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德、孟加拉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农业大学教授Tofazzal?ISLAM和南京农业大学植保院教授张海峰合作综述“稻瘟病和麦瘟病综合防治”,重点总结了MoO菌株中已报道的无毒基因和水稻中的抗稻瘟病基因及小麦中的抗麦瘟病基因,从稻瘟病菌的分类、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特征、病害症状及生态和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以基于病原菌无毒基因型布局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栽培管理为辅的稻瘟病、麦瘟病综合防治策略。同时,对稻瘟病和麦瘟病的综合防控提出了以下几点未来展望:加快鉴定和克隆水稻和小麦中的广谱抗病基因,培育和创制抗病品种;系统监测田间病原菌群体的无毒基因型,根据无毒基因型进行作物品种布局;应用基于微生物组的生物防治技术;建立病原菌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技术,并制定优化防治技术;应用快速诊断技术对植物进行检疫,阻止麦瘟病进一步扩散;建立及时、精准的病害预测预报体系;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病害综合防治策略,最大限度降低稻瘟病菌对水稻和小麦造成的损失。综述内容对人们全面、深入了解稻瘟病菌及开展稻瘟病和麦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稻瘟病田间发病症状。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马忠华团队综述“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从引起赤霉病的病原菌种类、毒素类型、寄主范围、病害循环以及病害分布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赤霉病流行成灾规律,阐述了赤霉病对经济、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抗病品种培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等方面综述了赤霉病防控关键技术,此外,结合当前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及存在的关键科学和产业问题,探讨了病害持续防控研发的新策略。
小麦赤霉病田间症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雪平团队综述“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研究进展”,对引起MLND的病原及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分布与危害、传播扩散方式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已经建立的基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等血清学方法、基于核酸检测的PCR和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在MLND病原早期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加强种子检疫、推广健康种子、作物轮作、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等经济、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在有效控制MLND中的作用,为MLND的深入研究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田间症状。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董莎萌与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研究员周绍群合作发表综述“致病疫霉导致的马铃薯晚疫病:从分子机制到综合防治”,总结了当前对致病疫霉及寄主植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概述了行之有效的田间管理、化学农药喷施、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等防治方法,并探讨了抗性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与挑战。同时,论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利用植物源小分子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及RNAi技术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兴技术手段。该综述全面概述了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基础研究与田间综合防治策略,旨在促进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田间植保工作者的知识经验交流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