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仓房设施维修资金每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资金,2024年筹资800万元新建1万吨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在全县粮食行业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推动老旧仓房更新换代。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县拥有完好仓容22.33万吨,其中实现应用环流熏蒸、应用粮情测控、机械通风高大平房仓仓容17万吨,低温储粮仓30个,仓容数量和散粮接收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实现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管理行为规范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绿色储粮、节粮减损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储存环节减损水平。
二、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应用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绿色仓储提升工程,推广低温储粮、内环流储粮、保水通风等技术。国有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新增空调储粮仓达4.5万吨,安徽宿松国家粮食储备库本部对仓库进行全面维修,对门窗密闭、仓房无缝化处理、屋面防水等项目维修改造,提升仓房气密性、保温隔热性能。安装仓内气调设备,添置皮带输送机、通风机等设备,提升储粮设施的节粮减损功能,防止了储粮风险。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农业公司投资3.67万元对粮库仓房设施进行维修加固,进一步推进绿色储粮、节粮减损技术应用。
三、推进粮食生产和加工过程节粮减损
在粮食生产环节减损方面,县农业农村局全面推进粮油产品风险检测、监督抽检、用药指导、可追溯管理体系优化等工作,开展水稻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最大限度降低粮食作物生产损失,经监测点数据汇总统计,2024年全县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99%,低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机收损失率≤2.8%质量标准。鼓励粮油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应用,推动加工、烘干等环节生产设备标准化、智能化、粮食清理加工企业设备升级改造。安徽省东全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储存能力300吨通风降温除湿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每年可减少破损1000吨左右,减少霉变、黄粮1300吨左右。安徽省九成米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600吨烘干线技术改造,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班产240吨大米加工升级改造和节粮减损工程项目,宿松县春江米业有限公司完成180吨粮食烘干中心建设项目。安徽金稼福米业有限公司开展以稻米适度加工为特征的原料品质学研究、加工技术装备综合提升、加工制品品质改良与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开发,提高特色稻米精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能力,全面推行“科技创新+种粮一体化”,成功研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徽两优1898”等优质水稻品种,加工生产“回音谷”健康红米。
四、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功能
为提高我县粮食产后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减损增收,我县建设宿松县华阳河农场农业有限公司、宿松县宝利鑫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4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960万元,维修改造仓房2750平方米,配置粮食清理、输送、除尘设备28套,检化类设备28台,粮食循环式干燥烘干能力达810吨/批次,清理、输送、除尘能力90吨/批次,实现机械化、科学化、高效化,湿粮破碎、霉变等损失率降低,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约2个百分点。项目建成后向周边9个乡镇农户提供粮食“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优质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2024年4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帮助种粮农民代清理粮食4.5万吨,烘干粮食4.5万吨,节粮减损量900余吨,产后减损200余万元。
五、持续推进信息化监管建设
提高粮情监控智能化管理水平,完成储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定期通报全县“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建、管、用”情况。组织参加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全省粮食行业信息化培训班,不断提升基层粮库信息化水平。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县政策性粮食储备粮4个承储库点均已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和粮情监测系统,并完成安徽国家粮食储备库2个库区“智慧皖粮”信息化平台监控设备更新迭代,监控设备在线率超98%,粮情在线监测率达100%,实现收购、储存、出库全程监管和粮温、仓温、仓湿全面监测。
六、不断增强全社会节粮减损意识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推进。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储存环节减损。持续提高粮食农机化生产水平,强化农业生产环节减损;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推进仓储设施节约减损。二是持续加强餐饮行业管理。积极引导餐饮服务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推进“光盘行动”、文明餐桌,加强引导合理消费,减少浪费。三是加强节能减损宣传教育引导。粮食节约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强化节粮舆论宣传,深化公益宣传,做好舆论监督,推动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风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4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4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