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陆: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构架;选题;上海环境史

选题与“问题意识”

或许可以这么试问从事国史研究的学生:你为什么选择了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是理科或工科?为什么在哲学社会科学中选择历史学,而不是哲学、文学或其他学科?为什么在历史学中选择了国史,而不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或世界历史?为什么在国史中选择了经济史、社会史方向,而不是政治史?等等。这一连串问题本身就蕴含着选题与“问题意识”的密切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

如果给史学研究中的学术定位勾画一个选题坐标,横向为年代,纵向为领域,在不同“象限”中的交错定位就是研究者开垦的“家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研究选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纵向坐标大致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主要时期。横向坐标所涉及的领域则十分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可纳入其中。在横向、纵向坐标的交汇点上,一个个学术方向的确立,一个个研究选题的孕育,都必定是与时代、社会、经济、家庭、教育、志向、兴趣等一系列偶然因素熔铸而成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个个明确的问题。

然而,存在于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是:即便应试成绩优秀,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不是由研究生自身的学术蕲向和学术积累萌生的,或许是导师主动“批发”的选题,或许是导师被动相助一个选题,以致这部分研究生面对选题的第一步就一定程度地折损了“破题”的能动性,“问题意识”自然也就相应地打了折扣。如果换一个角度审视,研究生是带着有所领悟的选题并被导师认同,或者是导师顺应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共同讨论出的选题,相较之下,这类选题将很大程度地富有自主研究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应受到导师的鼓励和倡导。

就此,引申出关键问题:好作者、好选题、好论述、好著作所具备的“问题意识”,究竟从哪里来?如何辨识和解读?笔者以为,一流学者为什么能在学界独树一帜、口碑载道,其根底和大要在于其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铸就了投身于此的博大的学术关怀。缘此,才会孕育出探寻本源的“学术意识”,开创新领域、新方向的“问题意识”,追求学术建树的“问题意识”。

正是立足在这个基点上,可以说,“问题意识”与学术关怀是一致的,即没有学术关怀就没有“问题意识”,甚或说就没有闪烁着学术智慧和蕴含着学术品质的“问题意识”。所以,研究者们才会在自己所认定的领域里,兀兀穷年,孜孜矻矻地开掘、探索、追寻、发现、求解。这是其学术志趣、学术素养、学术能力和学术眼光决定的。简言之,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开垦的学术园地里,“问题意识”才会敏锐和饱满。

史料与“问题意识”

对广大青年学人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说,如何在论文写作中提炼主题并加以阐释,并由此形成贯通的“问题意识”,这是一个现实且迫切的问题。笔者以为,研究人员在面对选题时能否形成可破解的“问题意识”,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叙事篇章中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构架”

顾名思义,所谓“问题构架”,就是联系选题所汇集的史料,并针对所提问题的缘起、背景和内容,进行铺展、探究和解说,以至形成文本的章节构架。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以下通过笔者近年来以当代上海环境史写作的若干例证,探讨如何“追击性”地提问,如何在应答中建立叙事的构架。

与此同时,笔者还曾先后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发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研究》,于《史林》2021年第5期发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处理工业废渣问题研究》。同样也可通过笔者个人“解剖麻雀”的方式解构“问题意识”。

笔者“解剖”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想要通过这些例证将虚态的“问题意识”落到实态的“问题构架”中,即把握史料、读透史料、剖析史料,从中发现问题的构成和线索,以回答为引导,一层层地铺展出史料与思考融汇一体的篇章和叙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广大青年学人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共鸣,推动国史研究深入发展。

宏观视野中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构架”

当然,面对选题和史料,会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探究,但当这些具体问题和解答作为篇章结构串联起来,甚或作为同类“选题链”中“共性结论”的呈现,将打开一个更加综合的宏观视野,得到更为深刻的结论。例如,通过对当代上海环境史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工业废渣处理的研究,就可见三个更重大的问题需要梳理和阐明:

其一,为什么上海城市的“三废”环境恶化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

上海城市污染的“百年之债”滥觞于近代以降的工商业勃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工业生产总产值大规模增长,“一五”计划时期,上海的工业结构,按历史上形成的“纺、轻、重”顺序向“重、轻、纺”并举的方向发展。“二五”计划时期恰逢“大跃进”,明确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以钢铁工业为例,1958年,新建、扩建39个大项目;1960年,计划钢产量高达250万吨。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经济亏损,更给业已脆弱的上海环境“最后一击”。

其二,为什么当时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环境会出现“有治理,难作为”?

1972年,中国出席了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与世界各国同台共议,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工作亦正式提上日程。上海发出了“向‘三废’开战”的号召,国家计划委员会也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烟囱除尘”现场会。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上海“列入全国搞好环境保护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但总体来看,此时的治理成效并不太好。曾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中国代表曲格平,针对当时的中国环境问题,做出了“有治理、难作为”的评说。

其三,为什么上海的环境污染治理在改革开放中换了“新天地”?

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环境问题因历史的欠债和工业生产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仍处于“边治理边排放”的状态中。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应运而生。此源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国政府做出履行该文件的庄严承诺。为此,上海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各方面工作稳中有进。上海苏州河经过综合整治,由昔日的黑臭河道变成了景观河道可谓明证。进入21世纪,上海抓住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的契机,以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累计环保投入2250亿元以上。通过拆除污染源等重要举措,为城市大规模更新赢得了空间。这是改革开放的大势,赋予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运,推动其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金大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THE END
1.文化揭开“刮伦合集部分”的神秘面纱:一场文学与文化的碰撞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崛起使得各种题材层出不穷,其中“刮伦合集部分”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体现,更是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缩影。本文将深入剖析“刮伦合集部分”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一、“刮伦合集部分”的由来 “刮伦”一词最初源于某些社交网络平台,随着http://www.gslfcs.com/nmbdbl=18576081
2.服务揭开“刮伦合集部分”的神秘面纱:一场文学与文化的碰撞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崛起使得各种题材层出不穷,其中“刮伦合集部分”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体现,更是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缩影。本文将深入剖析“刮伦合集部分”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一、“刮伦合集部分”的由来 “刮伦”一词最初源于某些社交网络平台,随着http://chengyujs.com/dzwwmm=29975717
3.王玉玊正确理解网络时代的碎片化视觉冲击力与技术赋能在这一意义上,对一些在网络时代文艺生产与传播中出现的新概念进行辨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碎片化、视觉冲击力、技术赋能都是当前文化场中被反复提及的重要概念,厘清其内涵对于理解网络时代文艺的新特质与传播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碎片化:到底是什么“碎”了? “碎片化”一词最早在国内引起普遍关注,始于对国人阅读时长变短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840566
4.名词解释杯弓市虎【名词解释】杯弓市虎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杯弓市虎,汉语成语,拼音是bēi gōng shì hǔ,意思是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出自《学界风潮记·天津商学界之活动》。 [1]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f68151c8b139478e9a814f990ade8106.html
5.军队文职新闻传播学专业考试军队文职考试基础知识l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1、概念及名词解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2、内涵:(1)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https://www.zjjks.com/bkzl/ggkm/gj/29634.html
6.学界风潮学界风潮指清末学堂学生反对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20世纪初大批出现的学堂是新事物,但绝大多数学堂为顽固守旧官绅所把持,他们仍然按封建的老规矩办学,教学内容陈腐,管理方式落后,校方百般箝制、压迫学生乃至教师。这种情形迫使许多师生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反抗,严重的便酿成罢学、退学事件,这就是所谓的“学界风潮”https://baike.sogou.com/v73083060.htm
7.陈天华·学界风潮急陈天华·学界风潮急复制 完善 [现代]连横xué学jiè界fēng风cháo潮jí急,, sēn森chuān川shuǐ水zì自liú流。。 mí迷bō波gōng公mò莫dù渡,, yī一bàng棒měng猛huí回tóu头。。 智能诗词翻译 作者简介 连横[现代]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e720e43ac9e720e/
8.风潮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风潮的近义词风潮的反义词拼音:fēng cháo,注音:ㄈㄥㄔㄠˊ,词性:名词简解 ◎ 风潮 fēng cháo[political unrest;agitation;storm and stress] 风向与潮汐;一时的喧闹沸扬之事借某种势力闹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潮 详解 1. 狂风怒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唐 储光羲 《泊舟贻潘少府》http://www.yizhicha.com/show/ciyu/id/13435.html
9.风潮的解释及意思汉语词典近音词、同音词蜂巢风潮凤巢讽嘲俸钞諷嘲俸鈔風潮鳳巢 词语解释 风潮[ fēng cháo ] ⒈ 风向与潮汐;一时的喧闹沸扬之事。 例借某种势力闹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潮。 英political unrest; agitation; storm and stress; 引证解释 ⒈ 狂风怒潮。 https://www.9527217.com/cidian/ci/%E9%A3%8E%E6%BD%AE.html
10.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木瓜之役”的“事件”与“风潮李哲︱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木瓜之役”的“事件”与“风潮” 2016-10-20李哲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李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原文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5期,注释从略 “木瓜之役”的本事乃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风潮。本文试图打破“事件”的边界,从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2374715/
11.电视栏目剧风潮刘再兴1. 清末学堂风潮中的“秩序观”——以《苏报》“学界风潮”专栏为考察基点 [J] . 汪娜娜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8,第001期 2. 女性视角下的张爱玲风潮--简析掀起张爱玲风潮的原因 [J] . 黄宇馨 . 青年与社会 . 2014,第001期 3. 多重因素驱动下的校内风潮——1921年中国公学风潮述论 [J] . 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market-observation-medium_thesis/020126844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