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中国靠什么养活14亿人?粮食新浪财经

从古至今,粮食,始终是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1943年春,毛泽东挥笔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写下八个大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年近90岁的袁隆平,屡屡述及一场“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有一天会长得比高粱还高,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得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从“四万万人都要有饭吃”到“近14亿人吃不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

土楼中的晚餐,摄影师@蓝调LD/星球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迎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数亿人民嗷嗷待哺,其时的农业生产却基础单薄。

五、六十年代之交,山东高密大栏乡平安庄的一座小学里拉来一车煤块,那种亮晶晶的东西孩子们从没见过,有人跑上前拿起一块就啃,其他孩子也上前哄抢一空,入口时的味道,至今还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记忆犹新。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各国代表听到恍若世界末日的预测——据测算,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惯于吃粮要粮票、吸烟要烟票,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使上火柴票。有人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同样无从施策”。

但中国人的饭碗,注定由中国人自己铸起。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村内土地被分包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先河。人称“命里缺水”、23年来从没向国家交过余粮的小岗村,其后一年的粮食产量暴涨到13万斤。

小岗村村民,摄影师@刘国安(光明图片)

1978至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量的年均增幅高达7.7%,农民收入也以年均13.4%的速度高速飙升;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晒玉米,摄影师@王汉冰/星球研究所

1993年,粮票在中国彻底退出流通,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至此解绑;1996、1998和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三次突破了10000亿斤。

自2004年到2015年,国人粮库更是实现了世界粮食发展历史中史无前例的“十二连增”奇迹,此后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高位。

农人迎来丰收,摄影师@邱会宁/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60%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而早在2011年,全国稻谷年生产总产量即已突破了2亿吨。

在江南鱼米之乡,享誉国际的超级杂交稻走上国人餐桌;新世纪以来,通过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等立体种养模式,节肥节药,让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东北,粮食第一主产省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0.813亿亩增加到如今的2.13亿亩,每年产粮总量突破1500亿斤,连续8年领跑全国。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黑土中农机纵横,“北大仓”每年种出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大吃特吃上三个月。

在中原,小麦第一主产省河南,已发展为国人的“主食厨房”。从“望天收”到“吨粮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良种、肥水管理、机械收获成就了一条标准化流水线——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均产于一省。

在北京,1985年还只是新发地村口的“土市场”,如今成了每日能吞吐3.6万吨蔬菜水果的大型果蔬交易地。

放眼广袤国土,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到北方农牧交错带,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

黄土高原上被开垦的农田,摄影师@许兆超/星球研究所

各方力透万钧之下,2018年中国产粮总量达到13158亿斤,较1949年足足增长了4.8倍。

一道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也被举国上下牢牢守护了70年。

安集海辣椒晒场,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星球研究所

如今,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的同时,中国的肉类、水产、蔬菜、水果、茶叶、啤酒等产量也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茶园采茶,拍摄于杭州,摄影师@潘劲草/星球研究所

1985年中国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大牲畜、生猪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主要畜产品产量、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相传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至红红酥酥,汤质稠浓,“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而当下的中国,每年有6.8亿头猪出栏,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各式猪肉菜肴花样百出,包括但不限于猪肉炖粉条、菠萝咕噜肉、水晶猪皮冻……

金华火腿,摄影师@杨梅清/星球研究所

近年来,“肉食者”的口味也日益向猪牛羊禽多品种全面发展转向,牛肉、羊肉、禽肉产量占比,分别由1985年的2.4%、3.1%、8.3%上升到了2018年的7.5%、5.5%、23.1%。

盖孜峡谷的羊群,摄影师@小强先森/星球研究所

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就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其中,淡水养殖品种过百,青、草、鲫、鲤、鳊在饭桌上再寻常不过。

每年全球1.44亿吨的海鲜消费总量中,中国作为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据全球消费的45%——大众皆爱的小龙虾,自2007年以来养殖产量增长220%;排序的“后辈”,则分别是欧盟(1300万吨)、日本(740万吨)、美国(710万吨)和印度(48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除了热带特产以外,中国每一种蔬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14亿中国人还会在一年中吃掉全球大约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49%的苹果。

巨大消费量背后,是中国人全球无出其右的水果种植能力,共计1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开辟为果园瓜田,相当于一整个福建省的面积。

2018年,中国的农民与科技人员一共种出了2.5亿吨水果,占全球总产量的31.4%;国人食谱中的水果比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水果占有量仅3千克,到如今人均占有量高达184千克。

中国主要水果产量增长趋势,制图@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很少有哪个族群像中国人那样注重食物,炒、爆、熘、炸、煎,烧、焖、炖、煮、蒸之下,饔飧不继的日子早已成为往事。

庆丰宴,摄影师@张炜/星球研究所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如今,中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1978年至今,中国育种家们先后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

一种能够在一定盐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自然生长,具有抗旱抗虫、生态修复功能的耐盐碱特种水稻“海水稻”,还成了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头戏。

一旦海水稻推广成功,中国可增加水稻产量500亿公斤,解决2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在高精度卫星地图上,如今还能清晰地看到如山东寿光等地每个“大棚”的位置。从小土棚,到下挖式卷帘棚,到无立柱钢结构大棚,再到物联网云棚……

大棚之内形成了一个温室,温度、湿度、气体组成都通过人为调控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避免了雨水、霜冻和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大棚种植”秘诀,使得热量严重不足的青藏高原地区种起了草莓和车厘子;通过大棚,国人享用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西藏山南车厘子种植大棚,摄影师@李珩/星球研究所

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了2018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2亿亩,有效灌溉系数超过53%。一半以上的中国农田能够“旱涝保收”。

吐鲁番沙漠中的葡萄园,摄影师@飞翔/星球研究所

新疆麦田丰收,摄影师@赖宇宁/星球研究所

眼下的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不仅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遍及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收完。

在让国人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中国没有忘记周遭。

2006年起,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近年来,中国还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数万人次。

事实证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造成威胁,还为全球粮食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捧起了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如今的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4%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近1/5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保持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端好自己的碗”,到“做好自己的事”,70年来不乏荆棘塞途的时刻,14亿芸芸众生从未止步。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四方田野之上,正见出一派收获的希望。

THE END
1.粮食之源世界各地的主要粮作物探秘玉米是美洲原产的一种植物,它在当地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迅速成为全球其他地区的一个主导农产品。玉米可以作为淀粉来源,也可作为高蛋白食品使用,在《粮油作物百科》中详细介绍了玉米栽培技术,如土壤准备、灌溉管理,以及对抗病虫害的策略。 稻子(水稻) https://www.kbtob.com/tu-pian-zi-xun/542344.html
2.大豆是五谷中的一种吗?大豆,又称黄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然而,与普遍认为的五谷类作物相比,大豆并不属于五谷之列。五谷,通常指的是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和谷子这五种主要粮食作物。虽然大豆也是一种粮食作物,但它属于豆类作物的范畴。 五谷作物主要用于人类的主食。小麦和稻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用来生产面粉和大米http://nync.gansu.gov.cn/nync/c118562/202501/174055114.shtml
3.小麦与水稻两大主粮育种的中部担当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生产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除了小麦大省河南,种业大省湖南的水稻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每年稳定在5900万亩至6000万亩之间,该省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种谷”。 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聚焦种业科技创新谋划的“大手笔”。在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农科院的交界区域,总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40621/72c2f462e56d44da9a61706e1ae59943/c.html
4.乡村振兴中国人的四大主粮有专家认为,我国未来20年内必须增产1亿吨粮食,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其中一半将来自马铃薯。2015年,农业部(2018年改称“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第四大主粮。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自2007年开始,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长期占据全球总量的20%以上。作为粮食作物,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MzNjY4MTWDz4Fjr6yocw.html
5.全球六大粮食产量大国!中国第一!第四名遭重挫近2000万人或挨饿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底气所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众所周知,巴西是粮食产量大国,那么,在世界处于什么位置?下面是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排名,统计了三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的总产量,排名如下: https://m.cngold.org/forex/xw7660884.html
6.一号文件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调整为保持在80%以上作者: 一号文件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调整为保持在80%以上---从原来的95%降低15%,这个粮食缺口你懂的,农业板块的未来你懂的 这是不重视么?为啥要降低呢?https://xueqiu.com/7104082528/26739378?page=1
7.[转载]转基因主粮的若干资料汇集::中国科技战略研究网博客不仅上海世博会严禁转基因食品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恐怖性,把中国人三大主粮之首的小麦排除在转基因之外,更是暴露了中国种植转基因主粮完全受控于美国生物资本,是按照美国生物资本的需要在进行部署和安排。农业部批准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而没有包括小麦表面看起来十分奇怪。按照转基因主粮推广者的说法,转基因http://2015.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1052
8.科学网—《瞭望》:转基因稻米之争薛达元强调,至今国外对主粮的转基因品种一直不敢商业化生产,美国虽然批准了玉米、大豆的转基因商业化生产,这些主要用于饲料和榨油,而用于主粮的转基因小麦研究虽然早已成功,但是从来没有批准为商业化生产,因为小麦是西方的主粮,相当于中国的水稻。因此,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潜在风险太大,出了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282.shtm
9.攥紧“中国种子”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逐渐完善,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4] 蔬菜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称,2020年中国蔬菜总产量是74912.9万吨,同比增长3.9%。[5]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43127.html
10.期货水稻和小麦,期货水稻和小麦今日价格行情走势最新报价期货水稻和小麦快讯 2024-12-2508:12 12月2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主力合约WHCH开盘价539.5美分/蒲式耳,最高价541.5美分/蒲式耳,最低价533.5美分/蒲式耳,收盘价535美分/蒲式耳,结算价540.5美分/蒲式耳,总成交量24034手,持仓262711手。 2024-12-2408:15 https://www.mysteel.com/hot/51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