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都有修建过长城,比如秦朝,汉朝,晋朝,北魏,隋朝都曾修建长城抵御外族的入侵。从宋到明,汉人和北方的鞑靼都是直接对立直接争夺利益,尤其是明朝,修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这样仔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只有3个朝代没有修建过长城,分别是:唐朝,元朝和清朝。我们接下来主要说说下中国伟大遗迹,位居世界伟大遗迹之一,由中国第一个王朝开始建立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虽然历代君王几乎都曾加固增修长城,但是到了秦始皇时期,这种加固增修力度达到了空前。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历朝历代都曾修建长城,如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秦国、赵国、燕国的边境线上都曾修建过密密麻麻的长城,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中原后,攻退匈奴向北撤退,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进行重新修缮和增筑,使其联接一起,又新建增筑相当于原来三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部分;动用了约50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作为一道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的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在长城沿线设12郡,并移民充实边防,进行农牧业生产。这些措施在以后多朝代延续下去,成为保护屯田和开发边境地区最好屏障。对于保障北方交通的畅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成这一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将秦国、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这才有了"万里长城"的美称。这长达一万余里的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现在想想也是极其伟大的工程啊!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二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是将门之后,其祖父蒙骜从齐国投奔秦昭王后,在进攻韩、赵、魏国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官至上卿。其父蒙武也是秦朝大将,秦灭楚之战就是蒙武协助大将王翦所指挥的。蒙恬自幼聪颖,学习狱法,曾做狱官,公元前221年世袭秦将。就在这一年率军攻齐,大破齐军。蒙恬是文武全才,据传,今天使用的毛笔即为蒙恬所发明。
蒙恬是秦朝名将,祖孙三代皆在秦的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陲的军事斗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最后却惨死在阴谋的陷害之中。古人悼诵蒙恬的诗写道:"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本来遗命是由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可是因为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的合谋,最终矫诏立立始皇十八子胡亥为二世皇帝,随即登基。
此时长子扶苏正以监军身份驻在蒙恬军中,扶苏与蒙恬关系极为密切。赵高为消除后患,篡改诏书,派使者送往上郡(今陕西榆林县东南),赐扶苏、蒙恬死。扶苏接书受剑,哭入内舍。蒙恬怀疑有诈,谏劝扶苏说:"主上在外,未立太子,今臣北率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这天下重任,如不得主上信任,怎肯相授,今只凭一使者到此,安知不有诈谋,故不应自杀,待派人驰赴行在请命,如果属实,再死不迟。"扶苏不听劝阻,挥剑自刎,蒙恬却不肯即死,交出兵权,被关压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狱中。
二世胡亥得知扶苏已死,便欲宽释蒙恬,但赵高深为忌妒,不断捏造罪名诋毁蒙恬。对于蒙氏兄弟,可以说,是真正的忠诚派人物。没有蒙氏兄弟,北方不可能安宁。但是赵高因为个人的私怨,在拥立胡亥之后,催促二世皇帝诛杀秦始皇的心腹爱将。连扶苏的儿子秦王子婴都劝阻说:"赵国王赵迁杀李攻,齐国王田建杀忠臣,最后都亡了国。蒙家累世是重臣和智囊,陛下却一次就铲除,让人心寒。而且这件事后果还相当严重,那就是官员们从此失去了信心,将士们从此失去了斗志!"胡亥哪里听得进去,还是处决了蒙毅和蒙恬。胡亥即位后,下诏处死蒙氏兄弟。他派去的使者对蒙恬说罪过太多,而且还要加上蒙毅的连坐。蒙恬临死前曾说过,我蒙家为秦国出生入死三代,统领三十万大军,有背叛的资本,但是绝对不会。而且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特别让人难受,他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多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龙脉,这就是罪过。"于是自杀。
蒙恬不但率领军团保卫边疆,击退匈奴,而且为中原汉族完成了长城这伟大的工程,从意义上说,蒙恬的确是建造长城的主要负责人,而秦朝就是发起者。秦二世而亡,万里长城似乎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是引起了仇恨的对象。内部起火,终究毁了不可一世的秦朝。
万里长城这一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让我惊叹,而长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真的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