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世界稻米产业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庞大产能和消费全部在国内完成,是中国农产品类别中做完整产业链的最佳品种。稻米产业链共包括:前端、种植、收储、粗深加工、流通、消费等六大组成环节。
2.稻谷按所含淀粉的结构不同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後会黏性越高。稻谷根据所含淀粉结构不同分为粳稻和籼稻两大品种。南方以种植籼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粳稻为主。
3.粳米价格周期波动规律较弱,但仍存在一定规律性。粳米价格最高价一般出现在9-10月份,最低价一般出现在1月份。
4.水稻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种子萌发至幼穗开始分化前是单纯的营养生长期,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前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最后3片叶及稻穗形成;抽穗至成熟是单纯的生殖生长期,经历开花、乳熟、蜡熟、完熟等时期。
1
产业链组成及特点
1.产业链组成及特点
中国是世界稻米产业的第一大生产国及第一大消费国,其庞大产能和消费全部在国内完成,是中国农产品类别中做完整产业链的最佳品种。随着粮食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我国稻米产业链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与完善。截至目前,稻米产业链共包括:前端、种植、收储、粗深加工、流通、消费等六大组成环节。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各大企业市场比重都较低,市场集中度不够;
(2)生产加工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产量相对较高,但是普通米和优质米比重失衡。具体表展现在:普通米产量高,市场需求量有限,优质米产量低,市场需求量大。
(3)品牌米方面较为缺乏,不注重品牌的树立,有一定影响力品牌寥寥数几,例如中粮、益海、北大荒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同类产品。
2.产业链产品组成
稻米产业链包括初加工、深加工品种,各品种根据各自加工程度不同分为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例如,初级产品主要有大米、米糠和稻壳,深加工品种主要为米粉、米线、雪饼等。另外,米糠中含有较多的粗脂肪、粗蛋白及无氮抽出物,可以用来榨糠油、制作糠饼等,稻壳主要用来做饲料或发电材料。
稻米产业链在各环节上所形成的利润存在区别。相对而言,在稻米加工中,粳米的加工毛利较籼米的加工毛利较高;产值方面,主要由于粳稻产量相对中籼稻较少,故粳稻产值稍逊于中籼稻产值表现。
2
粳米属性
1.自然属性
粮食即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和粗粮。国际粮食分类中除稻谷和小麦外,其它的谷物都属于粗粮,大豆属于油料。而我国的粮食分类除谷物外,还包括大豆和薯类。
稻谷,俗称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数量很难估算。
在分类上,比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稻谷按所含淀粉的结构不同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後会黏性越高。稻谷根据所含淀粉结构不同分为粳稻和籼稻两大品种。南方以种植籼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粳稻为主。
粳稻和籼稻是经过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不同气候生态型的稻谷。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我国是籼、粳稻生产并存,而且种植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特征明显。
二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粳稻,茎杆较矮,叶子较窄,深绿色,米粒短而粗,其米粒不粘糯性,籼稻的性状比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学者认为籼稻为基本型,粳稻为变异型。粳稻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种植,谷粒不易脱落,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温,所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后季以及黄河以北一般采用粳稻品种。根据种植区域不同,粳稻又进一步细分为南粳(苏皖产区)和北粳(东北产区)。
在粮食业务上,主要根据稻米的性质和粒形鉴别籼米与粳米。一般籼米粘性较差、粒型长而窄;粳米性粘、米粒短而圆。籼米与粳米蒸饭的粘度不同主要因为其淀粉组成不同,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支链淀粉富于粘性,蒸煮后能完全糊化成粘稠的糊状,而直链淀粉只能形成粘度较低的糊状。籼米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所以粘性小于粳米,粳米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2.商品属性
原粮与商品粮在统计上,我国规定稻谷与大米的统计折合率是70-80%。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粳稻的商品化率相对较高,仅次于玉米、大豆;产品净利润方面,粳稻品种的种植净利润也处于中高位,仅次于中籼稻、大豆。总体上,商品属性方面已达到一定程度,市场表现良好。
近年来,随着粳稻需求的持续快速增加,产区粳稻外流量也逐步增多,商品率明显提高,并超过早籼稻及中晚籼稻,尤其是2008年以后,在国家运费补贴政策支撑下,商品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5年我国粳稻商品化率已达到90%。
3.金融属性
近些年,粳米品种价格走势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
(1)在主要粮食类产品中,粳米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从2009年发展至今,粳米价格累计增幅61%;
(2)粳米价格走势与粳稻相似,近年来价格走势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价格上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但规律性并不突出,周期性波动特征较弱。
总体上看,粳米价格周期波动规律较弱,但仍存在一定规律性。粳米价格最高价一般出现在9-10月份(11年里有5年出现在9月份,2年出现在10月份),最低价一般出现在1月份(11年里有8年出现在1月份)。
3
种植与生长
据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研究成果显示,粳稻起源在中国,目前粳稻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6900多年,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苏南等地。
我国粳稻生长按照双季稻、单季稻区别,在播种期、齐穗期、成熟期和安全期等方面略有不同。安全期是指水稻在界限期内播种、齐穗、成熟能顺利的进行,没有出现严重的低温危害,避免烂秧、空壳、秕粒等损失。尤其是双季稻,应使其重要生育阶段——从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抽穗开花和安全成熟——处于气象条件最佳时期,即安全播种期、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避过早稻的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和晚稻低温冷害等不利条件。华南地区,粳稻播种期在2月上旬-3月上旬,而华北地区,则延后一个月左右。但总体上,一般每年10月上旬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11月份开始集中上市,到第二年2月销售旺季结束。
1.生长阶段
水稻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种子萌发至幼穗开始分化前是单纯的营养生长期,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前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最后3片叶及稻穗形成;抽穗至成熟是单纯的生殖生长期,经历开花、乳熟、蜡熟、完熟等时期。
习惯上把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划分为“2个阶段4个时期”,即以幼穗开始分化为界,幼穗开始分化前称为营养生长阶段,幼穗开始分化后称为生殖生长阶段。在高产栽培中为便于掌握生育进程,又把它分为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及开花灌浆结实期。在实际操作时,移栽插秧的幼苗期为秧田期,移栽后称本田期,它也分为3个时期,即前期,从移栽返青到分蘖高蜂;中期,稻穗分化形成;后期,从始穗扬花到灌浆成熟。
2.生长主要影响因素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变化由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两性一期)。感光性反映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对不同日长的反应特性,感光性强的品种在短日下生育期明显缩短;感温性是水稻品种生育期对温度的反应特性,感温性强的品种,当温度高时,生育期缩短明显;基本营养生长期反映水稻品种在高温短日条件下的生育期长短。
1)温度
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某作物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粳稻为10℃、籼稻为12℃。早粳在气温稳定在10℃以上(塑料薄膜育秧在8℃左右)播种,15℃以上栽秧;早籼在12℃以上播种,17℃以上栽秧,否则出现烂秧、死苗。北方早粳与南方早籼要避过孕穗期低温冷害(最低气温粳稻不低于15℃,籼稻不低于17℃),否则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
粳稻安全齐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无连续3天以上低于20℃的低温,籼稻(包括杂交稻)要求22~23℃以上,无连续2~3天低于22~23℃的低温,否则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
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要使水稻抽穗灌浆期处于光、温、水分比较适宜,又尽量避开病虫害大发生时期,以获得较高的光合产量及籽粒产量。
2)水分
水稻全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之间,大田蒸腾系数在250~600之间,水稻蒸腾总量随光、温、水分、风、施肥状况、品种光合效率、生育期长短及熟期而变化。单季稻、晚稻在孕穗期、双季早稻在开花期、双季晚稻在拔节、孕穗期蒸腾量最高。水稻需要水层灌溉,以提高根系活力和蒸腾强度,促使叶片蔗糖、淀粉的积累和物质的运转。淹灌深度以5~10厘米为宜,但为了除去土壤有毒的还原物质,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根系活力,还应进行不同程度的露田和晒田。
水稻幼苗期应采取浅水勤灌,有利扎根;分蘖期为促进分棵,以水调温,水层保持在2~3厘米左右,分蘖后期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拔节孕穗期是水稻需水最多时期,宜灌深水(6~10厘米);抽穗开花期根据天气与土壤条件,可以轻脱水或保持一定水层,空气相对湿度70~80有利受精;灌浆期田面要有浅水,乳熟后期干干湿湿,有利提高根系活力及物质调配和运转。
水稻在返青期、减数分裂期、开花与灌浆前期受旱减产最严重,返青期缺水,影响秧苗活棵和分蘖;减数分裂期缺水,颖花大量退化,出穗延迟、结实率下降;抽穗期受旱,影响出穗,减产严重;灌溉期受旱,粒重下降而影响产量。水稻在返青期、减数分裂期、开花期对淹水最敏感,长期淹水会导致死苗、幼穗腐烂和结实率降低。
3)基本营养生长期
南方籼稻所需积温和生育天数(播种-成熟)如下:早稻,早熟种积温2400℃,生育天数110天;中熟种积温2400-2600℃,生育天数110-120天;晚熟种积温2600℃以上,生育天数120天以上。中稻(一季稻):早熟种积温<30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中熟种积温3000-3200℃,生育天数130-140天;晚熟种积温3200℃以上,生育天数大于140天。晚稻:早熟种积温3000℃,生育天数120天;中熟种积温3100-3300℃,生育天数120-130天;晚熟种积温3300℃以上,生育期大于130天。
南方粳稻所需积温和生育天数(播种-成熟)如下:早熟种:>10℃积温<2900℃,生育天数120天;中熟种:>10℃的积温3000-3300℃,生育期天数120-130天;晚熟种:>10℃积温>3300℃,生育期天数大于130天。
北方一季粳稻所需积温和生育天数(播种-成熟)如下:早熟种>10℃积温<25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中熟种>10℃积温2500-3000℃,生育天数130-150天;晚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大于150天。
4)安全期
安全期是指水稻在界限期内播种、齐穗、成熟能顺利的进行,不致造成严重的低温危害,避免烂秧、空壳、秕粒等损失。尤其是双季稻,应使其重要生育阶段——从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抽穗开花和安全成熟——处于气象条件最佳时期,即安全播种期、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避过早稻的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和晚稻低温冷害等不利条件。
水稻安全播种期。各地水稻农业气候资源不同,安全播种期也随之出现差异。我国水稻最早安全播种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华南和滇南的籼稻为2月下旬-3月上中旬;长江流域籼、粳稻分别为3月底至4月中、3月下旬-4月下旬;华北粳稻在4月中旬前后,南部粳稻在4月下旬,东北稻区在4月底至5月中旬;西北地区比同纬度的华北推迟10-15天;云贵高原中北部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晚10天以上;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10天左右。
水稻安全齐穗期。安全齐穗期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北向南逐渐推迟,东北地区7月底-8月下旬初,华北、黄淮(含苏皖北部)粳稻8月下旬-9月上旬;南部籼稻在8月底以前,长江流域籼稻在9月上、中旬,粳稻在9月中、下旬;华南地区籼稻在9月底-10月中旬;西部内陆和云贵高原比东部同纬度地区早10-30天。
水稻安全成熟期。水稻抽穗到成熟需日平均气温大于15℃的天数,籼稻为35天、粳稻为40天。各地安全齐穗以后的40天中气温仍维持在15℃以上的,则热量资源可保证安全齐穗。东北地区最早在9月上、中旬;西北地区9月中-10月上旬;华北地区在10月上、中旬;成都平原在10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0月底-11月上旬;云贵高原中北部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低山平坝地区到10月下旬;华南地区和云南南部在11月上旬末。
3.自然、病虫灾害
水稻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侵染水稻致病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世界上生长在水稻上的微生物约230余种。中国发生的侵染性病害中,已知真菌病约50种、细菌病4种、病毒病8种、线虫病10种。其中稻瘟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也是中国稻区的重要病害;稻纹枯病各稻区普遍发生,以长江流域为害较大;稻白叶枯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稻区,在中国南方稻区发生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中国已知稻虫约380种,其中重要的40多种。华南地区稻作的主要害虫有三化螟、粘虫、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稻泥虫、铁甲虫、稻椿和稻蝗等。华中、华东两地区有的地方以三化螟为主。
4
分类及质量检验
1.分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米国家标准》(GB1354-2009)把大米分成籼米、粳米、籼糯米和粳糯米四个种类:
糯米,指用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糯米又分为以下两种:籼糯米,用籼型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细长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粳糯米,用梗型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也有的米粒一般呈椭圆形),乳白色,不透明(俗称阴糯),粘性大。
粳米,指用粳型非懦性稻谷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按其粒质和粳稻收获季节分为以下两种:早粳米,腹白较大,硬质颗粒较少;晚粳米,腹白较小,硬质颗粒较多。
籼米,用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
2.质量检验
1)质量检验指标
①加工精度(millingdegree)。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
②碎米和小碎米(brokenkernel&smallbrokenkernel)。碎米指长度小于同批试样米粒平均长度四分之三、留存1.0mm圆孔筛上的不完整米粒;小碎米指通过直径2.0mm圆孔筛.留存在直径1.mm圆孔筛上的不完整米粒。
③不完善粒(unsoundkernel)。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米粒:
未成熟粒:米粒不饱满,外观全部呈粉质的米粒;
虫蚀粒:被虫蛀蚀的米粒;
病斑粒:粒面有病斑的米粒;
生霉粒:粒面有霉斑的米粒;
糙米粒:完全未脱皮层的米。
④杂质(foreignmatter)。除大米粒之外的其他物质,包括糠粉、矿物质、带壳稗粒、稻谷粒等。
⑤互混(otherkindricekernel)。同一批次大米中的其他类型米粒。
⑥水分。
⑦黄粒米。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颜色明显不同的米粒。
⑧色泽、气味。整批大米的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
2)质量检验分级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米国家标准》(GB1354-2009)规定,非糯性大米按碎米率和其中小碎米率分为4个等级,糯性大米按碎米率和其中小碎米率分为3个等级。主要指标包括加工精度、碎米率、杂质、水分、黄粒米、互混、色泽气味。
5
储藏与流通
1.储藏
大米加工厂通常将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白米整理后形成大米成品,并且将散米进行暂存,做成袋装米及其他包装形式的产品。
在对原料稻谷的储藏上,对于仓储设施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并且对检测的次数也有很高的规定。在这个阶段,现在普遍采取的是烘干手段,降低稻谷中水分含量,控制在安全储藏水分之下,方便长期储藏。
在大米生产出来后的初始阶段,因为大米出机温度较高,储藏空间湿度比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大米霉变、变色,影响产品质量和口感。高水分的大米,呼吸能力强、酶的活性比较高,霉菌繁殖速度快。在大米生产出来以后,为了能够延长大米的货架期,有些工厂现在使用熏蒸法与物理杀菌法,将散装大米在生产线上实现处理。现代大米物理杀菌的方法比较多,常用冷杀菌和辐照杀菌技术。冷杀菌是指利用磁场、电场等物理技术的共同作用,创造低温常温条件,实现杀菌目的。
大米完成杀菌以后,需要将大米进行包装。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米国家标准》(GB1354-2009)规定:袋装产品应储存在清洁、干燥、防雨、防潮、防虫、防鼠、无异味的合格仓库内,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或水分较高的物质混存,产品在常温下的保质期不应低于3个月。大米加工厂通常情况下采用聚乙烯材料对大米进行真空包装,经常与辐照杀菌法结合使用,同时还要兼顾对大米的低温储藏,预防大米霉变的风险。
2.流通
目前,我国多省存在稻米消费缺口,需要从供应过剩的地区调入,或者部分从国外进口弥补产需缺口。跨省长途稻米流向主要是:东北地区流向华南、华东及华北、京津地区、西南;长江中下游流向华东、华南、西南;西南地区四川籼米流向周边地区省区。
1)流通方向
稻米根据品种的不同,流通方向存在一定的不同:
(1)早籼米主产区的大米流向为:
湖北:上海、浙江、福建、两广、云贵
湖南:四川、重庆、云贵、两广
江西:上海、浙江、福建
特点:覆盖半径短(1000公里)
(2)对于中、晚籼米。中晚籼稻品质比早籼稻要好,是南方主要的口粮。中晚籼稻农民一般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外,剩下的基本作为商品粮出售,留作口粮的大部分也是优质中晚籼稻。中晚籼稻产销区位明确,贸易流向多年来也比较稳定。产区由于粮源优势,大米加工企业居多,本省需求就比较多,往外流通主要是加工后的大米。主要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主要经铁路、公路干线以及长江航线运往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云贵川等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流向呈发散状,既向东流动,也向南部和西部流动。
主产省: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川;
流向地:周边省市;
特点:辐射半径短(1000公里以内)。
(3)对于粳米品种,东北米与江苏米分别为:
东北米主要流向:京津唐、东南沿海、西北;年外运:1400-1500吨;特点:运距长、覆盖面广。东北粳米的流动跨区长、数量大,价格区间处于整体水稻的上部,波动幅度大,需要价格发现平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作为风控杠杆。
江苏米主要流向:长江中下游、江浙;年外运:折合稻谷900-1000万吨;特点:运距短(半径1000公里)。相比于东北粳米,江苏粳米辐射半径相对较短。
2)流通方式
中国稻米的运输分为短途运输和跨省的长途运输,短途运输以公路包装运输为主,部分100公里以内的运输采用散装运输,东北部分地区采用铁路运输、南方地区有一定数量内河运输。跨省长途运输主要是铁路运输、水铁联运、公路水路及水路方式运输,其中铁路运输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其中铁路跨省铁路运输为东北地区运往京津和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湖南、湖北、四川稻谷进入云贵、西北地区,水铁联运为东北稻米运往华东、华南西南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东南沿海稻米发运以公路水运方式。
6
应用加工
1.大米加工流程
稻谷加工流程,即指稻谷加工成成品大米的整个生产过程。它是根据稻谷加工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按照一定的加工顺序组合而成的生产作业线。为了保证成品米质量、提高产品纯度、减少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出米率,稻谷加工必须经过清理、砻谷及砻下物分离、碾米及成品整理等工艺过程,即必须经过清理、砻谷、碾米三个工段。
1)清理工段
清理工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清除稻谷中各种杂质,以达到砻谷前净谷质量的要求。同时,被清除的各种杂质中,含量不允许超过有关的规定指标。清理工段一般包括初清、除稗、去石、磁选等工序,其工艺流程如下所示:原粮→初清→除稗→去石→磁选→净谷。初清即清除原粮中易于清理的大、小、轻杂质,并通过风选清除大部分灰尘,使用的设备常为振动筛、圆筒初清筛等;除稗是清除原粮中所含的稗籽,高速振动筛是除稗的高效设备;去石是清除稻谷中所含的并肩石,常采用吸式比重去石机及吹式比重去石机;磁选是清除稻谷中的磁性杂质,设备主要是永磁滚筒,此外也可使用永磁筒、永久磁铁等。
2)砻谷工段
砻谷工段的主要任务是,脱去稻谷的颖壳,获得纯净的糙米,并使分离出的稻壳中尽量不含完整粮粒。砻谷工段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净谷→砻谷→稻壳分离→谷糙分离→净糙。砻谷的目的是脱去稻谷颖壳,使用的设备大都为胶辊砻谷机;稻壳分离是从砻下物中分出稻壳。稻壳体积大、比重小、散落性差,如不首先从砻下物中将其分出,会影响后续工序的工艺效果。目前,广泛使用的胶辊砻谷机的底座就是工艺性能良好的稻壳分离装置;谷糙分离的目的是从谷糙混合物中分别选出净糙与稻谷,净糙送入碾白工段碾白,稻谷再次进入砻谷机脱壳。谷糙分离使用的设备有选糙平转筛、重力谷糙分离机等。
除了上述工序以外,为了保证生产中流量稳定和安全生产,在砻谷工段的最后还需设置净糙仓,暂存一定数量的糙米。
3)碾米工段
碾米工段除上述工序以外,还需设置糠粞分离工序,目的在于从糠粞混合物中将米糠、米粞、碎米及整米分开,做到物尽其用。
2.大米副产品应用加工
大米加工的产品有整米、稻壳、米糠、碎米。其中,整米可作为普通大米直接进行食用,或者进入精深加工领域制成免淘米、蒸谷米、强化米和速煮米等高端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稻壳、米糠、碎米等副产品则经进一步加工后用于其他用途。
(1)稻壳。稻壳含丰富的木质素、戊聚糖和二氧化硅等成分,可为能源利用,可以作为燃料发电,牲畜饲料填充物,碳化稻壳灰可用来生产水玻璃、白炭黑、活性炭等。
(2)米糠。米糠是糙米碾白过程中被碾下的皮层及米胚和碎米的混合物。我国每年的米糠产量很高,适合加以利用,属可再生能源。米糠中主要由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谷维素等成分组成。由于米糠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比较高,一般可用作动物饲料,用于提炼米糠油。
(3)碎米。碎米作为食用米的商品价值不高,主要作工业用粮,主要利用其中的淀粉。运用低过敏性米蛋白和抗性淀粉的联产技术生产米蛋白和米淀粉,米淀粉可通过双酶法技术以及酶法脱枝技术生产多孔性淀粉以及抗性淀粉。米蛋白可用于生产低敏性蛋白,这种米蛋白高营养性、好的消化性,适合做婴儿断奶食品。碎米还可以用作酿造,利用其中的淀粉生产酒精、丙酮、丁醇、柠檬酸等。
7
替代品种
粳米不仅受农民的种植方向影响,还受小麦、玉米、早晚籼米等替代品影响。
1.东北粳米、玉米替代关系
从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效益来看,大豆作物种植净利润表现最佳,粳稻种植经济效益在历史上表现并不突出,一直处于中间位置。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最低价收购、铁路运输补贴等优惠政策实施与加强,以及国人对粳稻这一品种消费水平的上升,粳稻种植净利润近两年上升迅速,作物经济效益不断走高。
在东北种植主产区,与粳稻存在土地竞争关系的主要品种为大豆、玉米。小麦与籼稻由于种植区域有别,与粳稻不存在“抢地”现象。我国小麦主产区主要位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早籼稻主产区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5省(区),而中晚籼稻主产区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另从各品种规模效应来看,东北大豆已不具竞争性,东北大豆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消费市场不断萎缩,使得大豆种植规模连年下滑。
因此,综上来看,在我国东北粳稻主产区,玉米为主要竞争替代品之一。
2.东北粳米和南方籼米替代关系
此外,因具有相同的食用特性,东北粳米与南方籼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2010-2011年上半年,期间粳米与籼米比价大幅高于历史均值,粳米被籼米替代概率较大,2011年下半年之后,该比价低于历史平均,近一年仍有回升,但依旧低于历史均值,两品种替代性不强。再加上,由于近年来南方稻米品种质量事件频发,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使得东北米在市场的欢迎程度逐年攀升,籼米对粳米的竞争替代性不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