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水稻确认起源于上饶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来自中国农业领域研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9日在江西万年县发布《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科学家建议》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

当日,“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在此间召开,来自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等百余名专家参加,活动旨在集中研讨中国稻作起源,交流中国稻作起源研究最新进展,展示中国稻作起源地考古成果,梳理水稻在中国的驯化与发展脉络。

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以此,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专家认为,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致力于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遗址发现了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由此,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未能到会出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向会议发来贺信,他在信中称,“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该县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陶器发祥地之一。

THE END
1.东北大米的由来东北水稻是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在1875年,由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水稻成功,那个时候是大清帝国时期。 这里提示: 1、那时水稻是撒种不是插秧,因而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斤。 2、东北大米起源在桓仁,是朝鲜移民在古城镇试种成功的。 https://www.meipian.cn/4szp9cqs
2.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1.1稻米的起源 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大量的动物遗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3.东北大米的栽培技术起的源于日本,你能相信这个事实吗?!1930年代,东北稻田中劳作的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水稻,克服了图门江鸭绿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泽多和寒冷、无霜期短等困难。1875年(光绪元年),通化下甸子朝鲜族农民开垦试种水稻,获得好收成, 由此使水稻栽培迅速扩展到朝鲜族各居住地区。延边成为东北地区著名“水稻之乡,是东北水稻栽培历史百年的开端。https://www.163.com/dy/article/DM47DLJ20516KOPK.html
4.水稻上山文化遗址水稻新发现2024年5月,中国科研团队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约1.3万年前,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野生水稻进行驯化https://baike.sogou.com/v94728.htm
5.北稻南移一年可种四季本报嘉积5月10日电 (记者刘梦晓)“从几千公里外来的东北水稻,在琼海博鳌种植成功了。”5月10日,在博鳌镇北山村国家“北稻南移”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田里,北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应卓高兴地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在琼海种植的东北水稻,起源于国家农业部“北稻南移”高产攻关首席专家、海南省华光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https://m.gmw.cn/2021-05/11/content_1302285126.htm
6.水稻概述颖果。原产亚洲热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6000~7000年。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https://www.med66.com/new/201210/dm2012101745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