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第一章深化省情认识加快贵州发展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一、贵州形象—可爱的贵州(一)贵州印象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二)、悠久的发展历史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80余处。

“观音洞文化”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观音洞人”等人类化石。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1854~1874年间的农民起义:刘仪顺领导的以汉族农民为主体的号军起义。

张秀眉领导的以苗族农民为主体的黔东南起义。

张凌翔领导的以回族农民为主体的黔西南起义。

姜应芳领导的以侗族农民为主体的天柱起义。

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农民为主体的荔波起义等。

二、贵州优势富集的资源勤劳的人民(一)丰富的生物资源1、丰富的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6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

有各类草山草坡近500万公顷,全省有野生牧草1410种。

贵州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

其中属于国家1级保护的14种,2级保护的51种。

栽培作物:辣椒、水果、茶叶、烤烟等。

(二)“煤水结合”的能源资源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在已发现的能源资源中,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具有持久开发优势。

特别是煤炭与水能资源结合,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

贵州省情教案模板I.教案概述-教案名称:贵州省情教案模板-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目标年级:适用于中小学各年级-教学时长: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II.教学内容1.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贵州省的位置,并了解其周边省份。

-介绍贵州省的地理特点,如山脉、河流、地形等。

2.贵州省的人口和经济状况-介绍贵州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包括城市和农村的比例。

-简要介绍贵州省的经济状况,如主要产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等。

3.贵州省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描述贵州省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分明、湿润等。

-介绍贵州省的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水库和自然资源等。

4.贵州省的特色文化-介绍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侗族、苗族、布依族等。

-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省的传统手工艺品、民俗节日和民间音乐舞蹈等。

III.教学步骤1.导入与引导-利用地图或幻灯片展示贵州省的位置,并简要介绍贵州省。

-引导学生讨论对贵州省的了解和认识。

2.重点知识讲解与示范-分别进行贵州省的地理、人口、经济、气候、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

3.小组合作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贵州省的某个方面(如气候、特色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小组根据研究成果,设计展示形式(如海报、PPT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4.拓展与延伸-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的更多方面。

5.总结与评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对贵州省情了解的程度。

IV.教学资源-地图、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视频和实物-书籍、网络资源等V.教学评估-小组展示与讨论的表现和质量-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学生讨论、思考和提问的情况-课后练习、作业或问答的结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人口、经济、气候、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增强对贵州省的认识和了解。

贵州省情教案教案标题:贵州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了解贵州省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

3.培养学生对贵州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呈现一张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省的大致位置。

2.播放一段介绍贵州省地理特点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活动:3.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贵州省的城市或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该城市或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信息。

4.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海报或PPT,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城市或景点的特色。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5.小组展示结束后,全班共同讨论并整理出贵州省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总结。

拓展活动:6.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贵州省的一个民族风情展览。

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贵州省的民族,展示该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特色文化元素。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口头报告,表达自己对贵州省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贵州省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贵州省地理位置地图2.贵州省地理特点的视频3.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4.海报或PPT制作工具5.角色扮演服饰和道具6.问卷调查表格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的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贵州省的一些重要景点或民族村寨,深入体验贵州省的风土人情。

3.学生可以进行贵州省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如手工艺品、服饰等,展示贵州省的独特文化魅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贵州省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培养对贵州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

2.使学生掌握贵州省的发展历程、主要经济产业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3.帮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贵州省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针对贵州省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贵州省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贵州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贵州省地理概况:介绍贵州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一章第一节2.贵州省历史发展:讲解贵州省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名人典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二章3.贵州省经济产业: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经济产业,如农业、旅游业、工业等,以及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三章4.贵州省民族文化:探讨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及风土人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四章5.贵州省社会进步:展示贵州省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五章6.贵州省发展展望:分析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六章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贵州毕节省情教案教案标题:贵州毕节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贵州毕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了解贵州毕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3.培养学生对贵州毕节的热爱和认同感;4.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贵州毕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贵州毕节的自然资源;3.贵州毕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贵州毕节的历史文化背景;2.帮助学生掌握贵州毕节的民俗风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贵州毕节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贵州毕节的美景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贵州毕节吗?你们对它了解多少?”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贵州毕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其地理环境;2.介绍贵州毕节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3.讲解贵州毕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等;4.介绍贵州毕节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舞蹈等。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贵州毕节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2.互动问答: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加深对贵州毕节的了解。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贵州毕节的居民,展示贵州毕节的民俗风情;2.设计海报:学生自由发挥,设计贵州毕节的宣传海报,展示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贵州毕节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对贵州毕节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这节课有什么不足之处?”六、作业布置(2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了解更多关于贵州毕节的信息,并写一篇关于贵州毕节的作文。

《贵州省情》课程目的是贯彻中央、贵州省政府及其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把省情知识教育作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使大学生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激发贵州大学生热爱贵州、宣传贵州和建设贵州的积极性和热情。

本课校级为公共必修课,通识课。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省情基本理论知识,对贵州省情特征、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适用专业、学时数及学分数: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18学时时数。

1学分。

二、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开卷)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三、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贵州省情教程》,贵州省教育厅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资料:1、《贵州读本》,钱理群等主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82、《龙行贵州》张晓松等著,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2007.43、《贵州秘境》杨正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6.94、网络教学平台资源(rs.)。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视频教学资源。

四、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贵州省情》教学的基本内容: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贵州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贵州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

“贵州省情”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人物、事件等能够清楚;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对一些基本特点和知识要点能够识记并适当分析;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对重点问题能够深入分析,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贵州省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贵州省情课程英文名称:theProvincialConditionsofGuizhou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课程归属单位:马列主义教学部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贵州省情是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开展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贵州省情教程”课,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5]10号)文件精神,使贵州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贵州这篇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热土,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并从先辈开发建设贵州的历程中吸取力量,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

2、课程适用专业与学时及考核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授课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考核: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贵州省情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联系的一门具有贵州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4、推荐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用书推荐教材:贵州省高校统编通用教材《贵州省情教程》。

参考用书:主要是“贵州省情”课程网页上的教学媒体和资源,以及所提供的教学光碟和参考书。

5、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多媒体授课。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基本内容: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贵州发展前景2.基本要求:掌握贵州的气候特点、贵州的地貌特点;理解贵州气候特点、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贵州气候特点和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教学难点:贵州发展与贵州气候、地貌特点相结合的发展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具体教学内容:①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②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③美好发展前景。

课程名称:区域发展与规划教学目标:1.了解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

2.分析贵州省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3.掌握贵州省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4.培养学生的区域发展意识和规划能力。

二、贵州省基本情况介绍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2.自然资源:水能、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3.历史文化: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4.经济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三、贵州省发展优势与挑战1.发展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政策扶持等2.面临的挑战: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四、贵州省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1.“多彩贵州”品牌建设2.“大数据”产业发展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5.产业转型升级五、案例分析1.案例一:贵州茅台酒产业发展2.案例二: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六、课堂讨论1.贵州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2.针对贵州省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简要介绍贵州省。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贵州省基本情况介绍1.教师详细讲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贵州省发展优势与挑战1.教师分析贵州省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2.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四、贵州省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1.教师讲解贵州省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

五、案例分析1.教师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六、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1.学生对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与挑战、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的掌握程度。

贵州省情教案贵州省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2.了解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等;3.培养学生对贵州省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2.了解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贵州省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贵州省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导入。

2.呈现贵州省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或幻灯片展示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贵州省是位于中国中南部的一个省份。

4.介绍贵州省的特色文化:通过图片展示贵州省的特色文化,如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对贵州省的特色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9.反馈与评价: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反馈与评价,检查学生对贵州省情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地图和图表等,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贵州省的情况。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共同探讨贵州省的情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贵州省。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贵州省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等基本情况,并对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和著名景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贵州省情》教案概述1、什么是“省情”?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学习《贵州省情》课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开设“贵州省情”课程。

目的是:使贵州高校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需要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省情、认识省情、研究省情。

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加快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于了解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基本要求:①总体框架:本教材共分了六个章节,分别从六个相互关联的方向(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事业以及政治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较为辨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学习,会使我们同学们更深入对贵州的了解、认识,以及更能辨证的、发展的看待贵州的发展不足,以及蕴涵的潜力。

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贵州省情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学会分析和研究省情的方法,使学生对贵州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5、本课程的教学环节、考核方式:①学习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平时作业;②考核方式:“贵州省情”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共同构成;平时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并结合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网上学习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

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

期末考试:由各开课高校自行命题、统一考试。

考试内容以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

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即70分。

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本章中,我们将分三个部分主要着重了解和掌握贵州的自然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地理中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内容。

第一节自然环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掌握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优势。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掌握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和红水河的特征。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

掌握耕作条件的特点。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

了解该部分内容,知道贵州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

一、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1、地貌:也叫“地形”,是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2、喀斯特:即岩溶。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主要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

形成原因: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

因此,石灰岩长期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岩石被溶蚀的面在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这就形成了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这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3、我省地势的主要表现: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在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从大方、织金、普安一线向东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三穗县、锦屏县、榕江县等地以及南部荔波县、罗甸县的北界这一线的中间广大地区,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从沿河到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从平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海拔相差1625米;而从点上看: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一)地貌特征: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

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等等;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缺图)、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作个图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①北部: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

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大娄山地区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素有黔北咽喉之称(见图)。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图)。

③西部: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被称为贵州屋脊韭菜坪就是乌蒙山的最高峰,海拔有2901米(见图),这里因盛产韭菜而得名,它位于黔西北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

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石林内奇石密布,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

④中部: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云贵高原南部的主要山脉,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其主峰为雷公山(见图),海拔2178米,终年云雾缭绕,高不见顶,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这里原始森林茂密,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马尾松(图)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贵州地图)1、东部山地丘陵区。

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

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是农业发展适宜区,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

包括大娄山以北。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布。

是林业发展适宜区,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

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镇宁、惠水以北地区。

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

这里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是贵州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4、南部山地河谷区。

包括苗岭中段以南地区。

地貌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是发展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适宜区。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

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也有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岩溶湖分布多。

适宜农林牧业发展,河谷区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

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二、贵州的气候1、气候: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

2、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东部是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西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和有明显干湿季区分的西南季风过度地带。

(一)气温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

贵州气候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二)降水量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指标参数是年降水量,参数临界值为200mm、400mm和800mm,当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时,认定此地为湿润地区,在800~400毫米的地区为半湿润地区,为400~200毫米的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

(见中国年降水量图)贵州距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地带,雨水较多。

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

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东南坡,降水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最少的是赫章,仅854.1毫米。

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正值高温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贵州阴雨多,日照较少,但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西多东少,最少的是北部大娄山区。

(四)地域差异及类型由于地面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影响,使得气候的地域差异较大。

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THE END
1.100年前,朝鲜人是如何种水稻的100年前,朝鲜人是如何种水稻的祁道历史真君 山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美军:中国人都是活阎王,陆军被打到怀疑人生,司令被自己人撞死 老黑科普 422跟贴 打开APP 身为朝鲜“太后”,却是日本女人!她让朝鲜走向了不同的局面 历史揭秘档案 11跟贴 打开APP 司马南:德国含血饮恨 中国到那一步咋办? 司马南https://m.163.com/v/video/VUJ9052AO.html
2.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课视频,东营7年上册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东营7年上册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出门口等虚假的理解改变v领的 2,华夏文明的起源 大约概念,具体大概在五千年上下,以史记记载的年限,从黄帝时代起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http://www.qiatong.com/yy/shwd/63211.html
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大单元教学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解读与核心知识背诵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17/6015214153010102.shtm
4.《情满九道弯免费观看全集》电影无删减在线观看情满九道弯免费观看全集8.0 类型:国产综艺 4K 地区:大陆 年份:2024 主演:Nestor,中村友理 导演:泽维尔·布瓦 更新:2024-12-27 简介: 阿伽娜点点头,回头看见南姝身上的衣服,有些为难 详情 立即播放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 在线观看 第0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第https://liumingwang.com/113575.html
5.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 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8pt5186ct15998n475709.html
6.思考与实现范文12篇(全文)因此,对教师的能力与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尊重教师的真实劳动价值,是教师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保障,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让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征程中,让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能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mrr5bli.html
7.2019届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2018.10.16)教学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2.知道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3.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4.初步懂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介绍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介绍教材前言及本单元的导语,努力给学生http://www.fzjsjx.org.cn/nd.jsp?id=917
8.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9.高二历史上册教案5篇_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感性体会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纳粹党卫军在集中营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悲情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突破教学重点。 _学生活动之二---"共同探究":宣称人道的、尊贵的优等民族却对人类犯下了如此灭绝人性的罪恶,其根源到底是http://www.jiaoyubaba.com/gaozhong/23404.html
10.休闲以下哪一个是太阳系最大最重的行星,被称为“行星之王”A、陕西历史博物馆 B、甘肃省博物馆 解析: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解析: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芒种时节,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降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11.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4.了解“农业革命”等概念,通过列表归纳、史料分析,体会早期人类的劳动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https://www.jxdyzx.com/newsinfo/6563944.html
12.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通用14篇)篇1:历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2i42iug.html
13.教案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https://www.jianshu.com/p/3ee71ce712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