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食倡议书5篇

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1、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食倡议书5篇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节约粮食倡议书,欢迎大家阅读!节约粮食倡议书1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这句话说明了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也是让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更是人们的生活支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可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全球9.25亿人吃不饱肚皮的情况下,每年有大约13亿吨粮食或被浪费、或遭人为流失,这一规模相

2、当于全球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超过全球谷物产量的一半。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那多惊人的浪费啊。以中国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来计算,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两亿人以上吃一年。全球每年流失或浪费的粮食多达13亿吨,近乎占全球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自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十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学会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必须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明白农民伯伯的辛苦。爱惜粮食就等于爱惜生命。我认为浪费粮食

3、是可耻的,反而节约粮食是光荣的。“饮水要思源,吃饭要节俭”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所以,我倡议大家,为了节约粮食,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二、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三、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四、饮食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五、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六、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七、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八、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九、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

4、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十、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十一、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十二、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十三、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十四、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呼吁大家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也是每一位中学生道德品质的表现,更是每一位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内化为自觉,并成为习惯

5、。请大家记住: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倡议人:_20_年_月_节约粮食倡议书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作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心血!粮食跟水一样,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每天工作、学习的动力之源。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我们要改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要珍爱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人吃不上饭,还要坚守在阵地和敌人做生死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美好的生活。如今生活富裕了,但也有不少流落街头的乞丐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那一双渴望食物的眼睛,是多么楚楚可怜。而我们如果

6、浪费粮食的话,最终也会造成吃不上饭的后果,所以号召大家节约粮食迫在眉睫。我的身边就有许多珍惜粮食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多学习学习。在学校有的小学生,餐盘里总是或多或少的剩些饭菜扔掉。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在丰收时,农民伯伯想到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着他们种的粮食该有多么高兴,可如果看到我们把他们的劳动果实扔到垃圾箱内,又会多么伤心失望啊。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那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节约粮食,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珍惜它吧。倡议人:_20_年_月_日节约粮食倡议书3浪费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许你意识不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觉得浪费一点

7、点算不了什么,同学们,当你们吃饭挑三拣四的时候,当你们随意丢弃一个白白的馒头,当你们随意倒掉你们碗里认为不好吃的白米饭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粮食的弥足珍贵,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每个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就会浪费掉650万吨,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纵观现实,我们应该知道粮食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何等重要,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所以学校发出“珍爱粮食,杜绝浪费”的倡议。望每位同学把节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美德长久地弘扬下去。在此,我们提出几条倡议: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3、吃

8、多少盛多少,不剩饭剩菜。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同学,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6、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就要用心去爱护它,关心它,让我们同心协力,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从细微处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行动中来。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让节约引领风尚,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倡议人:_20_年_月_日节约粮食倡议书4同学们:想必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

9、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美德就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究竟我们能不能够理解这当中的意思也许我们并没有发觉自己已经浪费,其实,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存在着浪费。有些同学中午是在学校托班的,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珍惜粮食,对饭菜十分挑剔,不爱吃的就不吃,最后都倒在一个大桶里,让人看了多惋惜呀!目前世界上有38个国家严重缺少粮食,其中有23个在非洲,有8个在亚洲,有5个在拉丁美洲,还有两个国家在欧洲。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现在吃好的穿好的,我们是否想到了正在挨饿的人们我为大家提以下六点建议: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

THE END
1.浪费粮食的后果严重浪费粮食的后果严重 丛林种树 首页 发现 下载手机端 浪费粮食的后果严重 丛林种树 2024-10-10 阅读1.2万 发布于 2024-10-10 送花 打赏 投诉 阅读 1.2万 109 暂无评论评论 点赞 分享 https://www.meipian.cn/57g6kapo
2.哪个国家浪费粮食最严重?美国农业部:浪费近三分之一粮食其实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是因为人们常常“实践”凯恩斯的“节俭悖论”,这理论说的是: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使劲地浪费粮食可以打破“节俭悖论”,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浪费粮食的后果有两种:一是导致粮食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7_19_368086.shtml
3.倡议书格式及评语(58篇)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杜绝浪费; 2、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3、饮食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4、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的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6、做好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后果; 经公司管理层研究决定: 公司将全体同事平时节约出来的粮食http://cooco.net.cn/zuowen/1845350.html
4.节约浪费粮食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7、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8、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并督促家人、朋友和同事,时时讲节约、处处不浪费。 三、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学校成立了教育粮食反对浪费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制定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教育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ls0gz.html
5.你知道吗?现在浪费粮食违法了!最高可罚10万!龙南市信息公开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以往对于这种现象,人们除了进行道德谴责外,似乎也没别的好办法 ,而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已经有法可依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4月29日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http://www.jxln.gov.cn/lnxxxgk/c101969gs/202105/1873f39da8c244e999f81a770c3fafe0.shtml
6.关于浪费粮食的建议书范文(精选16篇)五、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六、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成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七、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也是每一位师生品质的表现,节约更是每一位师生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https://m.oh100.com/a/202209/527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