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河姆渡人:栽培水稻时常开个party——中新网

海水进退间,这片土地时为陆地,时为浅海;时而为山,时而为岛。海水所到之处,墙倾楫摧,人类也因水而进退。

在几乎所有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总有洪水的记载。不论是《旧约》中的诺亚方舟,还是我们的大禹治水。

洪水带给我们如此可怕的共同记忆,但所有的人类文明却无一例外地在大江大河边发育成熟。这几乎养成了一种生物遗传:虽然我们已经可以用自来水,但我们还是更倾向于“逐水草而居”。

“大禹治水”其实更应该称作“大禹导水”。神话背后,我们得出了“堵不如疏”的治国智慧。

而这个神话,就发生在浙江,因为那个时候,浙江正在被海侵吞,先民们不得不面临一次上山躲避灾难的艰难历程……

百人食堂

章家甫是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人。1973年时,这里属于罗江公社管辖。罗江公社地势低洼,一下雨,积水就会很深。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公社对关系到农业收成的水利工程非常重视。

章家甫当时是公社东方红大队的队长,那一年,他们从余姚市水利局借来了两个大水泵,决定对村子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当地土质松软,安装大水泵,地基必须深挖三米以上。大队组织了劳力开始了工程。

“挖到四公尺左右时,突然挖出了很多骨头,还有很多碎陶片。”章家甫回忆说,当时大家并不知道是什么文物,照挖不误。陶片、动物骨头越挖越多。不少村民的脚还被划破了。

因为陶片和骨头的大量出土,工程难度陡增。有村民反映到了公社,公社副主任罗春华来现场一看:动物的残骸裸露在泥土中,还有鹿角、木矛等东西。意识到这可能是文物,立即吩咐村民停止往下挖,电告当时的余姚县文化馆,要求派人前来处理。

说来也巧,当时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王士伦正在江北的保国寺工作,他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采集标本。当他看到泥地中发掘出来的黑乎乎、粗糙的夹炭黑陶时喜出望外:此前,浙江省内还没有发现过夹炭黑陶。他带着标本来不及逗留匆匆赶往杭州。

这些文物送到杭州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时任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后来担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的史前史专家毛昭晰在时隔二十年之后,为《中国河姆渡文化》一书写序时,仍对当初见到这些文物标本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1973年6月6日傍晚,王士伦来到我的住所,打开一块大手帕,说是给我看‘好东西’。原来手帕里包的是几把史前的骨匕,颜色暗褐,显然在土中已埋了很久。其中一件,一端刻有几何形的纹饰,制作十分精致……”

就这样,本来是挖淤泥安装水泵的,却意外发现了闻名中外的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

今年73岁的村民冯家富老先生当年全程参与了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他被分到了一线,就在发掘坑里干活。

“我可是亲眼看着陶猪出土的呢!”说起河姆渡出土的国宝陶猪,冯家富老先生很自豪,他说,挖出来的时候它只是一团黑乎乎的泥,用旁边的姚江水一洗,才看清楚,它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陶猪。

他还亲眼看着一把木桨出土,心里直纳闷:“河姆渡先民真是太聪明了,这个桨就算拿到现在来用,也完全可以啊!”

冯老说,发掘出来的文物越来越多,村里来的专家也越多越多,越来越重量级。村里的林荫大道就是那时候修的。“当时村里每户人家都住着专家,村里造起了可以供好几百人吃饭的食堂!”

造船渡水

1977年,考古队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这是一座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的远古江南村落遗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用石斧、石锛建筑木结构房屋,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

出土的大量木、骨、石、陶、牙制的质朴而不失原始美感的艺术品,更昭示了这一史前文化高度的先进性。

水稻田发现了古文明,冯家富和其他31户村民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他们的房屋和田地腾给了六七千年前的先民——上面盖起了博物馆。今天,当我们走进河姆渡博物馆时,先民们遗留下来的琳琅满目的展品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门,河姆渡人当年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紧靠着海洋,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大致与今天的西双版纳相当。陆地上森林覆盖,一个个湖泊点缀其中。这里是动物的天堂,虎、熊、大象、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

河姆渡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们扛着骨耜在村外的稻田劳作,或张弓引箭捕杀猎物;女人们手提篮筐隐没在丛林中,采摘野果,回家后编织衣物。村舍间,猪狗相逐,小孩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他们也有零食吃,比如菱角、芡实、酸枣。

如果今天我们看到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子,一定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干栏式建筑”至今依然盛行于东南亚和我国的西南地区。据介绍,河姆渡人的房子常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他们用木柱、横梁搭建起一个隔空层,上面铺木板,搭建草棚,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虫兽侵袭。

河姆渡人也会时常开个“party”,遗址中发现了漆筒、骨哨和陶埙等乐器,博物馆副馆长姚晓强笑着说,河姆渡人看来是懂音乐的,他们或者是出于宗教需要,或者出于自身对美的追求,常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供奉祭祀。

“实际上我们一直被误导了,以为远古人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日子。”姚晓强说,从河姆渡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出土的文物推断,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日子说不定还称得上“安逸”。

河姆渡人的富足生活已经令我们惊讶,不过,更震惊的还在后面。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了木桨、独木舟,还有只能在远海中才能生存与活动的鲸鱼、鲨鱼骨骼。学术界不少专家认为,河姆渡人是国内最早的航海家。

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种叫有段石锛的文物,这是一种刨削木制品的工具,它的最原始雏型是河姆渡第四层发现的背部有隆脊的锛式斧。有专家由此相信,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乘着洋流可能进行过环太平洋航行。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贝尔德姆则认为,澳大利亚居民的祖先是河姆渡人,那里的文化也是从河姆渡飘流过去的。这些,都是以后宁波商人擅长航海,从事沿海埠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历史渊源。

THE END
1.考古发掘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的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并创造了当时的世界上最发达的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谷壳,换算出稻谷应当在12吨以上。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大,保存之好,不仅堪称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5948308/
2.6000年前,河姆渡人驯化了水稻,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食用稻米6000年前,河姆渡人驯化了水稻,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食用稻米2024-05-02 20:35:28 吉恩百草记 四川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吉恩百草记 0粉丝 大家好!我叫吉恩,是一位单亲爸爸,现回乡创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https://www.163.com/v/video/VN09FHN2O.html
3.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1、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由稻谷壳、稻秆、稻叶与木屑砂土相间组成多层次连续堆积 ,每层间距 2~ 10厘米不等,总厚度达 100 厘米,但不连片。 2、河姆渡人介绍: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https://m.edu.iask.sina.com.cn/jy/fLz141VyQh.html