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明,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主要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长江文明的曙光》,参与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大约占全世界人口的22%,可是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们是靠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其实,在历史上从有人口记载开始,中国的人口大体上都占世界人口的1/4左右,所以中国的农业选择了一条精耕细作的道路,否则我们这么多的人口吃什么?国家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激励着我,想探讨一个究竟。中国农业是怎么起源的?它怎么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研究农业起源的一个动力或者一个原因,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的一个原因。
农业起源对人类古代文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我这里讲的农业主要是指谷物农业,是栽培作物。
一个在西亚,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及其周围地区。这个地方是小麦与大麦的起源地,也是绵羊和山羊的起源地。这种农业叫做有畜农业。这类栽培农业分两种,一种是有畜农业,一种是无畜农业——就是只有栽培作物,不养家畜。西亚的农业是有畜农业的,这种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两河流域的文明,就是古苏美尔、阿卡德和后面的巴比伦。这种农业传到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河大家要知道,现在不是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跟印度原来是一个国家,都叫印度。所以这个以小麦、大麦为基础的农业,传播范围相当广,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原生的。中国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中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起源地。西亚那边小麦、大麦是在一块儿的,它不是两个系统,这跟中国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个是在美洲,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我们中国现在也大量地种玉米,玉米是在明代才传过来的。美洲的农业是无畜农业,它没有家畜。它是以玉米为主体,还有南瓜、豆类,所以这个玉米、南瓜、豆子,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是叫做“农业三姐妹”。
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就是这么三个。它们都对后来古代文明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美洲有美洲文明,大家知道现在美洲的印第安古代的文明,像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年代也比较早,当然比中国还晚一点。但是它的影响范围仅限于美洲。中国的文明代表了东方文明,它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种种文明,后来发展为古希腊、罗马文明,这就是西方人的古代文明。所以就全世界看,或者说是有三大文明中心,或者说是有两大文明中心——也就是东方、西方,中国占了一方,这个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陕西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谷子
解开稻米起源地之争
几十年以前,在考古学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研究农业起源的主要是农学家。农学家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根据各品种的分类,总之他们的根据是植物的基因库,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后来日本学者提出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有一个很有名的日本学者,叫做渡部忠世,他写过一本叫做《稻米之路》。他在印度、泰国、缅甸的北部找了一些寺庙,这些寺庙是用土坯盖的,土坯里面有稻谷。他采集了标本,从稻子的形态上做了一个排比,他的结论是稻谷从那个山地向湄公河流传,也就是现在的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一带,这叫湄公河系列。我当时就跟他辩论,问他采集的那些稻子有多少年?他说起码有一两百年了,那个寺庙盖了两百多年了。我说栽培稻子有几千年了,你两百多年排出来了有什么用,跟起源有什么关系?比如中国有个占城稻,占稻很明显是从越南占城传到中国的,那不等于说这个占稻是越南起源的?北京的京西稻是从日本弄来种子栽的,那不等于说这种稻谷是日本起源的?实际上,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光是农学家的研究,还不能弄清楚这些农作物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到现在的。考古学就有这么一个优点,它可以把年代排比得非常清楚,哪个最早,哪个比较晚,怎么一步一步发展下来,然后把年代排列以后,再来排稻谷种子,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它是怎么变化的,它的源头是一个还是两个甚至多个?但是在排比稻谷的形态、基因的时候,还是要靠农学家。
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
什么是农业产生的原动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于农业,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农业的起源地。中国的自然地理,大体上是这么一种态势,周围有高山、有大海,大体上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只有两个地方,一个黄河流域、一个长江流域,这两个地方历来人口比较多,在这里可以发现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两个地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法子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小米的野生祖本、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那么在长江流域呢,有野生稻,到现在还有,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他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中国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公元前6000多年,中国北方已有了能储藏十几万斤粮食的窖穴,1000多年后,中国南方的河姆渡人已经吃上大米饭
刚才讲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那么中国农业的起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呢
以前我们大体上知道,黄河流域是小米的起源地,那是一种推论,没有事实证据。直到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在那儿的窖穴里面和陶罐里面都发现有粟——就是小米啊。当然已经只有皮壳了,但是那个形态还是完整的。在一个窖穴里面就发现了成百斤的粟(我说的成百斤是要换算成新鲜的小米,那个皮壳没有多少分量)。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确实是种小米的。以后在仰韶文化的好多遗址都发现有小米,而且是两种,一种是粟,一种是黍。仰韶文化的年代大体上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是不是就是农业起源的时候呢?不像。我们觉得那个时候农业好像已经比较发达了。
河北磁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磨棒
这样,我们是从后面一直往前推,实际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像东胡林这样的,可能是农业的萌芽阶段,它当时的主要的食物恐怕还是靠野生采集、捕猎,少量的栽那么一点谷类作物,除了这个石磨盘、石磨棒以外,我们没有看到石镰,也没有看到翻地的工具。
再往后发展呢,我们叫它龙山时代,年代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1000年是一个扩展期,就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向外传播。传播到哪里?主要是:一是往东传到朝鲜半岛,传到现代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一部分到了日本的九州半岛,这是旱地农业;一是向西传播到甘肃,新疆;还有往南,长江流域有一些水利条件不好的地方,也种小米。我这是讲的旱地农业。
那么稻作农业呢,也有类似的这么一个发现过程。稻作农业,最早考古学者开始注意的是湖北,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和天门县的石家河,这两个地方叫做屈家岭文化,地层中间发现了有稻谷的遗存。这个遗存是稻谷的壳,本来掺在泥里面,后来这样的泥用于盖房子抹墙,房子失火,墙壁的土被火烧成红色,我们在考古上把这种土叫做红烧土,因此泥里面的稻谷壳的痕迹就留下来了。就在这两个地方,发现了红烧土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稻谷壳。那个时候鉴定这个稻子是栽培稻,而且是粳稻。大家知道,稻谷有两种,一种叫籼稻,一种叫粳稻。籼稻,北京人喜欢说机米,就是我们吃的那种长长的机米,现在像秦国米也是籼稻;粳稻,北京人喜欢说是大米,像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还有什么盘锦米,那都是粳稻。湖北的这两个地方出现的稻谷是粳稻。经过测年,这两个地方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遗存,也就是说离现在有4000多年了,中国4000多年以前就种稻子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但是后来类似的发现非常非常多,在长江流域比它早的有的是。
我开始研究农业的起源,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北的磁山、一个是浙江的河姆渡。以前外国人说,这个稻作农业是印度起源的,或者东南亚,或者是什么山地,我就想研究研究到底稻作农业是哪里起源的。
大家想,河姆渡的稻作农业这么发达,当然不是起源的时候,稻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湖南洞庭湖西边的澧县,发现一个遗址叫做彭头山。这个遗址也发现了很多红烧土,里面有稻谷壳。而且彭头山遗址发现的陶器里面也掺着稻壳。研究发现它们也是栽培稻,不是野生稻。彭头山的年代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又比河姆渡早了一两千年。
在1993年,我跟美国的一个农学家马尼士合作,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做考古工作。马尼士在美洲做过40多年的考古,把美洲的玉米的起源弄清楚了。原来最早的玉米,只有两三厘米高,以后越长越大,是人工培养的结果。以后马尼士又在西亚研究过小麦、大麦的起源,所以他对农业起源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考古经验。我们一块到江西万年仙人洞,旁边还有一个洞,叫做吊桶环,我们在两个洞穴挖了半天,非常遗憾,没有找到稻谷的遗存也正常,那是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的遗址,而且是洞穴遗址,没有找到稻谷的遗存也正常,但是我们找到了稻谷的植物硅硅酸体,平常我们叫它植硅石。大家可能不知道,稻子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硅酸体不会烂,它在土壤里面一定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因为这种特殊形态,稻子跟别的植物都能分开,就是说尽管我们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了稻子腐烂掉了以后的这种硅酸体。
就在这同时,在湖南省南部道县玉蟾岩,那个地方是湖南省现在的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主持发掘,他竟然发现了两粒稻子,同时也有硅酸体。后来,我跟美国哈佛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巴尔·约瑟夫合作,共同发掘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虽然动作很大,但只发现了一粒稻子。这粒稻子又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我们就是要找这个,这才像刚刚起源时候的东西,年代呢,是公元前一万多年。
我以上讲的这些都有考古学的依据。依据考古发掘的年代和农学家对这些稻谷遗存的分析,我们的结论就有了科学基础。
左图为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木柄骨耜,右图为稻粒
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缘于两个农业体系大而互补
事实上,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在北方,就是以种两种小米为主的农业体系。这一农业体系中还种有别的东西,比如桑、麻,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豆子,有些地方也种稻子,以后又从西方引进了小麦、大麦。关于小麦、大麦,过去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就提出来过,认为是外来的。过去主要的谷类作物在北方,就是两种小米。不知道大家读过《诗经》没有?《诗经》里面就是很多地方讲黍、稷,黍稷,黍稷稻梁,黍就是现在的黍;稷,有人说是另外一种黍,有人说就是粟。《诗经》里面也有稻梁这些词。直到汉代以后,小麦才在中国的北方大量种植起来。在这样的农业体系中,家畜以猪为主,同时还产生了对应的耕作制度和农业工具,总体构成了一个农业体系。所以,我们提出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以种植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旱地农业体系。
在长江流域呢,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里家畜也是以猪为主,但同时有水牛。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为什么?这两个农业体系在两个地方,但两者又紧挨着。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而且这两个农业体系涵盖的地方非常大,大家翻一下地图就知道了,比伊拉克要大好多倍,比埃及也大好多倍,比古印度那块地方也大好多倍。这两个大而互补的地方,会起一种什么作用?因为大,它就有一个宽广的基础,而中国周围都还是采集狩猎经济,没有强势文化。即使有一个比较强势的文化来干扰,它这个核心地区也是稳稳当当的。西方就不是这样了,尽管有的地方发展程度很高,但它比较脆弱,有一个野蛮民族入侵,一下子就把它消灭了。所以不管是像伊拉克两河流域的文化也好,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也好,都中断了。现在的埃及人不是古埃及人的后裔,现在的印度人也不是古印度人的后裔,两河流域也一样。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没有中断过。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这个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上排三字为甲骨文“来”字,下排三字为“麦”字
左图为北方旱作农田,右图为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农业起源尚有许多未解之谜
第三个,对农具的研究不够。我们常常是拿了一种形状的东西,像个铲子,我就说是铲子;像个镰刀,我就说是镰刀。实际上农具应该根据它的使用痕迹作研究。比如说镰刀,用它割过谷物后会留有硅酸体,而硅酸体会发出一种硅质光泽,这用光图一看就知道了。而这部分工作,我们现在还没有人做。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一把铲子,这铲子当然是可以翻地的,但也可以是挖坑、挖沟的。那么翻地的铲子有什么特点?翻过的地跟没翻过的地,在土壤的结构上是不一样的。这个工作,我们也没怎么做。
还有一个,就是有些农学家对野生祖本的研究不够。比如,我们知道栽培稻有粳稻、籼稻两种。过去农学家就认为粳稻是籼稻变来的。现在的研究发现,野生稻就分粳和籼。实际上普通野生稻还不止这两种。栽培稻呢,就有一点麻烦。栽培稻的基因一般很难保留。所以,以后在找到河姆渡这样的遗址的时候,要特别加以保护。
中国的农业,在它起源的时候,就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往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又走了一条非常特殊的道路。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在农业起源地湖南,把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