面临饥饿的人数增加。根据2023年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2年全球有6.91至7.83亿人面临饥饿,较2019年增加了1.22亿。 除饥饿外,报告还强调,有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9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超过31亿人无力负担健康的膳食。许多五岁以下的儿童https://www.un.org/zh/global-issues/food
2.当前世界粮食概况[主题词]: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经济|自由贸易|进口粮食|粮食自给率|世界粮食|经济效率|良性循环|自给能力|粮食生产潜力 一、粮食经济的分析方法:兼顾安全和效率在经济学中,讨论效率问题,通常都与公平相对应,一般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但在粮食经济领域,公平甚至效率的重要性都要让位于安全。安全和效率既有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6661cede4fe1a8bb5c347.html?q=C/N
3.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面临风险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发布报告,将2024年全球谷物产量最新预报数调至28.54亿吨,创历史新高。报告指出,谷物产量预测上调主要源于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等国的玉米产量预期向上调整,世界小麦产量预测上调则主要源于亚洲国家作物前景良好。粮农组织同时指出,地区冲突正在引发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在中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5511772733393057&wfr=spider&for=pc
4.中国人口和粮食安全报告1、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1.1 全球24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况 1.2 世界粮食产量和贸易 1.3 主要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占比 2、中国的农用地以及国际比较 2.1 中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2.2 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由来 2.3 农用地的国际比较 3、中国的粮食概况 3.1 中国历年粮食总产量 https://www.iyiou.com/news/202310181053941
5.2024年大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世界粮食危机 研 第二节 全球大米种植概况 网 一、全球大米种植规模分析 w 二、全球大米种植集群分析 w 三、全球大米技术标准 w 1、印度 . 2、泰国 C 3、越南 i 4、日本 r 5、美国 . 第三节 2019-2024年全球大米的发展状况分析 c 一、世界大米的产量与消费量分析 n 二、世界大米库存量与贸易量分https://www.cir.cn/R_NongLinMuYu/12/DaMiDeXianZhuangHeFaZhanQuShi.html
6.世界粮食首脑会议2008年出现的粮食问题概况 新兴经济体需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粮食出口限制改变粮食供需关系,增加粮价不确定性 世界粮食价格是长期问题 粮食领域的新供求关系 2008年世界粮价波动将会加大 粮食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至少会维持在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低于需求量约3000万~4000万 吨https://baike.sogou.com/v757594.htm
7.浅谈全球粮食危机1、 全球粮食危机一、危机概况。根据世界银行保守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5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即年均收入不足370美元,到1990年增至10亿人。有15亿人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条件,大约20亿人没有安全饮水条件。90年代,除传统因素外,气候灾害、前苏联地区的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艾滋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5308395.html
8.第一昆山项目概况: 位于张浦的益海嘉里挂面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达6.1万多平方米,去年5月初动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投产,年可加工挂面近30万吨。 支模板、扎钢筋、铺设消防管道……近日,记者来到益海嘉里挂面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时,工人们正在各自工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8月份可完成土建部分施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48276
9.世界粮食安全:艰难的理论探索2008年初第二次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及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大体归结起来仍然是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发生粮食危机关键是在日益增长的世界粮食需求,二是认为不公平的世界粮食贸易体制才是导致粮食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至于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危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必须鼓励有条件的国家政府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http://hprc.cssn.cn/gsyj/yjdt/ldhc/201008/t20100806_3994469.html
10.全球近2.82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欧盟等多家机构24日联合发布的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约2.816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比2022年增加约2400万人。 严重粮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计因无法摄入足够食物而面临直接危险。报告指出,地缘冲突、极端天气以及经https://news.cri.cn/20240425/343fcdbd-1315-893b-54e6-45803a9ac6a4.html
11.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暨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农业牧副渔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于2023年11月2-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北京市市长殷勇,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Kenneth M. Quinn等重要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http://www.agricoop.net/mobile/exhibit/show.php?itemid=209
12.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经济法律法规调整概况第—章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经济法律法规调整概况 中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143个成员。人世对中国法制建设,尤其是涉外经贸法律制度,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中国政府要确保世贸组织协议和加入议定书在全国得到统一实施,确保有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61
13.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对我国有何启示?作物种业作为种业“芯片”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根本之基。面对作物种业发展的蓬勃趋势与复杂环境,全面了解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全球作物种业竞争格局,对制定我国种业发展战略、推进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突破,前瞻性规划种业的产业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https://m.huxiu.com/article/44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