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1904-1905年,日、俄两国争夺在华利益爆发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在这些运动中,中国资产阶级成了主要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内容:

①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外务部

②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④奖励工商,兴办实业——《商律》

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且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因为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统治。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满足占9人,满族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阶级基础:中国民主资产阶级

2、骨干力量: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宣传——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2、组织:

1904年,华兴会,领导人黄兴,主要成员留学生和学界;

1904年,科学补习所,领导人刘静庵、宋教仁、张难先,主要成员新军;

1904年,光复会,领导人蔡元培,主要成员留学生和学界。

3、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1905年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十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补充)→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由国家收买地主土地,避免社会贫富分化)

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①主张民族主义,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②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靠广大的工农群众;

③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办法。

结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论战内容: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论战的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革命派胜利

①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是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率领下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2、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保路运动。四川省尤其强烈。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由于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社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2、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人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武昌起义引起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不出一个月,全国13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4、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亡。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味中华民国元年。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①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②在实行的各项政策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①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②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制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4、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袁世凯4年:1912.3-1916.6;皖系段祺瑞4年:1916.6-1920.4;直系冯国璋4年:1920.4-1924.10;奉系张作霖4年:1924.10-1928.12)。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

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二十一条”、复辟)

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3、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于1920年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到第二次护法战争。

结果:1922年6月,广东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THE END
1.盛宣怀:意外的帝国掘墓人清廷张之洞赵尔丰保路运动四川全省成立保路同志会,成都大街小巷到处是复制版的戊戌维新时光绪皇帝发出的“铁路准归商办”的上谕,政府向外国借款的行为被界定为“卖国卖川”,铁路公司的投产引致的亏空被选择性忽视,一场捍卫财产权的战斗使得巴蜀之地山雨欲来。 7月15日起,起先唱大戏似的四川保路运动终于进入武装斗争模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VSFUI705566FH1.html
2.保路风潮(豆瓣)《保路风潮:辛亥革命在四川》以通俗流的语言,围绕20世纪初四川社会经济状况和川汉铁路筹建始末,阐述了保路运动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以“破约保路”宗旨提出的依据及其实施为重要线索,分析了四川地方政府和主要官员对保路运动的基本态度,再现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保路风潮、各界民众积极参与保路运动、保路同志军发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84576/
3.简述保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所谓“铁路国有”政策,把铁路利权出卖给,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川、鄂、湘、粤四省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其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开展了罢市、、抗粮、抗捐斗争,在荣县宣布,建立革命政权,清政府进行。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复制 纠错举https://www.shuashuati.com/ti/a1ae2e49e8764bc4bcdfa96d291b8a02.html
4.四川保路风潮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九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当劫夺商办铁路的“上谕”传到成都时,立即遭到成都立宪派的强烈反对。同年六月,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其夺路款、卖路权的阴谋完全败露,成都绅商于六月十七日在岳府街铁路公司成立保路同志会,誓死“破约保路”,保路风潮迅速由成都扩https://xuewen.cnki.net/r2006090010004331.html
5.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8431853.html
6.(五)保路风潮震撼清朝中国文化研究院1911年5月,清廷强行收回川、粤、鄂、湘四省集资自办的铁路,激起保路风潮,四川民愤尤烈,成为革命契机……https://chiculture.org.hk/sc/photo-story/1821
7.1911年保路风潮最激烈的省份是余筠18941176902》为什么武昌起义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为什么武昌起义在群龙无首 盛琴1231……》 起义经过 酝酿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保路风潮https://www.da-quan.net/ti/1911%E5%B9%B4%E4%BF%9D%E8%B7%AF%E9%A3%8E%E6%BD%AE%E6%9C%80%E6%BF%80%E7%83%88%E7%9A%84%E7%9C%81%E4%BB%BD%E6%98%AF.html
8.四川保路风潮中的宣传漫画【摘要】:<正> 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了一组四川保路风潮中的宣传漫画,它是研究四川保路运动史和中国漫画美术史的宝贵资料。兹将漫画照片公之于众,并略作阐释,错误之处,请专家们指正。 (一) 这组漫画共有九幅,分别刊载于成都出版的《西顾报》、《启智画报》、《通俗画报》和《正俗新白话报》上,时间从清宣统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WW199106010.htm
9.发生在四川的“保路风潮”保的是什么路?孙中山是怎样评价这次运动“保路风潮”是指清政府在四川集资修建的一条不过20公里的铁路。由于晚清昏庸,将铁路的承办权转让给列强,出卖民族资本家和中小资产阶级,导致了全川范围的“保路风潮”,引发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川人保路同志会以“水电报”(在竹片上写字,覆桐油之后放入锦江)将赵儿丰杀人,川人起义通电全国,导致武昌起义全面爆发,辛亥https://www.examk.com/p/1412588950.html
10.1911年的保路风潮的起因是()。1911年的保路风潮的起因是()。 点击查看答案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赵女士,35岁腹部被车撞伤2天,由当地卫生院转来医院。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少,体温38.8℃,血压80/60mmHg心率120次/分钟,腹胀,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最明显,伴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4)该病人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5bd8d6bd89f84bd693301bb3e85f7d9e
11.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点(3)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http://m.wenshan.offcn.com/html/2020/01/42033.html
12.2020考研政治:史纲重要考点背诵整理(一)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https://wap.kaoyan365.cn/zhengzhi/jindaishi/175500_2.html
13.保路風潮的解释保路風潮的意思汉典“保路風潮”词语的解释保路風潮 条目保路風潮(保路风潮) 拼音bǎo lù fēng cháo 注音ㄅㄠˇㄌㄨˋㄈㄥㄔㄠˊ 词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 保路風潮词语解释 ? 汉典 保路風潮网络解释 ? 汉典https://www.zdic.net/hans/%E4%BF%9D%E8%B7%AF%E9%A2%A8%E6%BD%AE
14.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介绍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人民反对清政府对外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亦称保路风潮,是收回利权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准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后又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清政府出卖路权的罪行,https://www.guoxuemi.com/shijian/205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