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洲史/大西洋史/黑色大西洋/奴隶贸易
作者简介:李鹏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历史性地来看,欧洲力量在大西洋世界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欧洲人主导着跨大西洋航行,他们将疾病传播到美洲并造成土著人口大量死亡,他们对于美洲进行殖民征服,而后将黑人奴隶从非洲贩卖到美洲,并且迫使黑人奴隶及其后代在美洲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按照“世界体系论”的观点,大西洋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军事实力增强,而非洲大陆及其民众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对于历史变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②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是,直至1820年以前,跨大西洋人口流动的2/3是非洲人,非洲人口、文化以及观念对大西洋历史联系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影响。③
一、研究进展
第三,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非洲人在大西洋世界的历史,这需要广泛运用包括考古学、历史语言学、口头传统以及物质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18)学者们将“航程”数据库与其他一些档案文献加以比对,从而形成有关大西洋史的复杂认知。这些档案文献包括种植园奴隶主的财产清单、逃跑奴隶的悬赏文告和逮捕书、天主教会档案(尤其是关于洗礼、婚姻以及死亡的记录清单)、国际法庭档案以及宗教审判记录等。这些档案分布于法国、葡语南美洲和西班牙语南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这些地区也成为大西洋史研究的重点地区。例如,沃尔特·霍索恩(WalterHawthorne)通过将“航程”数据库与种植园财产清单以及天主教洗礼和宗教审判记录加以比对,研究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来自上几内亚的奴隶在巴西马兰尼昂等地的历史,从而判断出抵达巴西的奴隶是从西非比绍(Bissau)和卡谢乌(Cacheu)港口上船的。(19)
二、代表性观点
(一)非洲奴隶贸易与大西洋世界的形成
(二)非洲联系对美洲文明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Crosby)的《哥伦布交流》一书在非洲史学界引发热烈讨论,一些非洲学家批评克罗斯比忽视了非洲人、非洲动植物以及非洲疾病在重塑大西洋生态与社会方面的角色。(36)概括而言,非洲联系对美洲的影响体现在农牧业知识、疾病与医药、音乐文化、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
第一,农牧业知识。以往通常认为非洲人在大西洋世界只是被迫提供劳动力,近年来非洲史研究对这一观念提出挑战,强调非洲农业品种和农业技能对美洲农业发展的贡献。例如,水稻、珍珠粟(pearlmillet)、高粱、几内亚木薯(guineayams)、豇豆(cowpeas)、树豆(pigeonpeas)、秋葵和大蕉等农作物是由非洲人从非洲引入美洲的。非洲人还将特定的非洲农业技能运用到北美洲的蔗糖、玉米、小米和木薯生产过程中。(37)非洲史学家还研究沃洛夫(Wolof)、曼丁哥(Mandingo)和富拉尼(Fulani)等群体对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牛畜养殖业的影响。(38)这方面较著名的是朱迪斯·卡尼(JudithCarney)等人提出的“黑人水稻”(BlackRice)理论。卡尼认为,在18世纪卡罗来纳和乔治亚南部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建立过程中,来自上几内亚的黑人水稻种植技术至关重要。正是黑人奴隶把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水稻种植揭示出非洲人在遭受奴役的同时,也改变了美洲当地的生产知识体系。卡尼还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美洲其他地区,包括巴西的马拉尼昂(Maranhao)。(39)
戴维·埃尔蒂斯等人对“黑人水稻”理论提出质疑,强调塑造美国水稻种植体系的是欧洲人,而不是非洲奴隶,尽管非洲奴隶将一定技术带到美洲,其中一些有助于水稻种植,但是“掌握着权力和资本并且进行试验的欧洲种植者占据主导地位”。西非史学家沃尔特·霍索恩对“黑人水稻”理论做出修正。他认为,在跨越大西洋的漫长交往与迁徙过程中,水稻生产与消费既有变化也有延续。非洲人并未将一种毫无变化的水稻知识体系全面照搬至美洲,而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到水稻种植时机、区域以及方式,水稻种植技术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棕色的”(brown)。(40)
(三)非洲裔美洲移民文化的起源
到20世纪90年代,非洲史学家对“克里奥化”概念提出挑战,批评它夸大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多样性,也过高估计了大多数运奴船上的黑人奴隶的族群多样性,同时淡化了非洲奴隶在美洲新大陆重构具有凝聚力的族群文化的可能性。非洲史学家认为,美洲史所讨论的“克里奥化”实际上早在非洲大陆已经发生。(55)非洲史学家尝试将非洲纳入大西洋史之中,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对克里奥化以及非洲裔美洲文化形成的理解。伊拉·柏林(IraBerlin)在有关北美奴隶制的研究中提出“大西洋克里奥”(Atlanticcreole)概念,主要指最早的一批“契约奴隶”(CharterGeneration),他们通过与大西洋文化的接触而形成一种混合的身份认同,这要早于抵达美洲之前,有别于后来的“种植园奴隶”。(56)琳达·海伍德(LindaHeywood)和约翰·桑顿也认为刚果(Kongo)和安哥拉的克里奥人是17世纪上半叶英国和荷兰殖民地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基督教刚果王国和葡属殖民地安哥拉长期存在的欧洲影响催生出克里奥文化,而这一文化被移植到美洲并为来自西非的奴隶所效仿。(57)
(四)大西洋联系对非洲社会的影响
大西洋贸易导致非洲被纳入欧美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造成非洲人口遭受严重损失。近年来非洲史研究强调,这一跨大西洋联系不仅导致非洲人口的巨大损失,而且对非洲社会产生结构性影响,这体现在社会组织形态、宗教习俗以及农作物种植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大西洋贸易过程中,非洲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渐建立。例如罗宾·劳研究指出,黄金海岸的欧洲人雇佣冈比亚和奴隶海岸的奴隶,而奴隶海岸的欧洲人也会雇佣来自黄金海岸的奴隶。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远离家乡的奴隶不容易逃跑。大西洋贸易中,欧洲奴隶贩子还会雇佣自由的非洲人,例如在奴隶海岸,欧洲人发现当地人没有航海传统,因此雇佣黄金海岸的非洲人来驾驶独木舟,这些撑独木舟的人很多在合同完成后留在了奴隶海岸。另外,1787年英国建立弗里敦殖民地后,也吸引了来自利比里亚的克鲁人大量前来充当水手。(64)
再次,大西洋奴隶贸易使得西非逐渐被纳入大西洋“共同体”之中。大西洋体系并不是非洲奴隶被贩卖至美洲的单向流动,经过三个世纪的漫长交往,在西非沿海地区出现“欧化”人口,其中既包括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后代,也包括已经接受了欧洲文化的非洲人,他们通常被称作“非洲—欧洲人”。这些人不仅认同于欧洲文化,而且维持着跨大西洋的家庭和社会网络,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大西洋“共同体”的一部分。(69)琳达·海伍德强调,在奴隶贸易时代中非地区的社会生活中,非洲人和葡萄牙人的密切关系影响到当地的宗教生活和文化习俗,例如命名方式、音乐传统、饮食文化、服饰风格和房屋构造。到18世纪,葡属安哥拉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克里奥文化”,这不仅影响到当地非洲文化与社会,而且安哥拉的葡萄牙移民及其文化也经历了非洲化过程,葡萄牙人很快适应了非洲文化环境,而中非人则是有选择地将欧洲文化吸纳进入他们的文化之中。(70)
三、总体评价
(一)研究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近年来国外学界有关非洲在大西洋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强调非洲社会在跨大西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中的历史能动性,极大地修正了大西洋史研究中存在的“欧美中心论”。这些研究着重分析非洲社会所塑造的跨大西洋联系,有助于我们跳出帝国的框架来理解大西洋历史和非洲历史,使得我们注意到以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的历史,从而有助于深入认识非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