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牵头绘制精细水稻基因图谱

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重大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

该研究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并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优势。在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重大数据共享和重大项目合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研究水平带来更大的飞跃。

研究背景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稻米产量必需增加1倍以满足未来人口增加的需求。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如何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一直是育种家面临的巨大挑战。过去20多年,全球科学家已经克隆了多个水稻基因,然而,如何将这些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育种家所能利用的分子设计育种信息,则必须对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信息进行充分了解。“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利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的计算机平台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的本质,对于高效挖掘水稻有利基因、实现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关系着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内外“大联合”—“大协作”—“大共享”

201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华大基因共同启动“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3KRiceProject),拉开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的序幕。2014年5月,3000份水稻基因组测序数据于“世界饥饿日”公开发布于NCBI、DDBJ、GigaScience、阿里云等数据库,与全球共享。同时,基于测序结果建立了若干重要数据库和资源:SNP和表型数据库(RiceSNP-SeekDatabase);3K泛基因组数据库(RPAN:RicePan-genomeBrowser);另外,泛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原始数据将发布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Data杂志上。同时,该项目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了2400份水稻核心种质,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水稻遗传多样性。目前3000份水稻种质已经发放给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40家科研单位、高校和育种单位,发放超过4万份次,用于大规模发掘影响水稻高产、抗病虫、抗逆、优质新基因和育种应用,全面开始推进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育种。

揭示水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传统“经验育种”向现代“精准育种”跃升

水稻种群的基因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作用机制,是水稻育种改良的遗传基础。长期以来,全球科学家一直致力于阐明水稻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其等位基因多样性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水稻遗传改良中。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设计育种,让水稻育种周期更短、更有针对性,代表了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3000份水稻(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全球78万份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

该研究共检测到32M的高质量SNPs和Indels,对亚洲栽培稻群体的结构和分化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准确的描述和划分,由传统的5个群体增加到9个,分别是东亚(中国)的籼稻、南亚的籼稻、东南亚的籼稻和现代籼稻品种等4个籼稻群体,东南亚的温带粳稻、热带粳稻、亚热带粳稻等3个粳稻群体、以及来自印度和孟加拉的Aus和香稻;首次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的大量微细(>100bp)结构变异(SVs,包括易位、缺失、倒位和重复);构建了亚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组,包括12770个(62.1%)核心(core)基因家族和9050个(37.9%)分散式(distributed)基因家族。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核心基因比较古老,大多数的新基因表现更年轻和长度偏短。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中华文明起源问:为什么将其称为革命?它有何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谋生方式,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而是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实现了有单纯地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同时,考古材料还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如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http://www.syun.edu.sh.cn/info/1055/2315.htm
3.“稻”亦有道——盘点近期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企业动态本研究描述了水稻中一个关键的油菜素内酯信号成分OsBZR4的新功能。研究发现OsBZR4通过促进水稻油菜素内酯合成相关基因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在ATZ和IPU的解毒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OsBZR4介导的水稻抗除草剂机制的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降低农药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https://www.biomart.cn/news/16/3219901.htm
4.中华姓氏起源探究教案(精选7篇)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e38ir.html
5.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本文综述了水稻起源和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基因组学方面的证据,认为水稻 2 个亚 种独立起源于野生祖先种内很早就分化的不同类群,但一些驯化基因——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可能首先在一个亚种中被 驯化,然后通过基因渐渗,扩散到另一个亚种中.因此,水稻驯化的关键是研究驯化基因的起源和扩散方式.随着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6.从分子人类学看中国人祖先的起源与迁徙除此之外,02a-M95在亚洲南部的侗傣、苗瑶语系以及东南亚岛屿的南岛语系中也有分布。因此,系统地探讨02a-M95支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起源和迁徙,而且对我们研究各个语系的起源和语系之间的分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一直存在争论,科学家基于对亚洲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431905.html
7.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价值南方plus良渚古城遗址的综合研究已经充分说明这是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而这个早期国家的年代,通过考古学得到实证——这就为世界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发展明确了五千年的时间坐标。 实证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普遍意义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把“文字、铜器、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三要素,因此在评判世界不同地区的http://pc.nfapp.southcn.com/18/2437067.html
8.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官员莅临指导云南省水稻等重要地方品种保护和金秋九月,时值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号:GCP/CPR/061/GFF)”项目——云南省水稻等重要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示范中期阶段,2023年9月10日—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技术官员周波博士、姚春生博士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张宗文博士一http://www.ybri.cn/subsiteIndex/toPage?subsiteFlag=ybrim&subsiteId=2&newsClassId=40&pageType=view&objectId=1142&extendData=article&pageSize=5
9.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而稻米之路传播的是水稻的栽培技术,传播的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方法,其意义远远高于丝绸之路。因此可以说“稻谷之路”是一条“生命之路”。目前,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也都种植水稻。除了南极洲以外,世界几乎大部分地区都有稻米生产。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10.水稻的密码子用及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侧翼序列对基因表达的影响.pdf水稻的密码子用法及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侧翼 序列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摘要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约半数人口以此为生。2002年,水稻基因组草 图和精细图的绘制完成,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和突破口。本研究以 全基因组序列数据为材料,结合现阶段基因组研究的热点,对搽稻核和细胞器基因 组的密码子用法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222/3550897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