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差距拉大,优化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宋代时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当时,苏州、湖州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的粮食可供养全国。但过去几十年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肥沃的鱼米之乡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城市群,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渐集中到了北方。“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日在京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就提出,2022年全国粮食净调出仅剩5省,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拉大,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粮食生产不断向主产区集中

绿皮书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集中,粮食净调出也愈发集中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5个省区。

数据表明,2003-2022年,中国粮食增产5116.67亿斤,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8个粮食主产省的贡献度均超过5%。其中黑龙江和河南的贡献度更是分别达到20.52%和12.59%。近十年间,主要粮食增产省份越发集中,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和安徽5个粮食主产省分别贡献了近十年粮食总产增幅的14.81%、13.66%、12.63%、11.78%、9.98%。

在流通环节,2003年全国有13个粮食调出省,2008年减少到8个,2022年仅剩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个省区。其中,黑龙江粮食调出量最大,约占全国的1/3;河南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多亿斤,同时是全国第一小麦调出大省;内蒙古粮食净调出量从2015年的30亿斤增至2019年约200亿斤,增长了5.67倍;安徽作为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每年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

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差距拉大

然而,粮食产业收益相对较低,对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小。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不断向主产区集中,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不断拉大。

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按常住人口计算,2021年中国主产区13个省份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341.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80.9元,较非主产区省份低3583.8元。近十年间,非主产区省份与主产区省份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值由2012年的1.45:1扩大为2021年的1.57:1。

同时,对农民来说,无论与进城务工的收入相比,还是与经济作物收益相比,种粮收益均明显偏低。2004-2020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亩均净利润由196.5元下降至47.1元,利润率由49.7%下降至4.2%,其中2016-2019年利润率甚至为负。受土地流转下地租显性化、劳动力投入种粮机会成本提高、农资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成本明显上升,种粮收益空间被不断挤压。

主产区应共享粮食附加值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凌啸和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刘余在专题报告中指出,从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的根本出发点来看,现行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国尚未构建起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在当前的粮食产业链条中,主产区主要发挥生产功能,通过原粮销售获得较低收益;而粮食加工、流通和产品销售更多的是在主销区完成,主销区也因此获得了粮食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布局出发,让主产区共享粮食产业链延长和粮食附加值提升带来的效益是极为必要的,因此需要探索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机制。

扩大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绿皮书建议,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应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补齐非粮食主产区责任分担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主产区的粮食产业。

扩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突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资金使用导向。如加强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良品种繁育和农技推广等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等。

补齐非粮食主产区责任分担机制。尽快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主产区和产销区共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和营销网络,共享粮食产业发展效益。

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主产区的粮食产业,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市场力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把粮食产业的更多收益留在产地。

THE END
1.粮食安全浅谈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2015年7月16日,在吉林延边考察时的讲话 要以科技为支撑 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https://www.meipian.cn/3mpnyshl
2.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 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粮食跨省流通量3400亿斤,预计2020年将达到3600亿斤。 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粮食资源的顺畅流通、科学调控、高效配置,也面临较大压力。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互利https://finance.sina.cn/futuremarket/ncpzx/2018-01-23/detail-ifyquixe6822056.d.html
3.数字经济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威胁,全面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是新形势下不断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堡垒”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等模型,从多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粮食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ttps://www.cjwk.cn/journal/guidelinesDetails/1872443205098835968
4.广适种植大豆香草坚果夏玉米德美亚粮食产量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第二大玉米主产省,玉米产量雄踞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年产量超过2700万吨,粮食单产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吉林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吉林市等。长春市2022年玉米产量达到1079.8万吨,是吉林第一玉米产量大市,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据吉林省统计局数据https://www.163.com/dy/article/IGKMO4UG05325BXL.html
5.中国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9为更全面和准确分析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9—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3阶段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熵值法、Tobit回归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就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外生环境影响和随机干扰对农业生态效率测度会产生显著影响,并进一步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TN202008015.htm
6.2021年中国粮食种植产业状况经济社会影响及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2.1单位面积产出与收益2021年国内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单位面积单产上涨2.26%,经历连续3年单产小幅回升;平均单产为7024公斤/公顷;单位面积产值19687元/公顷,较上年11.37%;现金收益11286元/公顷,较上年上涨10.63%。 预计2022年主产区粮食单产为7035公斤/公顷,单位面积产值为19412元/公顷,现金收入为8934元/公顷。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27476445380794
7.河南,如何担起粮食“主产区”的责任?基于1979年~202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胡靖老师认为,河南之所以能戴牢粮食“主产区”的帽子,是因为技术革新等因素带来的亩产水平的提高,而非播种面积的增加。但河南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并未给农村居民带来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粮食“主产区”的定位也使河南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https://www.huxiu.com/article/799311.html
8.民以食为天:地图告诉你粮食主产区都在哪里?国家确定的粮食三大功能区 上图则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三大功能区版图(不含港澳台),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市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 从以上两张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历史上曾经的“南粮北运”,如今已经变成了“北粮南运”,昔日的北大荒现在http://o.southgis.com/news/detail/6891
9.同学会纪念册前言(精选14篇)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75%,其中7个北方区(冀、蒙、辽、吉、黑、鲁、豫)2007年占43.5%;6个南方区(苏、皖、赣、鄂、湘、川)2007年占31.5%;7个主销区(京、津、沪、浙、闽、粤、)2007年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3%,2007年,上述7个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缺口为550亿kg。对主销区来说,虽然经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oj7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