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与粮食安全——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在节水增产防污中的作用

1我国水稻灌溉中高产节水与防污的重要性

我国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7.1%[1],水稻产量之高低,是否能够持续地稳产、高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少量稻田分布在北方(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北),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面积大,达4百万公顷。北方稻区水量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全国85%稻田分布在南方,在该区域,水稻的灌溉用水量点总灌溉用水量的90%以上,由于降水在年际、特别是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南方多数省(自治区)经常有数十万公顷的稻田水源不足。因此,无论北方和南方,推行水稻节水灌溉,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根据我国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水稻节水灌溉模式[6][7]。

2.1“浅、湿、晒”模式

2.2“间歇淹水”模式

2.3“半旱栽培”模式

2.4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

为了充分地利用降雨,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各地推广上述浅湿晒、间歇淹水和半旱栽培等类节水模式的农田中,可同时采用蓄雨型模式,其要点是:平时可按上述各种节水灌溉模式进行灌溉;若遇降雨,不仅是当成一次灌水,而且对于雨水形成的水层,可以超出灌溉水层上限的标准,达到雨后极限(图1(a)、(b)、(c)中的虚线)。这种少灌多蓄的灌溉模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再节水约10%~15%,而且减轻排水负担。由于只是在雨后多蓄,并非长期淹水,仍保持湿润、露田、晒田的条件,这种极短期的蓄水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并无明显影响。

此外,近来广东等省还试验研究与初步推广了水稻沟垅灌溉模式,并取得丰产、高效节水的效果,值得在进一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3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增产作用

能满足水稻对水分要求但田间偏旱的土壤水分条件,土壤通透性(含氧量)高,养分流失少、吸收多,好氧细菌增加,田间及土壤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株特别是其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高产。各种节水灌溉模式一般可增产稻谷3%~8%,灌溉水的生产率(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一般可提高20%~80%)[6]。

作为示例,将两处试验站近年节水灌溉模式节水、增产试验成果列于表1[11]、表2[12]。

4水稻节水灌溉的防污减污作用

4.1减轻稻田排出水流中的氮磷污染

根据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省试验点的试验观测,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模式,可以减少随渗漏与地表排水排走的总氮负荷及总磷负荷,减少的幅度大多数为20%~40%。作为示例,以下列出广西及浙江两处试点近年的试验成果(表3[4]、表4[9])。

4.2减少温室甲烷CH4气体排放量及氨、氮挥发量

土壤中CH4细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而各种节水灌溉使土壤经常接触空气、曝晒阳光,有利于氧化而破坏甲烷菌产生和生存条件,能有效地抑制甲烷的生成和排放。河海大学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采用中后期无水层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量达39%~85%[13];中国土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结果,采用间歇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42%~45%[14]。总之,使土壤经常直接接触空气、曝晒阳光的偏旱灌溉模式,能较大幅度地减少甲烷排放量。

施入稻田的氮肥,会因氨挥发而损失30%以上,不仅影响肥效,也污染大气。采用偏旱的节水灌溉模式与改革施肥制度相结合,可以降低挥发量。据笔者等在湖北荆门、广西桂林的试验,在氮肥施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与间歇灌溉相结合,将施基肥(占70%左右的总氮肥量)和1次追肥(占30%左右氮肥量)的施肥制度改为基肥(占30%左右氮肥量)和2~3次追肥(占70%左右氮肥量),能减少20%左右的氮肥挥发量[15]。

4.3减轻病虫害危害和农药污染

节水灌溉对稻田小气候的影响——提高株间昼夜温差和降低株间空气湿度,有利于减轻水稻病虫害。根据广西玉林农业气象站调查结果[16,17],在半旱栽培条件下,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卷叶虫的发生率可减少40%~70%,从而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用量可显著减少,稻田的水土环境污染程度亦可显著减轻。2006年我国南方发生较大面积稻田稻飞虱危害,笔者等在受灾较严重的湖北荆门调查,当地认为,采用偏旱的间歇灌溉稻田,虫害较轻,农药使用量仅为其它稻田的一半左右,每公顷使用农药的费用比其他稻田少300元。

5结论

(1)我国已探索并推广了许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这些模式基本上可归纳为浅湿晒、间歇淹水、半旱栽培与蓄雨型等几类。针对不同的土壤、肥力、地下水位等条件,选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均可以取得高产、大幅度节水以及防污的效果,要充分发挥水稻节水灌溉节水、增产与减污的三重作用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与传统的长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田间节水率可达8%~50%,一般为20%~30%;增产率达2%~10%,一般为3%~8%。采用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具有显著的节水潜力与一定的增产作用。

(3)采用节水灌溉模式,可减轻稻田水土环境污染,特别是可减少20~40%的氮磷流失和40%以上的甲烷挥发,还可减轻稻田病虫害,这有利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新型水稻品种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潮流首先,新型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这是因为它们经过精心设计,有着更加深厚的地下茎系统,这使得它们能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而减少因缺水导致的损失。此外,这些新的作物还能够有效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不需要过多依赖化肥和农药,因此对环境友好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https://www.3svb9bc3.cn/nong-ye-zi-xun/429500.html
2.水稻根系育种的意义与前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根系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及根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使水稻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 相对滞后,因此育种家尚缺少对水稻根系性状遗传规律的认识和了解,限制了它在育种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根系改良重要性认识 上的滞后有关。在早期的根系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05/23/803452_192094244.shtml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我们党一直以来都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需求侧发展,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这些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农业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性http://qks.cqu.edu.cn/html/cqdxskcn/2022/1/20220105.htm
4.“上天入地”的“太空种子”会给农业和餐桌带来怎样变化?而对于“育种家”们来说,航天育种也犹如开盲盒。基因突变的不确定性,让深入分析太空环境各类因子影响种子基因变异的机理成为“育种家”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空间站技术应用日趋成熟的未来,通过对不同诱变世代的基因进行大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因子对于变异的影响机理,将为航天育种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筛选依据。http://www.81.cn/kt/16218733.html
5.美国政治社会化12篇(全文)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传统的灌输教育法, 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向人们传导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这种传统的灌输在方法和手段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通过借鉴美国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7]。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j0ujb4z.html
6.近年来我国稻米需求和生产情况市场信息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一、我国稻米消费和需求情况西方国家以小麦消费为主,稻米只作为替代品和补充品。而我国不同,稻米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在粮食消费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一)我国稻米消费的一般性 1,占粮食消费中的比重https://www.ahnw.cn/schq/Content/237d9e66-0a81-490f-a11d-dd74f0911f47
7.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https://www.scsqw.cn/whzh/qzzhrmghg70zn/content_29103
8.关于水稻生产的研究(毕业论文).doc田云等(2012)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水稻生产科技进步率进行测算,采用1991年-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年间,单产增长率只有20%左右的源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看出在以往科技进步并未发挥其重要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率都在40%左右,其作用远远大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但随着科技进步的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04/513014221200132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