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浪费粮食的看法范例6篇

我利用《珍惜劳动成果》这一课的教材,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珍惜别人劳动成果应从我做起这个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问题是: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现象?你有没有浪费的行为?请说一说。同学们讨论热烈,有的说:“我有浪费现象。”“学校的餐厅有浪费现象。”“有的同学有浪费笔、纸。”“还有浪费水电的现象……”同学们都做出了回答,并且最后提出了每人每天要学会节约,倡导节约的行为。

二、道德实践也从生活开始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从生活开始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道德修养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无论是上述哪种有意义的学习都是要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接,它既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儿童的生命活动;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在《珍惜劳动成果》这活动中,学生因为亲自调查、亲自记录、亲自分析、亲自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能指出现象,分析危害,制定整改措施,这就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呼吁所有人都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20克粮食,全班全校学生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粮食,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们节约这些粮食可以做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不要忘了还有很多需要粮食的人,换起学生的同情心,形成节约的意识,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受到了教育,懂了节约从我做起,珍惜劳动成果人人要做到,节约下来的粮食能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每位同学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天天快乐。切记,我们的前辈是吃高粮米长大的。

四、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未,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

1.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在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学生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2.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新课程、新教材有许多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作出的表达等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3.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4.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学生快乐的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生活导入;疑问导入;多媒体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效创设策略的研究颇为热衷。笔者身为一名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也对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导入进行了一番探索,现结合具体实例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蕴含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学习内容。此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收获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锄禾》这一古诗时,笔者就为学生描述了如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学校食堂中学生将没吃完的米饭、粥、馒头等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将自己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浪费。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上述两种做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浪费食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珍惜粮食的做法是可取的。趁势,笔者进一步引申:农民种植粮食非常辛苦,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天他们也需要进行劳动。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随意浪费。有位诗人曾据此创作了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一古诗,我相信,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如此一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同本节课要学习的《锄禾》一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失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有效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创设疑问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探究兴趣,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思考,进而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利用学生现实认知的矛盾冲突精心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导入的重要切入点。

如,在教学《会走的树》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起初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可是,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因此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在南美洲生长有一种会走路的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看看这种奇特的树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会走路的树”的探究兴趣便很快转移到了《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文的学习上来。学生普遍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这表明,创设疑问情境同样可作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语文新课的巧妙导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直观生动的事物格外热衷,并有较强的融入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先进手段巧妙创设新颖别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反映傣族人民传统节日――泼水节的视频纪录片。该纪录片将泼水节的盛况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泼水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看到学生眼中所绽放的璀璨光芒,笔者就势讲道:“我们敬爱的也曾参加过泼水节,大家想知道这次泼水节的更多内容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难忘的泼水节》……”由于刚刚浏览过视频纪录片,学生对于泼水节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他们很容易便对《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这也充分印证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导入新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节约;集约

0前言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资源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同时,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也会有枯竭的一天,我们必须要合理地利用它,不断优化土地的控制与管理制度,对它进行节约化、集约化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效果。

1目前土地资源利用的概况

1.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我国人均的土地面积一直低于世界人均面积,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地减少。与此同时,就产生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粮食的供应也是亟需的,但是,在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其粮食的供需矛盾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1.2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其中的一些建设烂摊子,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加剧了土地利用的紧张状态,使得其利用效率始终提不起来。在一些开发区,为了本区间内的建设发展,大肆进行圈地,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利用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其利用效率的低下。

1.3城市化建设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城市化土地利用的政策,但是,目前城镇人口的人均用地面积已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严重相违背。

1.4农村建设用地的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土地浪费现象也日益突出。一些农村建设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其布局的杂乱无章,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

2.1节约土地利用的建议

第二,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目前,我国农村的建设用地规模很大,一般农村的大院落式利用耕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国家的土地控制与管理的力度还不能达到这个角落。所以,在农村使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要强化土地的管理机制,尽量减少建设的用地面积。

第三,控制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趋势必然会占用到大量的建设用地,这时,就必须要合理控制住其土地的利用情况,科学地规划建设用地与住宅用地,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真正把节约土地利用做到实处。

2.2集约土地利用的建议

第一,提高土地开发投资的密度。现阶段,我国在土地开发投资的使用密度上还比较缺乏,其投资的密度与单位土地的产出值还达不到一定的比例,处于相对比较低的密度阶段。所以,要想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值,就应该提高土地的开发投资的密度。

第二,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其必然会规划大量的建设用地,这样,就涉及到一个土地使用效率的问题。比如对于城市中的绿化土地而言,必须要提高其单位面积的使用效果,绿化面积要与居民的生活状态相适应。再比如居民楼的建设,可以再适当的向上提升高度,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第三,加大执法管理土地的力度。要想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其中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必须的手段。要利用法律对那些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进行严惩,控制与管理好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3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对其利用是要有限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倡导节约化、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让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用。

参考文献

[1]刘向民.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2(9).

[2]林宪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

[3]康鸳鸯,郭艳,杨传俊,刘秀华,潘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节约利用土地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

[4]刘会春.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思考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2(9).

教学目标

认知:

l.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1.自觉爱惜劳动成果。

2.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着重进行节俭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节俭与浪费的关系,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并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惜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不论是从学生养成教育需要出发,还是从我国国情教育出发,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以焦裕禄生活节俭的事例,说明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节俭习惯,做到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大手大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曾经有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理。那时候,大人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能省则省。整个社会通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此,现在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何让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又一代新人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的习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题,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虽然有人理智地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但身体力行的时候,和困难重重。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生活上的过高要求的时候,常常会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显然收入不高,怕自己没面子,也常常用花钱大手大脚来打肿脸充胖子。因此,本课教学必须找准本班学生的活思想。

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阔气、大方与吝啬、小气的理解入手,把问题开门见山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作出判断和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看法。

教法建议

1.课文时节俭的含义作了一个界定,“节俭是指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扔的东西不扔”。为了表明这个定义的相对性,在这个定义前面,附加了“我们所说的节俭”。教学时要注意分寸,不能把节俭的含义说得太绝对。因为节俭的含义是相对的,其中的“该”与“不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倘若说得太绝对,学生一旦找到反面例证,教师便会作茧自缚。

3.本课以明理为主,而激情是明理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对“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把练习“写一写”提前进行。学生搜集、赠送有关节俭的格言、谚语、警句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搜集时,可把学生按“古、今、中、外”或按“人、财、物、时”分成若干小组,一个组有一个侧重点。指导学生赠送格言、谚语、警句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所送格言、谚语、警句的意思,再提出自己对同学的希望,然后赠送。

4.如前所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在道理上,学生都能够说,问题在于口服心不服,或者是口服“行”不付。因此,教师要把本班学生在节俭、浪费上的实际状况看得明明白白,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或在教学本课之后,指导学生制订出本班的“节俭公约”,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1.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要珍惜劳动成果。

情感:

能自觉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消息:2001年6月23日星期六某晚报

崭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

小学生“潇洒”为哪般?

本报讯几块钱一张的新毛巾,却被一些小学生当作了一次性抹桌布,在擦完了自己的课桌后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情景,让本想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班主任大跌眼镜。

据某小学四(3)班班主任介绍,为了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一块抹桌布,在6月20日大扫除时,将各自的课桌彻底擦洗干净,而后分别打分评比。不想,有5名学生带来的竟是崭新的长方毛巾,每块价值几元钱,在劳动结束后,它们都被扔进了教室一角的纸篓中。对自己此种浪费行为,5个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我认为用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样做太浪费了。

师:可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这5位小学生一样,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花钱大手大脚,就是阔气、大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一块毛巾也需要许多的制作工序,随意浪费掉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归纳学生的看法,揭示课题,板书: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二、合作学习,明白道理

师: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的哪些事?

2.焦裕禄为什么要这么节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口述合作学习的步骤: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组内发表意见。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4)组员补充说明。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生活上严以律己,勤俭节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让我们再听听他是怎样看待节俭与浪费的吧。(课件播放:“在焦裕禄看来,生活节俭并不丢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是光荣的;而浪费财物,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扔的东西扔了,则是败家子的行为,是可耻的。”)

师:我曾记得说过一句话:“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拥有巨额资产,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一定很奢华,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结合陈嘉庚的事迹,谈谈你对他说的“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能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这句话的理解。

3.课件出示:陈嘉庚的相片及他说的话。

师(学生回答后):无论是焦裕禄还是陈嘉庚,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了节俭的美德;无论在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经济富裕的今天,我们都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因为任何一种财物,无论它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随意浪费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不仅不是大方,而且是犯罪,是非常可耻的。”)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节俭习惯

三、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1.师:请谈一谈你对下面三件事的看法。

课件播放:根据课后的“议一议”“评一评”拍摄的小品。

小品1:小丽常常浪费纸,一张纸才写几个字就扔掉了。小英批评她,她说:“一张纸才几分钱,用完了再买。”

小品2:小全与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后,妈妈要把剩菜带回家。小全说:“别这样!让同学知道了,会笑话我们的。”

小品3:小明与小刚给同学过生日,小明送的是自己做的小礼品,小刚却叫爸爸花钱买贵重的礼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小丽、小全、小刚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焦裕禄、陈嘉庚学习,生活节俭,不浪费财物,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

2.师:学习完课文,让我们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以前,我在勤俭节约方面做的怎么样?再展望一下未来,今后,我该怎样做?(每组的小记者抽取一道题,现场采访同学。)

师口述采访步骤:

(1)每组的小记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采访本组的同学。

(2)小记者收集采访意见。

(3)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采访题目如下:

①你有没有浪费过电或看见过浪费电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②你有没有浪费学习用品或看到浪费学习用品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关键词:生物教学;以疑促思;新探究;联系实际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现实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学生现实的生活背景学习生物,在生物的学习中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并深刻记忆生物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生物教学当中,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化。本文则以实例分析中职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疑促思,激发兴趣

二、亲历探究,夯实基础

探究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学习,亲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并在实验中探究生物中的问题。在实验中给学生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学生要严谨地按照操作步骤,在实验中运用科学的知识进行实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都可以有效地进行指导和回答,并为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使问题进一步步骤化和具体化。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中用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细微的实验效果,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并在实验中给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对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进行探讨,可以为接下来教师的深入讲解做铺垫。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物质变化

围绕这个方面向同学们展开提问: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根据本节课中学习的光合作用,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联系生活中农民田间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施肥、除草、灌溉等方法,提高粮食的产量。尝试着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掌握,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铺垫。

2.能量变化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实现了一系列的能量转化。根据这一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能量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问题?如何提高植物的能量的利用率?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储存能量。并且转化为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的储存,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农民焚烧秸秆的看法,让学生探讨焚烧秸秆的害处,这样不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还把植物中储藏的能量浪费了,让学生一起探讨有效解决植物能量储存的问题,可以把秸秆制造纸张、沤制农家肥的方式进行能量的储存,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再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中光合作用的应用,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解决生活问题。

总而言之,生物新课标已明确提出:生物教学应重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倡学生利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实现中职生物的生活化教学则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以疑促思,激发兴趣;亲历探究,夯实基础;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几项教学策略,旨在提高中职生物教学水平。

小时候,冰箱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水果、肉类、蔬菜……还少不了剩饭。尽管冰箱里总是有很多剩饭,但勤劳的奶奶还是每天中午都为辛苦上班的爸爸妈妈重新做很多新鲜可口的饭菜,于是每天晚上就成了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剩饭的时候。

剩饭是多种多样的,剩豆角、剩茄子、剩米饭、剩馒头和剩大饼等等。中午的饭菜愈丰盛,则晚上的剩饭也越多,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饭菜似乎怎么也吃不完。

剩饭是家里人人都“爱”的。小时候,即使饭桌上顿顿有新菜,但总少不了剩饭这个配角。在那时的我看来,大人们总是抢着吃剩饭,“自私地”把不怎么招人爱的新鲜饭菜留给我和弟弟,弟弟和我也经常调皮地和大人们抢剩饭吃,那味道似乎比新鲜饭菜更加可口。

剩饭却也是“惹事精”,有的剩菜剩饭爸爸强烈要求扔掉,而不忍心浪费的奶奶却总是强调自己吃并没有大碍。爸爸担心奶奶会吃坏身体,总是偷偷扔掉。为此,家里没少发生争执。

而今,童年那吃剩饭的日子成为我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幸福回忆。

后来,长大的我有些讨厌吃剩饭了。每次回家打开冰箱,就开始埋怨奶奶为什么总有这么多的剩饭,开始抱怨奶奶为何没有少弄些饭菜。然而每次说完,总会看到奶奶眼中的些许失落与悲凉。再然后,也就很少在冰箱中看到那每天都会出现的剩饭了。

时光似箭,现在的我们都有些许叛逆,自以为已经成熟,不再是以前那个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天真看法的孩子,在城市求学的每一天都享受着拿父母的钱换来的顿顿新鲜饭菜,可同时我们也终于明白那些表面不值一提的事物,其内在所蕴含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珍惜,比如节约,比如亲情,比如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THE END
1.我市发布7起制止餐饮食品浪费违法行为典型案例洛阳文明网1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公布七起制止餐饮食品浪费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案例一:洛宁县某餐饮店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拒不改正案 2024年7月5日,洛宁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该县某餐饮店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发现其经营场所未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摆放反浪费标识,并且未主动告知消费者防止食品浪费要求,未引http://hnly.wenming.cn/yaowen/202501/t20250103_8785414.htm
2.学校食堂拍到的一幕,大量米饭被学生浪费,背后原因心知肚明演员何俊旻被曝赴泰国拍戏失联 女游客在泰国给大象洗澡被刺死 张雪峰:女儿去哪过亿存款就存哪 重庆一区委书记号召干部买新衣下馆子 手机价格不超6000元可获补贴 官方: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流程将优化 对先涨价后打折行为追缴国家补贴资金 村民在刘强东老家门口燃放烟花致谢 男子日本旅游买车票问英文答中文 坚持自我革命 https://m.163.com/v/video/VPK4CFCOR.html
3.小学生浪费的现象写建议书6篇(全文)小学生浪费的现象写建议书 第1篇 反对食品浪费,倡议书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反对食品浪费倡议书,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反对食品浪费倡议书篇一: 亲爱的工友们: 近期,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先生活,后生产”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后勤设施投入,持续加强员工食堂管理,提高食堂伙食质量。但当每顿饭后,看到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lgbt4a0.html
4.小班节约粮食教案(精选13篇)但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身边却滋生出一种阻碍我们前进的不良现象,这种浪费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的身上,甚至整个社会浪费粮食的现象都很严重。看到这被遗弃的盘中餐,我们要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粮食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行为度决。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i333vwq.html
5.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 陈雪梅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https://www.qdedu.net/sjz/5423/22898/70051/index.shtml
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5篇)5、诵一诵,由主持人带头,全班集体朗诵《珍惜粮食》的诗歌。 6、最后由陈老师总结。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2) 班会目标: 1、普及餐桌文明知识,推广餐桌文明礼仪。 2、倡导节约用餐行为,养成节俭消费习惯。 3、教育宣传让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珍爱粮食。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7884.html
7.小学生浪费食物检讨书(精选31篇)小学生浪费食物检讨书 小学生浪费食物检讨书(精选31篇) 小学生浪费食物检讨书篇1 您好! 我是,是四年级xx班的学生,今天我做了一件让人可耻的,我竟然公然粮食,把阿姨辛苦做的饭菜白白浪费了很多,这事还正好让您逮住了,我很愧疚和懊悔,对此一事检讨自身错误。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jiantaoshu/15788505.html
8.浪费食物现象调查报告20240320000835.pdf我们经过小 组讨论后总结如下结论: (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有很 大的改善。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就说“现在生活好了,倒 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让我们调查者痛心的 是:我们学生对这种浪费现象的冷漠态度。当我们问到“你 倒饭时会感到惭愧吗?”,有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20/805106104600604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