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指导各地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升耕地质量,我部组织专家编制了《2012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本区域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2012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

一、南方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是指在上茬作物收获时,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及时将秸秆还田腐熟后种植下季作物。适宜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水稻、水稻—小麦(油菜)或者小麦(油菜)—水稻轮作的水田。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墒沟埋草还田等。本概要主要阐述了3种技术模式要点。

(一)早稻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早稻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15厘米。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10厘米~15厘米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10厘米~15厘米长度切碎。将切碎的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300公斤~400公斤。

2.施用基肥与腐熟剂。稻草撒铺后,施用基肥与秸秆腐熟剂。基肥施用量要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和还田秸秆有效养分量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适量增加氮肥基施比例,将水田碳氮比调至20:1~25:1。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秸秆腐熟剂每亩投入量。

3.注意事项。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在基肥和秸秆腐熟剂施用后,立即灌入10厘米深水泡田,5天~7天后田间留2厘米~3厘米浅水,免耕抛秧,或用旋耕机耕田整地、栽插晚稻。分蘖苗足后排水晒田。采用免耕抛秧栽培的稻田,抛秧前平整田面,避免田面深浅不一。

(二)水稻秸秆覆盖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小于15厘米,割下的稻草全量还田。根据不同下茬作物,选择不同稻草覆盖方式。种植油菜的,水稻收获后趁墒将稻草均匀覆盖于水稻田宽窄行的窄行中,宽行留作免耕栽油菜。种植小麦的,在施足基肥、播种小麦后再盖草,每亩覆盖稻草量450公斤~600公斤。种植马铃薯的,在马铃薯栽种后,趁着垄面湿润覆盖稻草,盖草后淋一次水或撒土压草,1亩稻田的稻草覆盖1亩马铃薯田。种植冬种蔬菜的,应在蔬菜播种后,按每亩稻草用量250公斤~300公斤直接铺盖或撒铺,以不见表土为准。

2.施用基肥与腐熟剂。稻草覆盖后,施用基肥与秸秆腐熟剂。基肥施用量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稻草还田量,按照配方施肥建议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基施的比例,调节碳氮比。秸秆腐熟剂施用量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确定。

3.注意事项。在低洼易积水的果园地或土壤过于粘重的田块不适合采取稻草覆盖还田方式。有严重病虫害的稻草不宜直接覆盖,将其高温堆沤后再利用。

(三)墒沟埋草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该技术模式适宜于麦-稻轮作区,主要解决小麦秸秆量过多、难以全量就地还田的问题。

1.开挖墒沟。在冬小麦播种后,立即开挖田间墒沟,防止小麦渍害。墒沟深20厘米、宽20厘米,沟间距要根据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设施实际情况确定。实行机耕、耕插、机收田块,墒沟间距要与机械作业宽幅匹配。一般墒沟的沟间距为10米~15米。

2.收获小麦。在小麦成熟后,根据灌浆程度和天气状况,适时采用机械收割,做到收脱一体化。大动力机械收割时,应尽量平地收割;小动力机械收割时,一般留高茬15厘米左右;人工收割时,尽量齐地收割,并在田间就地小麦脱粒,小麦秸秆留于本田。

3.秸秆还田。按每亩250公斤~350公斤小麦秸秆量就地均匀铺于农田畦面。对配有机械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将秸秆切段为5厘米~10厘米,然后均匀铺散在农田畦面。对小麦产量高、秸秆量多的田块,将多余小麦秸秆置于本田墒沟内,每亩约150公斤左右,不宜太多,以免影响后茬水稻灌水与排水。

4.施用基肥和腐熟剂。在大田铺草及墒沟埋草后,施足基肥,在施肥时,适当增施2.3公斤~3.5公斤氮肥,将碳氮比调节至20:1~25:1。同时,采用拌土,或拌施有机肥,或兑水喷施等方法施用秸秆腐熟剂,每亩施用量一般不少于2公斤。施用秸秆腐剂和肥料后,一般采用水旋耕法将小麦秸秆与根茬翻入土壤,整平田面。

5.田间管理。浅旋耕与整地后,在水稻秧苗栽(抛)前1天畦面窨透水,糊状抛秧,灌水定苗活棵。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区可在秸秆还田后灌水泡田1天~2天,以泡透为宜。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以湿润灌溉为主,调节土壤含水量。分蘖期建立浅水层,拔节期适时控水,抽穗至灌浆结实期间隙灌溉(每隔5天~7天灌一次水),以加速秸秆腐熟。墒沟麦秸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进行腐解,在秋播时,将墒沟内腐烂的秸草挖出,施入本田用作三麦基肥或盖籽肥。

二、西北玉米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适宜于年降雨在300毫米~500毫米的陕西、宁夏、山西及甘肃中东部的玉米种植区。

(一)秸秆处理

在玉米成熟后,立秆摘穗,运穗出地,将秸秆粉碎均匀撒入田中。随后,按每亩2公斤~5公斤秸秆腐熟剂量,兑水喷洒在粉碎的秸秆上,用机械深翻入土。

(二)起垄整地

在起垄时,按大小垄规格先划出大小行,在地边留出40厘米~50厘米,再按“小垄+大垄”依次类推。用步犁沿小行划线处来回向中间耕翻,在整理垄面时将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也可用机械直接起垄。大小垄总宽度为120厘米,大垄宽为70厘米~80厘米,高度为5厘米~10厘米;小垄宽为40厘米~50厘米,高度为15厘米~20厘米。缓坡地应沿等高线起垄,垄沟、垄面的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

(三)地面覆膜

在起垄后,全垄覆盖地膜,地膜相接处在大垄的垄脊中间,膜与膜间不留空隙,用下一垄沟内的表土压住地膜。地膜与垄面、垄沟应贴紧,每隔2米横压土腰带,防大风揭膜,拦截径流。在垄沟内,每隔50厘米打一个雨水入渗孔。

(四)注意事项

种植玉米要选用抗旱包衣种子。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选用中晚熟品种;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地区,选用中早熟品种。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块,株距为30厘米~35厘米,大行距为70厘米~80厘米,小行距为40厘米~50厘米,每亩保苗3200株~3700株;肥力水平较低的地块,株距适当放宽到35厘米~40厘米,每亩保苗2800株~3200株。

三、北方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适宜于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且有灌溉保证条件的地区。耕作方式可单作、连作或轮作,田间作业以机械化作业为主。技术要点如下:

在玉米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机械收割的,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运穗出地后,用机械粉碎秸秆并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10厘米,留茬高度小于5厘米。在秸秆覆盖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在雨后或空气湿度较大时,按每亩施用2公斤~5公斤秸秆腐熟剂量,将腐熟剂和适量潮湿的细砂土混匀,再加5公斤尿素混拌后,均匀地撒在秸秆上。

(二)深翻整地

在施用腐熟剂后,采取机械旋耕、翻耕作业,将粉碎玉米秸秆、尿素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合,及时耙实,以利保墒。为防止玉米病株被翻埋入土,在翻埋玉米秸秆前,及时进行杀菌处理。在秸秆翻入土壤后,需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保持适宜的湿度,达到快速腐解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四、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

(一)玉米小麦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

在靠近水源、运输秸秆方便的地方,挖深1.5米的坑,坑的大小、形状根据场地和材料灵活掌握。将坑底夯实,铺一层厚30厘米左右、未切碎的麦秆或玉米秸秆,加水调节含水量。将玉米秸秆粉碎成10厘米左右小段后堆成20厘米厚,向堆上泼洒秸秆腐熟剂、人畜粪(可用尿素或碳铵代替)水液,然后堆第二层,以此类推,逐层撒铺,共堆10层左右。秸秆腐熟剂用量为每1000公斤秸秆2公斤,人畜粪总用量为100-200公斤(可用尿素5公斤或碳铵20公斤代替)。将小麦秸秆切成约3厘米左右,撒铺30厘米厚,再撒10厘米厚的土杂肥、人尿粪、家畜粪等,逐层撒铺,堆成高出地面1米左右为宜。

(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模式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在作物秸秆中加入生物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定向产生二氧化碳、热量、有机肥。1公斤秸秆在反应堆里产生1.1公斤二氧化碳、3037千卡热量、0.11公斤有机肥、0.03公斤微生物孢子。每亩保护地可用秸秆4000-5000公斤。

1.反应堆建造。反应堆可建在保护设施内,也可外置,视地形条件而定,新建棚也可设在夹层,内置与外置结合,其效果更好。

对于外置反应堆,在棚前离大棚边1米~1.2米地方,挖80厘宽、80厘深、15米~20米长的沟作为秸秆反应堆贮气池。在贮气池挖好后,在池子口上方每隔1米~1.5米平架一根竿子,顺池子用两道铁丝把架的竿子连起来,铁丝上面开始放秸秆,长秸秆放在底层,然后将秸秆分三层码放,第一、二层秸秆厚度为30厘米,第三层20厘米,秸秆高度共计80厘米,每码放完一层,接种一层拌好的腐熟菌剂,腐熟剂的施用方法是:每2公斤腐熟菌剂与40公斤~50公斤麦麸或秸秆粉加水后拌均,加水量以手抓起、攥后缝间出水而不滴下为宜,秸秆堆置好后浇透水,盖好塑料膜沤制。

(2)内置反应堆:顺种植行挖一条深35厘米~40厘米,宽50厘米~60厘米、且与行长相等的沟。放好秸秆后,将拌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然后覆土。

2.外置反应堆的二氧化碳交换机安装。用二氧化碳交换机将外置反应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输入保护地,供作物吸收利用。首先将贮气池通往大棚底层的通气道建好,通气道底与贮气池底在同一水平面,道宽0.5米,高0.8米,长3米~4米,道的最里端建交换机底盘,底盘高出地面30厘米,底口径60厘米×60厘米,上口径45厘米×45厘米,顶端用水泥抹平,然后把交换机稳住。

3.注意事项。喷施杀菌剂时不要采取冲施,可以采取叶面喷施。化肥施用量减少60%。浇水次数减少50%-60%。

五、南方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一)紫云英种植技术模式

南方地区适宜的绿肥种类有紫云英、苕子、肥田萝卜、箭筈豌豆、蚕豆等。以紫云英为例,技术要点如下:

2.开沟。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播种前,田块四周应开好沟,除围沟外,一般每隔10米~15米左右开一条直沟,形成“十”字沟或“井”字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田土沉实,田面不积水。

3.播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播种。播种过早,稻肥共生期过长,幼苗瘦弱;播种过迟,则易受冻害,越冬苗不足。在生产上常在晚稻齐穗勾头后进行。若在生长旺盛的杂交晚稻田播种,应选在晚稻收割前20天~25天播种,以利于水稻成熟和草子出苗、生长。播种时田间保持湿润状态。一般亩播种量为2公斤左右,播种时一定要按田定量,分畦匀播,落子均匀。

4.施肥。在割稻时或紫云英第一真叶出现时,施用硫酸钾肥每亩5公斤~10公斤,另外亩用250公斤~300公斤稀薄粪水,结合抗旱浇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条件,加速幼苗生长。在12月上中旬,每亩施土杂肥400公斤~500公斤加过磷酸钙25公斤~30公斤,以增强抗寒能力,减轻冻害。开春后即2月中旬到3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2公斤~4公斤,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2次,可提高鲜草产量20%。

5.收获。盛花初荚期为适宜收获期,最好控制在60%~70%开花时翻耕,但双季稻地区要视早稻插秧季节而定。一般在插秧前15天~20天就要压青沤田,早稻抛秧田可在抛秧前抓紧进行压青。每亩绿肥压青量1500公斤为宜,可根据土壤肥力或砂、粘状况适当调整压青量。翻压时同时每亩撒施15公斤~20公斤石灰,促进加速腐蚀。

6.翻耕。此项技术适宜于单季稻种植地区。5月中旬紫云英结荚成熟时,一次性翻耕入土。紫云英结荚后再翻耕,刚好与单季稻茬口相衔接,绿肥种子成熟后撒落田中,冬季无需再播种,自然长出绿肥苗,减少重复播种。节省了种子、播种及一次机耕绿肥的费用,并能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一般不宜超过5年,以防鲜草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增多,不利于腐烂分解。

7.留种。留种田应选择在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上、杂草较少,离住宅较远、运输方便的田块,最好选择晚稻秧田留种,以减少收种与早稻插秧的季节矛盾。留种田必须连片,以避免在春耕以后陷入早稻田的包围。留种田的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1公斤~1.5公斤,比以压青为目的的播种量略少,有利于分枝粗壮,提高留种产量,成熟时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左右,有效茎枝数35万左右,株高90厘米~100厘米,每枝有效荚数10个~15个,每荚粒数6粒~8粒,种子千粒重在3.2克左右。

(二)绿肥混播技术模式

适宜南方旱地、果园等部分冬闲田、季节性闲置及轮作耕地。

1.品种选择。以光叶紫花苕、箭筈豌豆为主,配合品种有黑麦草、豌豆、胡豆、油菜、苦油菜、满园花(萝卜菜)等。

2.混播。将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绿肥品种进行播种。以豆科绿肥(紫云英或光叶紫花苕或箭筈豌豆)为主,混播一些十字花科作物(满园花、油菜等)或禾本科类作物(麦类作物等)。一般在稻田上,亩播种余江大叶籽0.75公斤或光叶紫花苕2公斤或箭筈豌豆2.5公斤~3公斤,满园花亩播量0.5公斤、油菜0.05公斤~0.1公斤或麦类0.6公斤。在旱地及果园上,一般亩播麦类种子1公斤~1.5公斤,黑麦草0.75公斤~1公斤,油菜类0.1公斤~0.15公斤,满园花0.5公斤,光叶紫花苕2公斤~2.5公斤。

3.间套播。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宽行0.6米,窄行0.33米。窄行种黑麦草,宽行种紫云英或苕子以养地为主,窄行种豆科绿肥,宽行种黑麦草,以收饲草为主。以养地为主的,每亩用紫云英1公斤(光叶紫花苕2公斤)、黑麦草0.5公斤;以牧草利用为主的每亩用紫云英0.5公斤(光叶紫花苕1公斤)、黑麦草1公斤。苕子可条播或穴播,穴距20厘米~5厘米,每穴播4粒~5粒。

(三)果园经济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在南方果园套种经济绿肥,能达到覆盖表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1.圆叶决明、羽叶决明栽培技术

(1)施肥。播种前翻土整地,清除杂草,亩用5公斤~10公斤钙镁磷肥作基肥,新开红壤地应亩施尿素4公斤、氯化钾10公斤。

(2)播种。播期为4月~6月。圆叶决明种子坚硬,发芽困难,播种前要用播种量10倍的砂子充分搅拌以擦破种皮,也可用80℃的温水浸泡3分钟,使种皮软化、胶装物晰出为止。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晾干,用专用型根瘤菌拌种。播种方式以穴播、条播、撒播均可,穴播、条播行距为20厘米~30厘米,穴播每穴播种4粒~5粒种子。撒播要加大播种量,播种深度2厘米~3厘米,亩播种量0.5公斤~0.8公斤。羽叶决明亩播种量0.5公斤~0.75公斤。

(3)中耕。圆叶决明苗期建植较慢,需适时中耕除草1到2次,并视苗情少量追肥。

(4)采收。圆叶决明当年播种的,可收割2到3次,在现蕾期或初花期收割,可用作鲜喂、青贮和干草打粉。结荚后,荚果由绿色刚变成黑褐色时,可割草翻压作绿肥或作覆盖物,收割时留茬高度不低于20厘米。羽叶决明初花期养分含量最高,应及时割青利用作饲料。

2.印度豇豆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播种前土壤要翻土整地,清除杂草,在新垦的土壤上种植,亩施磷肥2.5公斤,钾肥5公斤。

(2)播种。播期在3月~5月份。播种方式采用点播,穴行距为30厘米×30厘米,每穴播种2粒到3粒,亩播种量1.5公斤~2.0公斤。

(3)采收。在7月中旬和9月中旬刈割一次,刈割时要留茬30厘米,并适当追肥,留种的印度豇豆要适当早播、稀播,注意中后期灌溉,一般亩收种子50公斤左右,最高可收150公斤以上。

3.平托花生栽培技术

(1)整地。播种前要翻土整地,清除杂草。平托花生能在强酸性红壤新垦地上生长,砂质土、重粘土也能栽培,在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2)播种。播期在惊蛰或春分季节。采用穴播,株行距为(10厘米~30厘米)×(10厘米~30厘米)。20天~40天可封行。也可以剪蔓插条,每条苗含3个~4个节,将2到3节入土,一节留地面。扦插在雨季或阴天进行,返青后适当施用化肥以促生长。

(3)采收。一年割草二次,鲜草亩产3000公斤以上。

4.果园混种经济绿肥技术

在果园中混种经济绿肥关键在于品种选择和搭配,一般在果园的园面上,主要种植豆科经济绿肥(圆叶决明、羽叶决明、平托花生),搭配少量非豆科绿肥(南非马唐、黑麦草、鲁梅克斯),梯埂以南非马唐为主,梯壁种植百喜草、圆叶决明护坡。豆科绿肥种植于果园园面的树冠滴水线之外,禾本科绿肥种于果园梯埂或两株果树的中线范围。在品种搭配上主要注意豆科与禾本科的搭配及热带种与温带种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和周年供草。

六、西北地区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一)油菜绿肥压青种植技术模式

1.播种。充分利用7月下旬~8月上旬期间雨季土壤墒情较好的时机,在玉米田、谷子田、棉田等地撒播油菜籽,每亩播量为1公斤~1.5公斤。

2.压青。在第二年3月下旬,将油菜青体翻压,作为棉田春播绿肥;或在5月中下旬,翻压油菜根用作玉米(谷子)绿肥;或在9月下旬直接翻压油菜青体作秋播绿肥。

3.注意事项。在油菜播种后干旱无雨时,需进行灌水,以保证全苗。在收割时做到“一高、四轻”,即“高留茬、轻割、轻放、轻捆、轻运”,不宜在田间堆放、晾晒,以防裂角落粒。

(二)肥菜兼用型绿肥蚕豆种植技术模式

蚕豆可与小麦、玉米一起调田种植。蚕豆摘青荚作蔬菜或收籽食用,茎杆和残体还田作肥料,是粮食、蔬菜和绿肥兼用作物。

2.合理施肥。重施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1500公斤;补施苗肥,蚕豆三叶期亩施尿素5公斤~10公斤,并及时补缺苗,保证全苗;促施花荚肥,开花初期施亩施复合肥25公斤~30公斤,苗弱多施,苗旺少施;盛花期视苗情亩施尿素10公斤~20公斤。

3.田间管理。开好畦沟、田间排灌水沟。蚕豆株高达到30厘米左右开始整枝,打去主茎,剔除无效分枝,选留健壮侧枝5个~6个,并用土块压在植株中间,使侧枝之间分开,以利通风透光,开花结荚。初荚期及时摘心,摘掉顶部1个~2个叶节。整枝摘心在晴天进行,以促进伤口愈合。

4.收获还田。蚕豆籽粒饱满、呈白绿色时分批采摘。豆荚采收后结合耕翻及时将茎秆翻压,尽量做到深耕、深埋。翻耕后尽快耙地、镇压,促使土壤与绿肥紧密接触,加快绿肥腐解。

七、新建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土壤培肥综合技术

在新建高标准农田和新补充耕地区域,通过土壤采样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方案。

(一)施用有机肥

1.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根据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如土壤原有机质含量为20克/公斤,在耕层上每亩有机质含量为3000公斤,若年矿化率为2%,则每年消耗的有机质量为60公斤。若有机质的腐殖化系数为0.25,则每亩需加入240公斤有机肥才能达到土壤耕层有机质平衡。将当地最肥沃的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视为该地土壤有机质的最高含量,确定有机肥用量的上限。

2.确定有机肥施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下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和秸秆还田量,采用同效当量法,确定商品有机肥用量。

(二)秸秆还田

结合农业机械和深耕深松,充分发挥秸秆腐熟剂的作用,实施秸秆还田。

(三)绿肥种植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采用混播、间播、套播等种植方式,种植绿肥并适时翻压还田。

(四)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田间试验,农户调查等制订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按卡配肥、施肥,保证耕地土壤中养分的供需平衡,防止不平衡施肥造成的地力退化。

THE END
1.中国近5年水稻产量中国近5年水稻产量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水稻的产量排名为世界第一,在以袁隆平院士为领头人的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的产量逐年提升,实现了用地球7%的耕地养活了地球22%人口的壮举。印度的水稻产量仅次于中国,有优越的气候与耕地条件为依托,加上高密度劳动人口的“红利”。一、中国水稻产量排名1、我国的https://m.10jqka.com.cn/20230425/c646726508.shtml
2.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当前,河南大部地区小麦已进入越冬期,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全省一类苗比例为58.4%。12月以来,随着该省气温平稳下降,有效抑制了小麦旺长。 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最大的省份,小麦产量占据全国四分之一,今年,该省小麦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小麦安全越冬对于来年丰收至关重要。气象监测显示,入冬以来,河南全省气温https://www.agri.cn/sc/scdt/202501/t20250103_8703558.htm
3.土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那种产量最高?在正常的环境气候条件下,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土豆>玉米>水稻>小麦.土豆的产量2000kg/亩左右,玉米600kg/亩左右,水稻500kg/亩左右,小麦400kg/亩左右.当然了在很是特殊的条件下每种农作物的产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水稻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最高产量可达1000kg/亩.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3c8b50cbc12b7658c1c54e2ea7f24813.html
4.水稻:亩产量最高1000公斤;小麦:亩产量最高800公斤;土豆高粱: 亩产量最高600公斤; 生姜: 亩产量最高5000公斤; 黄豆: 亩产量最高300公斤; 花生: 亩产量最高800公斤; 水稻和小麦是人类最喜欢吃的粮食,同时也是人类需求量最大的两种农作物,但是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都不算太高,需要大量土地来种植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19/20/1104586296_1104586296.shtml
5.中国十大小麦产量大省中国小麦产量最高的省份是哪个全国各省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5年以来,全国小麦产量超过1.3亿吨,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那么,中国小麦产量最多的省份是哪个?在MAIGOO小编整理的中国小麦产量最高的十大省份中,河南省自2010年以来,小麦产量均超过3000万吨,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小麦产量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新疆、陕西、湖北、甘肃https://m.maigoo.com/top/433168.html
6.材料: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材料: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 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李振声带领团队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培育出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小麦产量;著名的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创造了7个中国夏https://www.shuashuati.com/ti/0dcbca2a86884bcbb81f3d44492bfe4e.html
7.我国不同农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我国不同农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 2020, 26(2): 201-211.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钾养分资源量及还田替代钾肥潜力 .https://www.plantnutrifert.org/supplement/2c38e848-6571-4059-b027-268426e6681d
8.小麦和水稻哪个营养价值高专家文章小麦和水稻不存在哪个营养价值更高的说法,小麦和水稻通常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小麦、水稻中含有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适量吃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营养物质。小麦有改善体虚、盗汗等不适症状的作用;水稻有促进消化、提高代谢的作用。小麦、水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身体各机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0oph5o2rk3uu84d.html
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和小麦超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项目启动据了解,项目团队凝聚了国内从事水稻、小麦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优势研究力量,前期收集了大量种质资源,创制了重要基因功能挖掘和研究的遗传群体,在产量性状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项目启动后,将针对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超高产创制中所面临的优异基因资源匮乏、基因精准调控和多性状耦合机制不清楚等http://www.sdau.edu.cn/2023/0320/c13361a215272/page.htm
10.农业农村部: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去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超14.7亿亩 报告分析:2020年我国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在14.7亿亩以上,主要是南方的双季稻和玉米有较大的增长。 2020年,我国稻谷产量连续10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小麦产量1.34亿吨,比上年增长0.5%;玉米产量2.61亿吨,比上年持平略降。 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Hp9XPZOlFnhHg9wLc7Fj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